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厚积而薄发——浅谈如何做好语文学科的积累

【作者】 李 旭

【机构】 山东省平邑赛博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在整个中国教育体系中无疑越来越重要了。作为新时代的语文老师,应注重自己积累,更应注重学生积累。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学习兴趣,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责无旁贷。积累什么?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做起。
  语文教师首先要注重个人积累,无论从哪个角度讲,语文老师都应该是个多面手。听说读写,自己首先要样样拿得出手。“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自来水”,不断地学习,才能让自己拥有用之不尽的水源。如果没有不断地给自己充电,语文教学就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文课堂便成了一潭死水,又怎么能让学生对语文学科感兴趣呢?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无从谈起,语文成绩也就自然每况愈下。
  在学生方面,着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注重学生各方面的积累。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习惯。尝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时间,知道学什么,怎么学,这是前提。引导学生学会充分利用早读晚读以及语文自习课的时间;引导学生养成阅读和做摘抄的习惯;培养学生写作的习惯;还有积累做题技巧的习惯。“多读,多背,多摘抄,多写作”,语文教学不外乎这十个字。
  具体到实际的教学中,让学生积累兴趣,积累语言,从而积累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感兴趣,自己成为驾驭语言的高手,才能呈现给学生一节精彩的语文课。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情况下,适时地补充相关的内容,适当地拓展延伸非常必要。全方位地呈现给学生一个大大的语文课堂,既可以让学生有个大视野,也符合语文教学的要求。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只能是一知半解,半生不熟。要么是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要么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大的语文课堂让人畅游无阻,小的语文课堂让人窒息。
  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在领略了先生对于祖国大陆的深情以后,告知学生先生曾经说过,“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为什么有如此的比喻?这自然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假如再适时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先生的生活轶事,他的拥有四个女儿的快乐生活,学生就会感觉到余光中三个字不仅仅是个名字是个符号,是个台湾诗人,更是一个温情的父亲,一个满怀赤子之情的爱国诗人。这样之后,引导学生去读余光中先生的《风铃》、《我的四个假想敌》等优美的诗歌和散文,学生自然能够接受,也自然地寻找余光中先生的更多的作品。于是,一篇课文就不仅仅是一首诗,而是更广阔的阅读空间。
  再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文中父亲一步步地引导孩子成功脱险肯定做为重点进行研读,为了扩大战果,可以尝试预留作业,观看电影《泰坦尼克号》,整理杰克成功解救想要跳海自杀的露丝这一情节,要求详细记录杰克解救时的一言一行,逐字逐句地加以整理,之后在阅读课上共同研读并推敲杰克是怎样成功解救露丝的。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的收获就不仅仅是三维目标里的东西。长此以往地上课,课内到课外地生发,语文课堂慢慢地变得枝繁叶茂,学生的兴趣也就慢慢地培养起来了。课堂上再加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一展自己的才华,老师热情的赞扬,同学崇拜的目光,这些都足以推动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热情。这种方法能够做到抛砖引玉,一石激起千层浪,给学生一碗水,他们就能找到自来水,给了他们冰山一角,他们就能抬来半个南极。这种方式老师付出得很少,学生收获得却很多。
  积累语言是教学的重中之重,理应把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于不断积累,这是万丈高楼的地基。学生只有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地把古今语言精华据为己有,才能成为语文学习的高级操盘手。语言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能力是在积累基本上的升华。没有了积累这一基础,提高语文能力只能是一句空话,纵然是语文成绩好,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少了最基本的语言积累这“米”,就算老师的课讲得天花乱坠,学生还是无动于衷。就算反复传授做饭的方法,给予他们足够的佐料,无奈他们仍然做不出饭菜来。教师的责任在于给学生送“米”,帮学生找“米”。“米”在何处?“米”在教科书上,“米”在平日阅读,“米”在日常观察。这时候遵循十字方针“多读,多背,多摘抄,多写作”就显得尤其必要。“前三多”,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的。教科书上的要认读,意读,情读,优美的片段尽量做到诵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和作家的思想倾向,也才能更好地为写作积累能力,从而触动学生的写作灵感。课外积累的东西也要读。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自由摘抄。涉猎的范围可以放得宽泛些,历史、哲学、人物传记、文学评论,时文选粹什么都可以,只要是有意义有价值有语文韵味的都可以细细品读。古人读书多是“口舌生疮”,所以,书声朗朗才是学习语文应有的模式。
  在这一点上,诵读跟学习课内基础知识根本不冲突,一个没有一点语言积累的孩子,一个对于文学典故一无所知的孩子,一个对于语言的瑰宝——成语一窍不通的孩子,他怎么能充分领略李白和杜甫,能读懂林清玄和刘墉,能把握曹文轩和阿来,怎么能应付得了当今的语文学习和考试?
  这“后一多”也就是多写作。语文能力说到底是阅读和写作两大能力,而阅读的落脚点是写作,人生三学最高境界为学以致用。生活是写作的不竭的源泉,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只要用心观察,任何人都能在写作上大有作为。路边捡破烂的老人;雨天飞驰而过的汽车;晒在阳光最灿烂的角落里的你的被子,都是学生写作的素材。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写真善美,切忌假大空。积累观察就是积累写作,生活随处即语文。
  有了日常观察生活的积累,学生的“米”的储备是可以了,接下来的就是写作了,“饭菜”的做法也很重要。单独讲解写作方法会让教学无所依傍,写作方法的指导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就能做到事半功倍。如讲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在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的前提下,最后一个环节可以引入写作方法,让学生掌握以物(花)喻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运用这种方法随堂写一篇三二百字的短文。等到学习冰心先生的《荷叶.母亲》,再次强化这种写作手法,再次训练随堂作文。学生这时候的认知自然有了很大进步,写出来的文章也自然今非昔比。在写作方面,让学生写日记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没有多大时效性,与其浪费了时间和感情,还不如加大写作的密度。数理化能课课练,日日练,作文为什么不能?三二百字的作文很容易写得来,小作文写好了,大作文不在话下。大小间隔训练,学生还不会腻烦。好作文评出来了,教室张贴、课堂表扬,学生的写作热情不能说一天天高涨,但是至少可以让他们不怕写作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重点重复,加大密度并不违背规律。片段与成文结合,大作与小作结合,学生评与老师评相结合,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单纯就写作而讲方法,为交差而训练,不是循序渐进,而是孤立地讲完写作方法就抛给学生一个大大的作文材料,最终只能是老师看学生,学生看作文本,作文本看老师,简直是“对影成三人”,不是学生唉声叹气,就是教师愁眉苦脸,要么就是作文一塌糊涂,总之谁都没有一副好脸孔。
  总而言之,“厚积”才能“博发”,积累落实到实处,功到自然成。印证语文学习的一句话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做好自身的积累,再做好学生学习习惯和各种语文能力的积累,那么语文学科就是一杯清茶,沁人心脾。持之以恒,聚沙成塔,语文成绩自然就是一片绿洲,芳草鲜美。作为教师,也终将收获语文教学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