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时学习目标撰写初探
【作者】 熊 静
【机构】 贵州省贵阳市南明甲秀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但教学实践中,教师据课标、生情、资源,认真、规范撰写课时学习目标的比重较低,加之2017年12月新课标的颁布,从三维目标到地理核心素养,老师们在撰写课时学习目标时产生了疑惑:新课标下如何撰写课时学习目标?应该明确学习目标的设计依据,会规范陈述,应从关注人的能力和情感,走向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时学习目标;撰写策略
一、问题的源起
2017年12月,我承担了一节公开课,有幸得到学科带头人导师及同仁一行的指导,发现自己及身边的地理教师在撰写课时学习目标时存在诸多共性问题;2018年3月,在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与研讨会上自由讨论环节,诸多老师提出了新课标下如何撰写学习目标的问题。
二、目前学习目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课时教学目标撰写的重视不足
调查显示,75%的教师认为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学习后应达到的目标要求,90.5%的老师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教学效果之间有直接相关性。但从实际操作看,47.6%的教师是按照教参或现成的教案来编写的教学目标,26.2%的教师是凭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14.3%的老师在课堂教学前并没有设计教学目标,只有11.9%的教师会依照课程标准严格编写课堂教学目标(加上评课议课时更多的人关注到的是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基本功、学生活动参与度、课堂气氛等外显的“秀”,而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适切、可操作、可测关注不够,使得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活动设计上。[4]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是学习的质量标准,引领着教学的全过程,也决定着评价任务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其实一堂课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
2、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轻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
在三维目标设计上,90%的教师较为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对地理能力培养也多局限于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和归纳总结能力等,没有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来设计其重点培养能力。尤其是情感目标大而空泛,缺乏可操作性,不可测。
3、学习目标的设计脱离课标、教材、生情与资源,未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特别突出的是不结合学情、生情,课时学习目标数年不变;忽视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做出恰当的评估,学习目标的表现程度为针对个别学生的最高要求而不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最低要求。[2]
(2)教学目标行为主体错位。学习目标是衡量学生在教学后是否达到的预期目标,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反映学生在教学活动后的行为变化,[1]这样才会更好地指导老师的“教”和“学”。
4、部分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行为,让学生明白“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到那里”,不可含糊其辞。比如“了解”“理解”“掌握”是对学习水平的描述,这些动词不能外显行为,既不利操作又不利测量,难以把握。
5、混淆课时目标与上位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教学目标;[5]即使是教学目标,也有不同的层级:由学年(学期)目标到单元(主题)目标,再到课时目标。由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清楚它的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把握住下位目标的基本定位。
结合上面5个问题,对照我那节公开课撰写的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从在哪里、是什么、有什么等角度获取解读区域图文信息,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不难发现存在的问题:1.行为主体错位;2. 行为动词不外显,难操作、难评价,缺少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是一种“放之各课皆准”的万能目标;3.上位目标取代下位目标。
三、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地理课时学习目标撰写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标的设计依据
“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学习目标”。[6]可以说,《课程标准》是老师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依据,依托《课程标准》进行学习目标的撰写是每个教师的“专业行为”。目标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依据《课程标准》,开展适宜学生的学习。同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教材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最精练的语言来阐释最基本的事实和原理。课时学习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而设定的,其达成与否是用学生的外显行为来衡量。因此,生情和学习资源也是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
(二)如何陈述地理课时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陈述基本要素主要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学习目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达成的学习结果,是通过学生的行为来反映的,所以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一定是学生,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自然应该是学生所发出的动作。[6]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应该用一些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可评的行为动词。如“能说出…”“能运用……会运用……描述……”。
(三)教学目标应从关注人的能力和情感,走向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课程改革的工作推进来看,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深化、具体化。从概念外延看,三维目标宽于核心素养。从概念内涵看,核心素养倾向于“内在”,即教育内容内在于人的状态与水平;三维目标倾向于“内化”,即教育内容内化的机制。要形成核心素养,离不开三维目标,在每个课时设定的三维目标是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这个学科价值目标服务的,因此课时学习目标还是应该用关注细节和过程的三维目标来呈现更好。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也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正确理解和制定课时学习目标,是每一位地理教师首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平时评课议课时要有意识地评学习目标的撰写是否合理,教学效果反馈是否与学习目标预期吻合,引导老师们重视学习目标的撰写。
参考文献:
[1]张瑞芳.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策略探析 [J].地理教育,2014,(16):
[2]马利.基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定位与分析 [J].观点,32-33
[3]崔允漷.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J].教学,2004,(13-14):
[4][美]L.R.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5]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0.
