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作者】 江智锋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第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说过:数学不过是语言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数学教学语言如“一江春水”,不仅可以浮船载舟,还蕴含着丰富的能源。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规范课堂教学程序,打造良好“听、说”的氛围;教会语言表达策略,给予学生参与“听、说”的机会;激发学习数学兴趣,提供可以“听、说”的依据 ;实施互帮互助评价,提高反思“听、说”的成效,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用准确、精炼、清晰、连贯的数学语言表述操作过程、计算算理、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既会想又会说,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得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关键词】 规范;表达;兴趣;评价

  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思绪不清,则语言不明,表达上的不贴切和含糊只能说明思想混乱。提高学生的数学听说能力,就是让学生有效的倾听数学、合理的述说数学,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刺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思维更加精确、合理,有效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通过倾听、述说,生生、师生之间交流无拘无束,配合更为密切,可以使课堂更为活跃,并在智力上形成互补。同时,学生要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出来让对明白,必须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整理要表达的内容,把握住问题的本质,以辨析、澄清某些模糊认识。这一过程是学生对数学知识进一步澄清、组织、巩固的再加工过程,可以使学生的学习认知结构臻于完善,聆听、表达更为准确,在一瞬间迅速定向认清解题方向或途径。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严密的学科,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通过感知、理解、抽象、运用几个环节完成的,这几个环节的进行都离不开思维活动,而思维活动又是凭借语言来完成的。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产物,又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数学思维是往往借助数学语言进行的,是依靠数学语言而显示的,语言的明确而精练是由于思维的明确而严密,总而言之,数学思维是数学语言的基础,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外壳,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那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尝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规范课堂教学程序,打造良好“听、说”的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语言的规范,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激励性、启发性。尤其是在准确性方面,一要正确;二要科学;三要简练。所谓正确,就是要观点明确,语意清晰,叙述得当,推理符合逻辑;所谓科学,是指语言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日常的生活实际;所谓简练,是指语言要言简意赅。此外,数学教师还应当注意语言的条理性,逻辑性与连贯性。
  作为数学教师,备课时,要非常注重组织自己的数学语言,力求严密、准确、精炼,思路清楚,叙述有条不紊。在课堂上多采用启发式提问,用所提的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动脑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积极组织语言,并表达出来。刚入学的学生上的第一节数学课就接触了数量。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教给学生准确使用单位名称。如在看图叙述时让学生结合数数正确使用单位名称。如10个人、7只鸟、6朵花,9条鱼等。其次,还要注意训练学生运用数学名词术语的准确性。学生在接受新概念时往往认识比较模糊。所以,教学中应对一些容易混淆的和不易理解的名词术语反复进行比较,认真区分。并对学生出现的有关错误及时更正。如“除”和“除以”、“增加了”和“增加到”、“扩大”与“增加”、“缩小”和“减少”等。
  如在教学《倍的认识》时
  师:刚才小朋友运用了已学的知识解决了小明与妈妈年龄之间的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那么你们知道钱老师的年龄吗?谁愿意来猜猜钱老师的年龄?
  生1:我猜钱老师42岁。(教师板书:42)
  生2:我猜是38岁。(教师板书:38)
  生3:我猜有45岁。(教师板书:45)
  生4:我也猜38岁。(教师板书:38)
  师:这样猜,要猜准不太容易。现在老师说一句话,你们猜起来可能就比较准了——老师的年龄是5的倍数。
  生5:我猜钱老师有40岁。
  生6:45岁。
  生7:35岁。
  ……
  师:为什么这样猜呢?
  生:因为40、45、35都是5的倍数。
  师:那么刚才哪些肯定是猜错了呢?为什么?
  生:38、42错了,因为它们都不是5的倍数。
  师:那么35岁,45岁,40岁到底有没有猜准呢?老师再说一句话,你们每个人都可以知道了,你们相信吗?
  生:相信。
  师:老师的年龄既是5的倍数,又是9的倍数,你们说老师几岁?
