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数学课堂中教学智慧的几点思考

【作者】 赵立芹

【机构】 山东省博兴县第三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可见,新课标旨在构建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智慧课堂,这就对教师在课的预设、生成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体会谈自己的几点肤浅认识。
  一、智慧地引入——让学生走进数学 
  众所周知,兴趣是推动学生寻求知识的一种内驱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会变成巨大的学习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深层次的认知投入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密切相关,而良好的情感态度的形成反过来会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与探索。例如公开教学《比轻重》一课,我是这样引入的:师:“老师想和比我轻的同学做朋友,谁能成为我的朋友,请对我招招手!”只见学生个个挥动着小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老师接着说:“现在同学们都成为了我的朋友,我非常开心!我们会场里也有很多老师,我还想和比自己重的老师交朋友,同学们能不能帮我找呢?”学生迅速把目光转移到会场周围,打量着,思考着……不一会,一位同学兴奋地将主席台上一位较胖的老师领了过去,我们亲切地握手。这时的孩子们已经被老师巧妙的设计所吸引,完全没有了开始时的紧张,学习的兴趣、热情被大大激发,不但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了初步的感知,也深刻地体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智慧地引领——让学生体验数学
  《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与学生民主、平等的交流对话中,智慧地引领非常重要。只有把学生的自主建构与教师的适时引领融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例如我在教学《归一问题》时,教材创设了游观光塔的情景,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2张票30元”,提出了 “6张票多少元?”这一数学问题 ,分析题意后,学生独立解决。汇报时,大部分学生是这样做的:先求一张票多少元,再求6张票多少元,列式为 30÷2=15(元)  15×6=90(元);个别学生想到:先求6张里面有几个2张,那么6张票的钱数就是2张票的几倍,列式为6÷2=3  30×3=90(元)。出人意料的是,同学们听了用倍数关系解决这个问题后,既兴奋又喜欢,觉得很奇妙,很独特。这时,我没有强调哪种方法好,而是告诉他们喜欢哪种就用哪种。但在应用练习环节,我先安排了这样一个题:同学们游玩结束后,去宾馆住宿。3人要90元,5人需要多少元?同学们解决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开始尝试用倍数关系去解决,但列式后发现有余数,又改成了先求1份数。交流时,我故意问:“从刚才大家的表情中,我发现你们很喜欢用倍数的方法解决,这次怎么不用了?”学生无奈地说:“5除以3有余数。”我说:“通过解决这个问题,你有话要说吗?”通过交流,学生认识到用倍数关系解决归一问题有局限性,而先求一份数,再求几份数的方法是通用的,顺利完成了方法的优化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老师没有生硬的要求学生怎样去做,而是引导学生在尝试、比较、反思、交流过程的中不断体验,加深认识,使他们在丰富而又奇妙的体验中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
  三、智慧地引申——让学生应用数学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为此,教学时教师要通过智慧地引申,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例如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课末我和平时一样说:“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说些什么吗?”一位同学说:“我知道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会画对称轴,还学会了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显然,这个同学是从知识的角度对全课进行了总结,我给予了肯定。另一位同学接着说:“对称图形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也很美!”受班上这位“小诗人”的启发,我接着问:“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确实很美,那么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打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在学校将要举行的服装设计大赛中,他要应用轴对称的知识大显身手;有的说在布置自己的房间时要考虑对称美;还有的说下期的黑板报设计要重新考虑……可见,同学们已经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在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也得到了发展,学以致用,真正达到了学习数学的目的。
  四、智慧地引发——让学生喜欢数学 
  《标准》中还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及时、准确、富有激励性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使他们更加喜欢数学,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曾听一位老师执教《10以内数的整理与复习》时对学生的评价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为了加强学生对10以内数大小比较应用的熟练程度,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投球比赛。首先,老师和一名学生进行示范,结果老师投中了4个,学生只投中了一个,这个结果让这位同学有些失落,其他同学的热情也有些“降温”。只听老师关切地说:“大家知道吗?为了这次比赛,老师在家练了很久了,今天才投中了4个,不要灰心,大家一定行!”听了老师的一番话,学生们顿时重新找回了自信。小组投球比赛开始后,孩子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老师在同学中间指导着,参与着……但在汇报比赛结果时,却出现了令人想不到的情况:一位同学一个也没投中,他难过地低下了头,会场里异常安静。只见老师抚摸着他的脑袋,深情地说:“同学们,说句话鼓励鼓励他,好吗?”一位同学说:“虽然这次你投得不多,但我们相信你下次一定行。”又有一位同学接着说:“失败了爬起来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加油!”……听了同学句句真诚的鼓励,这个学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听课的老师心中也松了一口气,会场里顿时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他们惊叹老师引发的智慧,更为孩子们纯真的童心喝彩!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心是荷叶上的露珠,需要教师十分细心地呵护。这样,学生才会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更加坚定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总之,我们的教学需要智慧,只有充满智慧的课堂才是孩子们向往的课堂。作为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师,就应该努力构建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在课堂中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时常迸发智慧的火花,享受数学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