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的实施效果

【作者】 罗美妮

【机构】 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栗木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本人师范毕业后,一直在农村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至今将近三十载。深知我国西部的农民想挣钱,想发家致富,光靠那三两亩田地,又没有一定的种养技术,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就有许多中青年劳动力,“抛家弃子”、背井离乡,流入了发达城市打工挣钱去,于是就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不管是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心理上,都存在许多的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由于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无人监护,使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他们的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主要表现如下:       
  一、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如我现在所任教的班级里,就有六名留守儿童,其中一名,把他成为小强吧,二年级开始,他的父母为了挣钱新房,双双下广东入厂打工,留下他和哥哥由奶奶监管,他奶奶身体也不是很好,说话柔柔弱弱的,受她影响,小强说话也是细声细气的,有时被高年级的同学欺负了,就知道趴在桌子上哭,老师询问他也不敢说,闷葫芦一个!
  二、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就像以上说到的小强同学,在课堂上不专心,常常走神,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尤其是家庭作业常常不写,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业,他总是默不作声,脑袋歪过一边,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我打过多次电话向他奶奶“投诉”,她都是无奈地说:“我问他要写作业吗,他有时说没有作业,有时说在学校写完了,有时叫他写都叫不动,我管不了他咯!”
  三、孤独无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就像上面谈到的小强那样,到了四年级,这孩子表面看起来坚强了些,但是,我从他的邻居小朋友嘴里套话,了解到小强开始叛逆了,经常与奶奶顶嘴、吵架,好像怪他奶奶把他的父母赶出去打工,与奶奶对着干,常常发脾气就睡觉,称病,不愿去上学,甚至不吃饭,愁得他奶奶在的话里都带着哭腔与我诉苦。我听着心里也是一阵阵的酸楚。
  四、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我班里另一名单亲留守儿童,称其为小伟吧,他的妈妈长年在外省打工,过年才回来几天。因而过完年,春季学期一开学,这孩子总有一两个星期很“牛皮”,上课不听课不说,还故意打岔,故意气新来的老师。下课了,新老师请他进办公室谈话,他死活不肯进,如果老师动手拉他,他准会侧着脑袋、梗着脖子、瞪大眼珠子,用方言挑衅老师:“我就不进,你能把我怎么样!”拉开架式,随时准备跟老师干一架。显而易见,小伟把对妈妈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产生的怨恨,全部都撒到老师身上了。这种时候,我们老师虽然是很生气,但是,也很无奈!只能等他消消气,再找他慢慢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适宜的时候给他一些抚摸、一个拥抱,暂时化解他对母亲的怨恨。
  早几年,我们国家重视了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地方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都纷纷献计献策。我们老师也付诸行动根据以上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及其对留守儿童心理状况的了解,为了更好地让那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策略: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进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效的做好工作。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前两年我们学校留守儿童也领到了亲情电话卡,每天安排留守儿童给父母通一次电话,这样很大程度缓解了这些孩子对父母的思念之苦,忧郁的留守儿童,他们脸上渐渐有了愉快的表情,顽劣的留守儿童,他们也渐渐学会了与同学好好交流,与老师好好沟通。还有,语文课都布置学生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写信(在微信上),教师通过电话让他们的父母也再忙也要给孩子们回信。这样,这些孩子们的心理就浅浅地充满阳光了!
  3.培训留守儿童,增设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随着手机的广泛运用,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打工挣到钱,也舍得买手机给孩子,方便了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种种情况。但是问题又来了,大部分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监管不力,这些孩子们就用手机玩游戏,甚至浏览一些黄色网页,这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于是,我运用综合实践课程,布置一次社会实践作业,过一个传统的节日,即你的家乡是怎样过中秋节的?让学生5人一小组,通过访问村里的老人,了解本村本土的节日活动;通过上网查资料,搜集相关的节日文化;利用手机拍下制作某种节日食物过程的照片、小视频,并配上简短的文字说明,发送到班级群里,让家长和孩子们互相交流,过完中秋节就在班级里评选出优秀的图片、优秀的短文和精彩小视频。这样,即丰富了孩子们的业余生活,又训练了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还增进了他们与父母的感情交流。一举多得,孩子与家长都很开心,这也是我们老师所期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