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作者】 周碧雅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第六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摘 要】 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由此看出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从巧用插图、利用朗读、借助录音、填补“空白”中想象、续编故事、表演课文、利用习作等七方面举例说明了想象力培养的途径,同时对如何利用这些途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展开了阐述。
【关键词】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一个教学理念已经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主阵地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利用这一有利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下面我就举例谈谈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巧用插图,培养想象力
小学低中年级的教材大多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了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配了三幅插图,课文写出乌鸦找水和想办法喝水的过程,并没有把乌鸦的心情和想法写出来。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进行合理想象从而读懂了课文。根据第一幅图提问:“乌鸦想喝水,可是喝不着,这时他的心情怎样?”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看图,观察到乌鸦的两个翅膀张得大大的,像是要去抱瓶子一样,眼睛也瞪得大大的,看着瓶子。这样让学生想象此时乌鸦的心情有多么的着急。教师接着引导:“那乌鸦又是怎样想出办法的呢?”学生大胆地想象了乌鸦可能想出的几种办法。最后,乌鸦才想出最好的办法:把小石子放进瓶子,让瓶子里的水升上来。通过想象,学生读懂了课文,懂得了解决问题可能有好多办法,但是要用最好的办法。
虽然,课本上的图画是静止的,但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通过激发学生进行想象,那静止的画面就“活”了起来,学生的思维也会“活”起来。在小学课本中能激发学生想象的插图很多,教师要有意地去挖掘,巧妙地去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那静止的画面就会变成活生生的一幕幕再现于学生眼前,学生的想象力会得到大大的启发。
二、利用朗读,培养想象力
许多小学课文情节生动有趣,是指导朗读的好题材。教师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还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或者是课堂表演读,都能具体而清晰地想象出课文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我在教《荷花》这一课时,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进而鼓励学生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什么样的姿势呢?“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如果你是那一朵白荷花,还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人惊叹不已,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借助录音,培养想象力
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语文也来自生活,描写生活,因此,音乐与语文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放上一段与之相关的音乐,利用情景音乐,为学生开辟一方想象的乐土,会引起学生联想翩翩,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课文《大海睡了》,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诗歌,所描写的是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在学生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跟着起伏的音乐,想象自己就是大海妈妈的孩子,躺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在梦里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玩了些什么?学生以特定的角色愉快地去学习,在角色体验的驱动下浮想联翩,心潮澎湃,此时此刻,学生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去表白。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任由学生思绪飞扬,任由学生在情感世界中徜徉,从而促进学生感知、理解、想象、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填补“空白”,培养想象力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当中存在着“空白点”,这些空白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填补空白是语文教学中激发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填补空白,挖掘课文内蕴,激发学生想象能力。
例如,《小鹰学飞》这篇文章,小鹰自认飞得很高了,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老鹰向头顶指了指说:“孩子,你往上看!”小鹰一抬头,只见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课文收笔于此,但可以说这是艺术上的空白,可以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使省略的情节明朗化,以收到知识上融会贯通、感情上交流共鸣的效果。我在教学此处时问学生:“想一想,小鹰看到在白云上面盘旋的鹰想到了什么?”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合理构想,没想到学生的想象立刻活跃起来了。教师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而且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使语文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五、续编故事,培养想象力
语文阅读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结尾是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限宽广的空间去遐想。这些艺术性的结尾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教师稍加启发、引导,就能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把学生引入想象的王国。
例如在学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后,让学生发挥想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一个小故事,学生把从课文中获取的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大胆想象,结果许多学生续编的故事非常新颖。又如学了《会走路的树》,让学生以“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开头继续讲故事。通过练习续写,学生可以在想象中创新,从续编故事当中,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有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六、表演课文,培养想象力
情境表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表现形式之一。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故事情节性比较强的,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弗洛伊德说过“游戏的时候,每个儿童都像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作家。”表演可以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一文时,在学生读通课文后,我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分角色表演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学生通过想象角色特有的表情、神态、语言进行表演,这时学生的兴趣浓,主动性高,结果他们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通过演活课文剧,学生在很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又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
七、利用习作,培养想象力
写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想象的训练,学生写作离不开想象,因为写作活动是运用具体感性材料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全过程,所以需要想象的配合。有了想象力,就可以使作文思路活跃、开阔,从而写出来的人物、事物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反之,没有了想象力,思路迟缓狭窄,词语贫乏,写人写事平平淡淡,不能感动人。所以,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无拘想象、大胆虚构,让学生的作文插上想象翅膀。如我班的学生写《20年后的我》、《我多么想有一对翅膀》、《海底见闻》、《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未来的桥》等想象性作文,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创造热情高涨,写出的作文凸现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擎起驰骋思维的天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是多维的,我们要善于开拓和有效利用这些途径,及时捕捉利于学生想象的契机,开发学生想象的潜能,促进学生想象力的生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 中国教育文摘
作者简介:周碧雅,女,汉族,1981年出生,本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9年。参加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其中参加的中国教育学会《诵读经典诗文 提高双文素养》的课题研究,荣获国家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及其课程化研究结题科研成果二等奖;撰写的教学论文十多次获得“创新杯”等区级论文评比一等奖。
