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演变带来的反思与展望
【作者】 杨延春
【机构】 山东省惠民县麻店镇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随着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国家为了培养与时代接轨的新一代,科学课程尝试着不断改革与探索,课程目标也随之改革。任何一门课程的核心都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必然伴随着课程目标的改革。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个课程的内容、阶段的安排,同时对课程的实施等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论文主要通过联系实际情况总结出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演变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小学阶段课程目标的发展提出了规划。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演变
通过对这些发展历程的回顾,从而总结出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我国的科学教育所做出的改变和调整对于其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从而能够对现行的科学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去推进科学教育的改革进步。另一方面,在发展借鉴自己国家的经验之外,还应该注意到对于国外改革发展经验的借鉴学习。只有充分的利用起这些经验学习,才能让我国的科学教育发展的更好。
一、对中外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演进的对比
课程标准特色对于不同国家地区来讲是不一样的。课程标准恪守也有所不同,笔者将对五个国家的科学课程目标的简要分析:
我国科学课程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总目标,每层分目标都具有更细致的划分,每个具体的目标之间又相互联系,并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我国科学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是特别高,目前短时间内将此目标落到实处还存在困难。
日本科学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感受、思考与感悟有关自然现象和事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建立科学的看法和观点。日本的科学课程标准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大自然,通过自身感悟,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看法,能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的科学课程目标已经逐渐统一为培养学生无论是身处何岗位,都要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并能够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相关问题的探讨,且强调每个学生都具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具备高度科学素养的美好蓝图。美国和日本的科学课程目标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主义,主要目标重在培养高科技人才。
英国的科学课程总目标也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分目标分为四部分:物质及属性、物理过程、科学探究、生命进程与生物体,并将每个目标进行更具体的划分,分为八级水平、四阶段学习。英国特别重视小学生处理数据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为了让学生日后进行科学调查打下基础。英国科学课程目标总体上较为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侧重于培养具有强烈事业心和企业经营技能的人。
新加坡是一个学生科学素养较高的国家,该国的科学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只是从生物、物理、化学中任选两门课程,作为科学课程的内容,但是该国的科学课程目标独立于其它课程设置,体现了新加坡对科学教育的重视。
二、对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反思与展望
1.缺乏学段课程目标
在我国,科学课程的目标比较笼统,并没有提出针对不同学龄儿童提出具体实施方案。教师在教学时笼统的针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科知识这三大模块,很难在备考中掌握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而日本给每个年级分别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科学课程目标,这就有利于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授课时才能应付自如,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学生个体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各具特色,我们应该试着针对小学生低中高年级三个层次,提出对应的科学目标,笔者相信这种目标模式在科学课程的实施中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2.探究能力重视度不够
作为操作动手课的典范,科学课堂上应该更多的让孩子们去动手操作,去实验,去感受。学校还应该重视信息技术课与科学课的统一,科学的探究能力最终体现在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上,而我国大多数学校不够重视信息技术课,尤其是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虽然我国在21世纪开始将信息技术纳入学校实施的课程中,但是大多数学校没有特别重视这些学科,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应重视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目标相结合的培养。
3.没有联系当地实际情况
在我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经济文化上不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直接的表现为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不均衡。既然出现了差异,那就应该足够多的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去具体的调查了解每个地区的教学、教育办学水平,去详细的分析,然后根据结果对不同地区的科学培养制定相应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很多地区科学课程的安排普及问题,才能有效的提高人们的综合科学素养。
结束语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科学课程目标发展状况也更为复杂,笔者只能对科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作一个简要的概述和对比。当然我国的科学课程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就在2017年2月,教育部在相关报告中提出了关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五个新要求。在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从来都是积极吸取其他国外的经验,在吸取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方式。笔者希望小学科学教育得到更多重视,为我国科学教育探索新道路。
参考文献:
[1] 崔凤. 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分析——基于泰勒原理的视角[J]. 教育参考, 2017(1):71-76.
[2] 龚明军. 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基本策略[J]. 新课程:小学, 2016(7).