  生:45岁。……
  此环节教师运用对话形式,“三猜”教师的年龄,使“生活化”中的问题“数学化”,抽象成数学问题,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急于用语言表达的欲望。
  对事物完整的表述过程是对事物进一步的理解过程。因此,无论在教学的哪一个阶段都要对学生进行说完整话的训练。如,从最简单的1+1=?开始到比多比少的问题,再到图画应用题、图文应用题、文字叙述的应用题等的教学中,需要让学生叙述的问题,都要突出训练表达的完整性。如,教学中我问学生:“9可以分成5和几?”学生常答:“5和4。”这时应及时纠正,让学生完整地说出:“9可以分成5和4。” 又如,我问学生:“萝卜有6个,小花有4朵,谁比谁多?”学生常答:“萝卜多。”这时,我总让学生完整的说出:“萝卜比小花多”。
  二、教会语言表达策略,给予参与“听、说”的机会
  教学时,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教给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策略,如数与代数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条理清晰地叙述算理、算法、概念、法则以及公式的来源;统计与概念教学主要训练学生描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可能性事件;实践与综合应用主要训练学生说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分析过程,对自己的推理和思考进行合理地解释;空间和图形重视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口述公式的推导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教给学生有条理地用数学语言来表达和思考的策略,把知识的获取与发展数学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以语言促思维,让学生能说会说。
  1.计算教学,算理表述要有条有理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计算教学的重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还要看他是否能清楚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对其深入理解掌握的过程。比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312÷4时,引导学生观察并交流:被除数的前一位数比除数4小,商不够1个百,就要把3个百和1个十合起来是31个十,除以4得7个十,7要写在十位上,再把十位上余下的3和个位的2合起来是12,除以4得3,所以商是73。学生通过这样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前后连贯地叙述计算的算理和过程,逐渐达到运算技能的自动化阶段,不仅使他们获得运算的速度和较高的正确率,而且充分运用语言表达准确的表述自己的思维,优化了自己的思维程序,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2.概念教学,语言表述要准确严谨
  在概念教学中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是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学生在对某个概念抽象概括时,将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把非本质性剔除,抓住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并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述。学生语言表达是否严密,直接反映了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程度。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在教学到“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概念时,如何让学生正确地表述“小数的末尾”是这个概念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时,我首先安排了—组比较长度单位的直观图,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让学生通过直尺直观的感知到: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点,说 明: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而且1分米是1/1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10厘米是10个1/100米,可写成怎样 的小数?(0.10米),100毫米是100个1/1000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0.10=0.100,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小数的大小特点,让学生试着说出他们所想到的规律:如“小数后面添上(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小数点后面添上(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然后逐—推敲,找出漏洞,从而更好地理解“末尾”的含义。这样,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感受到概念教学中语言表达要严谨准确,否则,就会“差之秋毫,失之千里”。
  3.图形教学,推导过程要连续完整
  公式、法则等的教学,要展开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注意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提供大量所需的感性材料,又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对感性材料进行概括,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一些基本思维方法。比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怎样剪,怎样拼之后,再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完后,让学生依次回答下面问题: (1)割补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怎样?(2)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 (3)长方形面积怎样计算?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通过连续完整的语言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对知识形成的过程理解得透彻,记得也牢。
  4.应用题教学,思路表述要简明精炼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精练的教学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便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应用题时,有些学生会解题,却不能说出个所以然,即不能用语言精炼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是要从语言训练入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如:水果店运来4筐苹果,运来的桔子是苹果的3倍,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桔子一共有多少筐?就训练学生从条件出发可以这样想:根据“运来4筐苹果,运来的桔子是苹果的3倍”可以求出桔子有多少筐,再根据“4筐苹果和12筐桔子”可以求出“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桔子一共有多少筐?”;从问题出发可以这样想:要求“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桔子一共有多少筐?”要知道“苹果有多少筐和桔子有多少筐”,而“桔子有多少筐是未知的”,可以通过“水果店运来4筐苹果,运来的桔子是苹果的3倍”这两个条件求出。