[6]卢明 崔允漷,等.教案的革命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2.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地理课时学习目标;撰写策略
一、问题的源起
2017年12月,我承担了一节公开课,有幸得到学科带头人导师及同仁一行的指导,发现自己及身边的地理教师在撰写课时学习目标时存在诸多共性问题;2018年3月,在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举办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解读与研讨会上自由讨论环节,诸多老师提出了新课标下如何撰写学习目标的问题。
二、目前学习目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
1.对课时教学目标撰写的重视不足
调查显示,75%的教师认为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学习后应达到的目标要求,90.5%的老师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教学效果之间有直接相关性。但从实际操作看,47.6%的教师是按照教参或现成的教案来编写的教学目标,26.2%的教师是凭自己的教学经验编写,14.3%的老师在课堂教学前并没有设计教学目标,只有11.9%的教师会依照课程标准严格编写课堂教学目标(加上评课议课时更多的人关注到的是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基本功、学生活动参与度、课堂气氛等外显的“秀”,而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适切、可操作、可测关注不够,使得教师在撰写教学设计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活动设计上。[4]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切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是学习的质量标准,引领着教学的全过程,也决定着评价任务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其实一堂课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合理。
2、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轻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设计
在三维目标设计上,90%的教师较为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对地理能力培养也多局限于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和归纳总结能力等,没有针对具体教学内容来设计其重点培养能力。尤其是情感目标大而空泛,缺乏可操作性,不可测。
3、学习目标的设计脱离课标、教材、生情与资源,未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特别突出的是不结合学情、生情,课时学习目标数年不变;忽视对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做出恰当的评估,学习目标的表现程度为针对个别学生的最高要求而不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最低要求。[2]
(2)教学目标行为主体错位。学习目标是衡量学生在教学后是否达到的预期目标,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反映学生在教学活动后的行为变化,[1]这样才会更好地指导老师的“教”和“学”。
4、部分教学目标使用的行为动词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行为,让学生明白“我要去哪里”,“我如何到那里”,不可含糊其辞。比如“了解”“理解”“掌握”是对学习水平的描述,这些动词不能外显行为,既不利操作又不利测量,难以把握。
5、混淆课时目标与上位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教学目标;[5]即使是教学目标,也有不同的层级:由学年(学期)目标到单元(主题)目标,再到课时目标。由上位目标决定下位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清楚它的上位目标是什么,才能把握住下位目标的基本定位。
结合上面5个问题,对照我那节公开课撰写的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从在哪里、是什么、有什么等角度获取解读区域图文信息,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不难发现存在的问题:1.行为主体错位;2. 行为动词不外显,难操作、难评价,缺少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是一种“放之各课皆准”的万能目标;3.上位目标取代下位目标。
三、新课标理念下高中地理课时学习目标撰写策略
(一)明确学习目标的设计依据
“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的具体化就是学习目标”。[6]可以说,《课程标准》是老师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依据,依托《课程标准》进行学习目标的撰写是每个教师的“专业行为”。目标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依据《课程标准》,开展适宜学生的学习。同时,教材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教材以具体的方式呈现出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最精练的语言来阐释最基本的事实和原理。课时学习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学生群体而设定的,其达成与否是用学生的外显行为来衡量。因此,生情和学习资源也是教学目标设计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
(二)如何陈述地理课时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的陈述基本要素主要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学习目标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达成的学习结果,是通过学生的行为来反映的,所以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一定是学生,学习目标的行为动词自然应该是学生所发出的动作。[6]为了便于教学后的评价,应该用一些具体的、明确的、可操作、可评的行为动词。如“能说出…”“能运用……会运用……描述……”。
(三)教学目标应从关注人的能力和情感,走向关注人的精神世界,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从课程改革的工作推进来看,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深化、具体化。从概念外延看,三维目标宽于核心素养。从概念内涵看,核心素养倾向于“内在”,即教育内容内在于人的状态与水平;三维目标倾向于“内化”,即教育内容内化的机制。要形成核心素养,离不开三维目标,在每个课时设定的三维目标是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这个学科价值目标服务的,因此课时学习目标还是应该用关注细节和过程的三维目标来呈现更好。
总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也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正确理解和制定课时学习目标,是每一位地理教师首先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平时评课议课时要有意识地评学习目标的撰写是否合理,教学效果反馈是否与学习目标预期吻合,引导老师们重视学习目标的撰写。
参考文献:
[1]张瑞芳.新课标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策略探析 [J].地理教育,2014,(16):
[2]马利.基于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定位与分析 [J].观点,32-33
[3]崔允漷.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J].教学,2004,(13-14):
[4][美]L.R.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鲁姆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5]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0.
[6]卢明 崔允漷,等.教案的革命 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