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搭平台 细推敲 乐创编

【作者】 施红珍

【机构】 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阳溪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童谣教学给语文课程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涵。本文以此为题,从搭建舞台、反复推敲、成果激励三个方面夹叙夹议,列举的课例鲜明有力,真正找到了童谣与语文的结合点,教学效果显著,师生同乐。
  【关键词】 语文;童谣;搭建;推敲;激励

  童谣这一特殊的文学,通俗易懂,融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深受孩子们喜爱。童谣也给语文课程文化提供了丰厚的内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如果能寻找童谣与语文的结合点,不仅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还可以促进孩子习作水平的提升,岂不美哉。结合学校的童谣校本课程,笔者进行了一些实践。
  一、搭建舞台,促进创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是啊,孩子本身就具有无穷的智慧和创造潜能,只要有适合他们的舞台,就能在这舞台上尽情地唱起来,跳起来!
  (一)让童谣走进课堂
  上语文课前,我早早来到了教室。铃声响起后,便诵读起了童谣:“上课铃声响,欢快进课堂。问声同学好,(同学们好!老师好!)专心来听讲,天天都向上!”这首童谣替换了以往单调的师生问好形式,孩子们乐了,觉得新鲜、有趣。我趁热打铁:“以后上课前咱们诵读与课堂纪律有关的童谣,你们可以创编这类童谣,就朗读你们的作品,一个星期换一首。”六年级的孩子经历了几年的童谣课程学习了,有一定的创编能力,再加上老师给予的动力,紧接着当然是一首首童趣盎然的童谣新鲜出炉。如《上课歌》:“上课铃,响丁零,朝课堂,欢快进。做准备,身子挺,老师讲,用心听,勇发言,笔也勤。守规范,学业行!”  
  在课文教学完后,有时也可安排孩子用编童谣的形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结合课后拓展让孩子编童谣,延伸语文实践的课堂。学完《井底之蛙》这则寓言,引导孩子创编童谣。“一只小青蛙,井底安了家,尽情来夸耀。来自东海鳖,讲述大海阔,青蛙终悔过。大家要牢记,见识勿短小,看事须全面。”孩子们从这首童谣中不但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很好的定位。在童谣创编和语文教学相结合的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收获了知识和方法,创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二)把童谣融入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水,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教师还要把创作的舞台搭在生活中,把孩子的目光引向生活,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在生活中,打开了孩子创作的闸门,使他们有了更广阔的创作天空。
  对于小学生来说赞美家乡、歌颂新生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先引导孩子们搜集资料、欣赏家乡的美景,再来全班交流。孩子们对自己家乡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再创编童谣。如《泉州赞》:“泉州湾,戴云山,海丝之路文明传。东西塔,老君岩,道教佛教扬四方。沙滩白,海水蓝,大海歌唱渔民忙。泉州美景多又多,东亚文都人人赞。”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日,也是孩子创作的素材。过春节是孩子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有了《跳火群》这首童谣了:“灯火辉煌过新年,薯藤柴枝垛门外,只待扑哧燃起来,赶紧依辈跳过来,健康财运滚滚来,除旧迎新过大年。”游戏是孩子最感兴趣的,让孩子为自己喜欢的游戏创编童谣,边玩边诵读,演绎出童谣的全新表现形式。孩子既有话可说,又有话会说,不费吹灰之力,一篇篇独具特色的童谣诞生了。如《打乒乓球》:“下课铃声叮零响,乒乓小将上战场。你扣杀,我抵挡,汗珠不停往下淌,技术越练是越强,赢得观众齐鼓掌。赛出友谊身体棒,我是中华小健将。”游戏,为童谣的创编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生活中的快乐时光让孩子开拓思路、聚积情绪、获得灵感,写下自己心中的歌谣。一首首流淌灵性的童谣,就像一条条活泼泼的小溪,跃过我的心田,留下美丽的回音。
  二、反复推敲,提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孩子“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叶圣陶先生指出:“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因此,我还经常开展童谣赏析、评改活动,把课堂的时间让给孩子,把思维的空间让给孩子。通过对一首童谣的用词认真琢磨,反复推敲,仔细品味,在童谣的遣词造句中学会用词,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确当感。
  有一个孩子以“彩虹”为题,编写了这么一首童谣:“彩虹彩虹真美丽,红橙黄绿青蓝紫。彩虹样子像滑梯,小朋友们争先看,梦见到了彩虹里。”“谁来当当小老师,评一评,这首童谣写得怎么样?”老师的话语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觉得这首童谣写出彩虹的颜色、样子,写得很形象,‘争先看’读起来很拗口,是不是可以改成‘笑嘻嘻’,这样还能写出小朋友的心情。”“我赞成这种改法,这样还能押韵。‘彩虹样子像滑梯’还可以写成‘弯弯背儿像滑梯’。”‘弯弯背儿’多么富有想象啊。这个词用得真巧妙。“最后一句我想改成‘梦里飞去亲亲你’。”一个“飞”字写出了孩子的梦想,把对彩虹的喜爱倾注在“亲”字里。听着孩子富有个性的发言,我仿佛捧着一颗颗鲜活个性的童心,陶醉在孩子们天真,烂漫的世界中。《彩虹》这首童谣在孩子智慧火花的碰撞中再次呈现了: “彩虹彩虹真美丽,红橙黄绿青蓝紫。弯弯背儿像滑梯,小朋友们笑嘻嘻,梦里飞去亲亲你。”
  三、成果激励,享受乐趣
  心理学家盖兹曾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室内专辟一个“童谣专栏”,展示孩子们创编的童谣。每位孩子把自己的童谣汇编成集,看着自己创编的“童谣集”,别有一番滋味。引导孩子参加各种童谣创作比赛,给一些报刊杂志社投稿。当孩子看到自己创作的童谣发表时,真可谓心花怒放!童谣创作的参与面更大,创作空间更自由,有些后进生也对童谣的创作饶有兴致,班上一位后进生的童谣《节约用水》:“水龙头,滴答答,赶紧过去关紧它。节约要从滴水起,环保娃娃人人夸。”公开发表了,他从中体会到巨大的成就感,慢慢地学会约束自己了,各方面也跟随着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与童谣结合,让学习变得更有乐趣。孩子们浸润在这种具有浓郁文化色彩的有效活动中,变得更有张力。孩子们在童谣学习活动中学会欣赏美、感受美、表达美,孩子们的童心更烂漫、童真更无暇,童趣更激扬。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11年
  [2]刘显国主编《教法选择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