  经常像这样引导学生用简明的精炼的词语表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按一定的逻辑、一定的规律来表述,可使他们日积月累地学会有条理地说,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学生有条理分析应用题的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就会把这个分析过程用连贯而完整的话表达出来,以后教学应用题时,仍然坚持让学生口述分析过程,逐步就会流利地表达出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学生的分析能力也提高了,同时也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
  三、激发学习数学兴趣,提供可以“听、说”的依据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把自己“溶入”到数学课堂活动中,并且自觉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得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越感兴趣,参与的意识就越强烈,思维也就越活跃。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肯想愿说。
  1.体会数学语言的美感,激发想说的兴趣
  数学语言表面上显得枯燥乏味,其实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准确、严密、简明,蕴藏着丰富的内涵,有一种内在的美感。充分理解、掌握它,就能领略其中的微妙之处,感受其中的美的意境,从而激起学习、探究的兴趣。比如在教学除法时,关于余数的表述: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而学生往往会说“余数不能比除数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了解到两种说法的不同,深入体会到数学语言表达的严密性的美,而感受到数学语言表达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想说好的兴趣。
  2.体验语言表达的愉悦,激励想说的兴趣。
  学生只有在不断得到鼓励时,他们的语言表达才能完全与流畅的思绪一致,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才能得到充分释放的机会,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也才有畅所欲言的欲望和兴趣。所以,我在课堂中,尽量给学生创设一种各显其才的机会,坚持面向全体,紧抓少数的原则,有意识地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向不同水平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来回答:难度偏低的问题,让一些学困生回答,那怕是说头丢尾,也以鼓励为主,再请其他同学补充,让后进生拿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并记忆更深,又不打击说的积极性;好学生回答一些思考性较强的问题,不太难的问题则安排中等学生回答,这样,调动每个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各类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
  四、实施互帮互助评价,提高反思“听、说”的成效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环节,教学评价注意应让学生对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作自我评价,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激励其“听、说”的内力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最能表达个人的想法,最能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并提高自己。经过以上步骤后,教师可以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性或小组性的讨论与交流,由学生唱主角,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互相激荡的局面,这样,学生不仅会释放出自己的心理能量,而且会使自己的思维进一步深化。教师要根据学生讨论交流情况不失时机、准确又简练的就学生的发言质量进行引导评价。评价时,应重于肯定、鼓励、引导。这样,学生对知识理解就会更深入,就能成功接纳新知识,并起到内化知识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加法算式:5+5+5+5+4相加时,要求把它改写乘法算式,结果大部分学生列出(1)5×4+4;(2)5×5-1,出乎意料的是有一个同学却是做6×4。我高兴地表扬他的大胆创新,同学们却马上反对。这样,同学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辩论。此时全班同学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我适时引导学生评价这几个算式,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这样,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自尊心得到充分尊重,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地发展,创造性思维得到较全面的开拓,从而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善于应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题,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而且富有创造性。 教师要注重学习成果的激励作用,充分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基础差、进步慢,自卑感较强,教师应尽量地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使他们时常能感受成功的喜悦。成功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激励机制,给学生成功的体验,强化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学生就会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地追寻这种体验。学习绩效受到肯定,学生的信心大大增强,自主参与学习的动机也增加了。
  古人云:言为心声,慧于心而秀于口,口才好的根源在于头脑好!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经历了敢想敢说、肯想愿说、能说会说、善想善说的过程,让学生用准确、精炼、清晰、连贯的数学语言表述操作过程、计算算理、解题思路以及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既会想又会说,提高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得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2]王桂琴. 小学数学课堂数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探索[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7):94~95
  [3]陈少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尝试[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7~8
  作者简介:江智锋,男,汉族,1974年出生,本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25年。曾多次参加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其中参加的中国教育学会《诵读经典诗文 提高双文素养》的课题研究,荣获国家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及其课程化研究结题科研成果二等奖;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教师科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生本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结题荣获国家级一等奖;撰写的教学论文多次获得“创新杯”等区级论文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