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彰显历史教学人文精神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作者】 雷 平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房县第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对历史学科的要求是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人文内涵、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创造多样化历史学习情境、设置多样化的评价标准,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
一、高中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关注自我,知识日益丰富,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逐步形成。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其自身成长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高中生人文精神普遍缺乏。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政府、社会民众与社会舆论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最重要指标还是升学率与考试成绩。很多学校把教育当作一项功利性的活动,学校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学生情感体验,漠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其次,从历史教学实际看,历史教育被理解为仅仅是历史知识简单的记忆过程,片面强调历史学科的科学性而忽视其教育性、人文性。绝大多数高中生仅仅把历史学科作为一门考试的科目来对待,很少有学生能够从历史知识当中汲取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程度很不够,对新课程改革的内涵理解不够,教学以考试为出发点,以考高分为出发点,实行满堂灌式教学,“填鸭式”教学,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教育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应充满人文性。教育文化学的理论认为,人文教育只有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人文文化的学习和创造来进行。
一方面,人文教育必须依据高中生人格和道德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加强人文教育对塑造学生的人格道德、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历史学科在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达到“树人”这一目的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历史教学更应将人文精神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其中。可是,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的异化、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不够。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人文内涵、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创造多样化历史学习情境、设置多样化评价标准,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有效方法。
1、充分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唤醒学生美好情操
教学中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教会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情感,让丰富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从而唤醒沉睡在他们心中的美好情操。例如,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屈辱的历史,在必修1政治史教材中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等内容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强烈的刺激,列强的侵略,迫使中国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近代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了解了这段屈辱历史,让人义愤填膺。在反侵略斗争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海龄、葛云飞、邓世昌等爱国军民可歌可泣的反侵略精神,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善于汲取其精华,作为育人的营养历史是具人文性的学科,选进现行历史教材的都是一些蕴涵着深刻人文内涵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知识,帮助学生感悟历史,评价历史人物,呼唤其内心的人文素养。教学中穿插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印象深刻了,逐渐改掉陋习,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
2、营造人文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
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关爱,它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珍视,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同时,坚持“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不以标准答案扼杀学生求知、抒发个人独特见解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比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日本作为经济大国崛起,把谋求政治大国作为目标,申请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日本申请常任理事国中国的态度,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反对意见。也有同学能够抛开历史成见从中国国家利益角度出发思考,认为只要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是可以同意其申请的。这种课堂上研讨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从高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同时,大家在交流讨论中,也学会了与人合作,营造了互为补充、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
3、创造多样化历史学习情境,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我们要敢于打破封闭、狭小的历史课堂教学空间,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入社会,让学生自主地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在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创设多样化的历史学习情境,从而培养美好的情感,形成健康的人格。我们要鼓励学生走上社会,去感受古代遗址或当地文化景观散发出的人文气息。织学生参观本地的人文景观,可以促成古人的文化精神、智慧力量内化为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并孕育出新的人文精神。我们要不断创造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感悟、体验。另外,开设选修课、举办各类讲座,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总之,在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两者相结合。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必须站在当前教改的前列,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 历史教学;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
一、高中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高中生正处在人格和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关注自我,知识日益丰富,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逐步形成。高中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其自身成长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高中生人文精神普遍缺乏。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下,政府、社会民众与社会舆论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评价,最重要指标还是升学率与考试成绩。很多学校把教育当作一项功利性的活动,学校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学生情感体验,漠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其次,从历史教学实际看,历史教育被理解为仅仅是历史知识简单的记忆过程,片面强调历史学科的科学性而忽视其教育性、人文性。绝大多数高中生仅仅把历史学科作为一门考试的科目来对待,很少有学生能够从历史知识当中汲取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程度很不够,对新课程改革的内涵理解不够,教学以考试为出发点,以考高分为出发点,实行满堂灌式教学,“填鸭式”教学,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如何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教育是人文精神得以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应充满人文性。教育文化学的理论认为,人文教育只有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人文文化的学习和创造来进行。
一方面,人文教育必须依据高中生人格和道德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加强人文教育对塑造学生的人格道德、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历史学科在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达到“树人”这一目的上,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历史教学更应将人文精神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其中。可是,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的异化、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不够。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人文内涵、营造人文化课堂教学氛围、创造多样化历史学习情境、设置多样化评价标准,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有效方法。
1、充分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唤醒学生美好情操
教学中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情感内涵,教会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情感,让丰富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从而唤醒沉睡在他们心中的美好情操。例如,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屈辱的历史,在必修1政治史教材中的《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抗日战争》等内容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着强烈的刺激,列强的侵略,迫使中国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近代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了解了这段屈辱历史,让人义愤填膺。在反侵略斗争中,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海龄、葛云飞、邓世昌等爱国军民可歌可泣的反侵略精神,让人荡气回肠、潸然泪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善于汲取其精华,作为育人的营养历史是具人文性的学科,选进现行历史教材的都是一些蕴涵着深刻人文内涵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知识,帮助学生感悟历史,评价历史人物,呼唤其内心的人文素养。教学中穿插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印象深刻了,逐渐改掉陋习,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
2、营造人文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
教师的爱应该是一种由衷的关爱,它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和珍视,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我们都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同时,坚持“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不以标准答案扼杀学生求知、抒发个人独特见解的积极性,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舞台,让他们看到自己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在思想、感情、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比如《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日本作为经济大国崛起,把谋求政治大国作为目标,申请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对于日本申请常任理事国中国的态度,大多数学生提出的是反对意见。也有同学能够抛开历史成见从中国国家利益角度出发思考,认为只要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是可以同意其申请的。这种课堂上研讨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从高角度去分析和看待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同时,大家在交流讨论中,也学会了与人合作,营造了互为补充、共同进步的良好学习氛围。
3、创造多样化历史学习情境,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我们要敢于打破封闭、狭小的历史课堂教学空间,把学生引向自然、引入社会,让学生自主地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在丰富多彩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创设多样化的历史学习情境,从而培养美好的情感,形成健康的人格。我们要鼓励学生走上社会,去感受古代遗址或当地文化景观散发出的人文气息。织学生参观本地的人文景观,可以促成古人的文化精神、智慧力量内化为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并孕育出新的人文精神。我们要不断创造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其中感悟、体验。另外,开设选修课、举办各类讲座,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人文阅历。
总之,在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将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两者相结合。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必须站在当前教改的前列,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性,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