[3] 樊峰. 小学科学教学中反思和回顾的重要性[J]. 新课程:上, 2017(6).
【关键词】 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演变
通过对这些发展历程的回顾,从而总结出在不同时期,不同历史背景下,我国的科学教育所做出的改变和调整对于其发展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从而能够对现行的科学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去推进科学教育的改革进步。另一方面,在发展借鉴自己国家的经验之外,还应该注意到对于国外改革发展经验的借鉴学习。只有充分的利用起这些经验学习,才能让我国的科学教育发展的更好。
一、对中外小学科学课程目标演进的对比
课程标准特色对于不同国家地区来讲是不一样的。课程标准恪守也有所不同,笔者将对五个国家的科学课程目标的简要分析:
我国科学课程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了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总目标,每层分目标都具有更细致的划分,每个具体的目标之间又相互联系,并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我国科学课程标准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但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不是特别高,目前短时间内将此目标落到实处还存在困难。
日本科学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感受、思考与感悟有关自然现象和事物,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建立科学的看法和观点。日本的科学课程标准重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大自然,通过自身感悟,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看法,能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的科学课程目标已经逐渐统一为培养学生无论是身处何岗位,都要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并能够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相关问题的探讨,且强调每个学生都具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向全世界展现了一个具备高度科学素养的美好蓝图。美国和日本的科学课程目标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主义,主要目标重在培养高科技人才。
英国的科学课程总目标也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分目标分为四部分:物质及属性、物理过程、科学探究、生命进程与生物体,并将每个目标进行更具体的划分,分为八级水平、四阶段学习。英国特别重视小学生处理数据和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是为了让学生日后进行科学调查打下基础。英国科学课程目标总体上较为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侧重于培养具有强烈事业心和企业经营技能的人。
新加坡是一个学生科学素养较高的国家,该国的科学课程目标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只是从生物、物理、化学中任选两门课程,作为科学课程的内容,但是该国的科学课程目标独立于其它课程设置,体现了新加坡对科学教育的重视。
二、对我国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反思与展望
1.缺乏学段课程目标
在我国,科学课程的目标比较笼统,并没有提出针对不同学龄儿童提出具体实施方案。教师在教学时笼统的针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科知识这三大模块,很难在备考中掌握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而日本给每个年级分别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科学课程目标,这就有利于教师在备课时做到心中有数,授课时才能应付自如,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学生个体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的发展都各具特色,我们应该试着针对小学生低中高年级三个层次,提出对应的科学目标,笔者相信这种目标模式在科学课程的实施中是具有一定优势的。
2.探究能力重视度不够
作为操作动手课的典范,科学课堂上应该更多的让孩子们去动手操作,去实验,去感受。学校还应该重视信息技术课与科学课的统一,科学的探究能力最终体现在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上,而我国大多数学校不够重视信息技术课,尤其是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虽然我国在21世纪开始将信息技术纳入学校实施的课程中,但是大多数学校没有特别重视这些学科,因此笔者建议学校应重视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目标相结合的培养。
3.没有联系当地实际情况
在我国,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经济文化上不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直接的表现为各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不均衡。既然出现了差异,那就应该足够多的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该去具体的调查了解每个地区的教学、教育办学水平,去详细的分析,然后根据结果对不同地区的科学培养制定相应的计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很多地区科学课程的安排普及问题,才能有效的提高人们的综合科学素养。
结束语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科学课程目标发展状况也更为复杂,笔者只能对科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作一个简要的概述和对比。当然我国的科学课程在国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就在2017年2月,教育部在相关报告中提出了关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五个新要求。在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从来都是积极吸取其他国外的经验,在吸取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形成自己所特有的方式。笔者希望小学科学教育得到更多重视,为我国科学教育探索新道路。
参考文献:
[1] 崔凤. 新加坡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分析——基于泰勒原理的视角[J]. 教育参考, 2017(1):71-76.
[2] 龚明军. 小学科学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基本策略[J]. 新课程:小学, 2016(7).
[3] 樊峰. 小学科学教学中反思和回顾的重要性[J]. 新课程:上, 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