【关键词】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可见,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作为一个教学理念已经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初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想象力培养的黄金时期,这时候如果采用恰当的手段施以经常性的训练,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学科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所谓有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语文课堂作为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主阵地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利用这一有利特征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下面我就举例谈谈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巧用插图,培养想象力
小学低中年级的教材大多配有形象、生动、活泼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就包含了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仔细看图,多看多想,启发学生进行大胆想象。如《乌鸦喝水》这篇课文配了三幅插图,课文写出乌鸦找水和想办法喝水的过程,并没有把乌鸦的心情和想法写出来。在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进行合理想象从而读懂了课文。根据第一幅图提问:“乌鸦想喝水,可是喝不着,这时他的心情怎样?”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看图,观察到乌鸦的两个翅膀张得大大的,像是要去抱瓶子一样,眼睛也瞪得大大的,看着瓶子。这样让学生想象此时乌鸦的心情有多么的着急。教师接着引导:“那乌鸦又是怎样想出办法的呢?”学生大胆地想象了乌鸦可能想出的几种办法。最后,乌鸦才想出最好的办法:把小石子放进瓶子,让瓶子里的水升上来。通过想象,学生读懂了课文,懂得了解决问题可能有好多办法,但是要用最好的办法。
虽然,课本上的图画是静止的,但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通过激发学生进行想象,那静止的画面就“活”了起来,学生的思维也会“活”起来。在小学课本中能激发学生想象的插图很多,教师要有意地去挖掘,巧妙地去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那静止的画面就会变成活生生的一幕幕再现于学生眼前,学生的想象力会得到大大的启发。
二、利用朗读,培养想象力
许多小学课文情节生动有趣,是指导朗读的好题材。教师指导朗读,不仅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还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要用朗读表达出思想感情来,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或者是课堂表演读,都能具体而清晰地想象出课文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我在教《荷花》这一课时,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全文优美的基调,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进而鼓励学生想象:“这么多的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它们都是什么样的姿势呢?“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如果你是那一朵白荷花,还会有哪些动物来告诉你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人惊叹不已,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会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借助录音,培养想象力
音乐源于生活,表现生活,语文也来自生活,描写生活,因此,音乐与语文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教师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放上一段与之相关的音乐,利用情景音乐,为学生开辟一方想象的乐土,会引起学生联想翩翩,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课文《大海睡了》,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诗歌,所描写的是夜晚大海的美丽景色。在学生对原文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跟着起伏的音乐,想象自己就是大海妈妈的孩子,躺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在梦里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玩了些什么?学生以特定的角色愉快地去学习,在角色体验的驱动下浮想联翩,心潮澎湃,此时此刻,学生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去表白。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任由学生思绪飞扬,任由学生在情感世界中徜徉,从而促进学生感知、理解、想象、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填补“空白”,培养想象力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当中存在着“空白点”,这些空白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填补空白是语文教学中激发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空白”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填补空白,挖掘课文内蕴,激发学生想象能力。
例如,《小鹰学飞》这篇文章,小鹰自认飞得很高了,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老鹰向头顶指了指说:“孩子,你往上看!”小鹰一抬头,只见白云上面,还有几只鹰在盘旋呢!课文收笔于此,但可以说这是艺术上的空白,可以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使省略的情节明朗化,以收到知识上融会贯通、感情上交流共鸣的效果。我在教学此处时问学生:“想一想,小鹰看到在白云上面盘旋的鹰想到了什么?”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合理构想,没想到学生的想象立刻活跃起来了。教师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空白,可以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而且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使语文教学的课堂放射出亮丽的光彩。
五、续编故事,培养想象力
语文阅读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结尾是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无限宽广的空间去遐想。这些艺术性的结尾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只要教师稍加启发、引导,就能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把学生引入想象的王国。
例如在学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后,让学生发挥想象,以《肉被骗走以后》为题编一个小故事,学生把从课文中获取的信息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大胆想象,结果许多学生续编的故事非常新颖。又如学了《会走路的树》,让学生以“小鸟来到小驯鹿的家……”开头继续讲故事。通过练习续写,学生可以在想象中创新,从续编故事当中,既丰富了课文内容,又有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六、表演课文,培养想象力
情境表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表现形式之一。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故事情节性比较强的,有人物,有情节,有对话,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弗洛伊德说过“游戏的时候,每个儿童都像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作家。”表演可以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表演课本剧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一文时,在学生读通课文后,我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分角色表演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学生通过想象角色特有的表情、神态、语言进行表演,这时学生的兴趣浓,主动性高,结果他们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通过演活课文剧,学生在很好地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又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
七、利用习作,培养想象力
写作文本身就是一种想象的训练,学生写作离不开想象,因为写作活动是运用具体感性材料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全过程,所以需要想象的配合。有了想象力,就可以使作文思路活跃、开阔,从而写出来的人物、事物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反之,没有了想象力,思路迟缓狭窄,词语贫乏,写人写事平平淡淡,不能感动人。所以,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无拘想象、大胆虚构,让学生的作文插上想象翅膀。如我班的学生写《20年后的我》、《我多么想有一对翅膀》、《海底见闻》、《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未来的桥》等想象性作文,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创造热情高涨,写出的作文凸现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想象力是智慧的信使,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为学生擎起驰骋思维的天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途径是多维的,我们要善于开拓和有效利用这些途径,及时捕捉利于学生想象的契机,开发学生想象的潜能,促进学生想象力的生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 中国教育文摘
作者简介:周碧雅,女,汉族,1981年出生,本科毕业,小学高级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19年。参加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其中参加的中国教育学会《诵读经典诗文 提高双文素养》的课题研究,荣获国家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及其课程化研究结题科研成果二等奖;撰写的教学论文十多次获得“创新杯”等区级论文评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