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数学课堂的变式训练

【作者】 梁秋梅

【机构】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练习的概念与重要性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基础和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个重要反馈,换一句话说,练习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同时,练习是学生获得发展的一种方式,“做练习”是知识和能力的深化和发展,练习的发展给予学生自主练习的权力,通过练习,学生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和自我反思的空间,也能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做出相应措施来帮助学生。
  二、数学练习量
  要做多少练习往往都是由老师决定的,根据时代的发展,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要求。有些会布置得多一点,有些会布置得少一点,那也要根据各个老师,各个时期教育局的要求。
  (一)传统教学中数学的练习量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教师往往都会布置过多的练习来让学生做,希望通过练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做题一般是为了强化基础知识,加深印象,但有些老师布置的题目,通常只是对同一个知识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用不同题目来反复练习,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这个知识,这样就显得学生有点被动了。虽然做题可以让学生有更强的解题能力,但是教师们只是围绕“题型”和“题海”让学生反复的进行“大量”训练。因此学生的作业量过多,不仅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造成影响,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这不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希望多给学生一些思考与活动的空间和多从事一些探索性活动的要求。
  现在,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即使有了新课改,但许多教师还是觉得反复的练习能够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重视思考重复练习是否真的能提高学生的成绩。
  (二)数学练习量多少的效果
  胡松林先生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研究,教学内容是五年级“小学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这个单元。共28个课时,安排两个平行班来上这个内容,并且都是用同一份教案,还有就是同一个老师来授课,在相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给实验班每天布置的练习量是6题,而给对照班每天布置的练习量是15题,这个研究一共用了一个月,而最终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的学生成绩差异并不显著,因此得出:过量的作业,并不是教师用来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唯一出路。
  这个实验很清楚的告诉了我们,作业布置得多并不能保证学生的成绩就会更高。因此作业量与成绩并不成正比。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要以为给学生练得多了,学习成绩就一定能够提高。
  三、重复的练习给学生带来的危害
  虽然说熟能生巧,但“巧”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过多的练习会使学生为了完成练习而做练习,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作业过多,也可能会使学生形成不良的信念、态度和情绪,当学生对练习产生这些情绪后,就会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学生会厌烦学数学,进而讨厌数学老师,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数学成绩,还有可能会因为过度的数学作业而影响到其它学科的学习等等,那么这样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作为教师在要求学生写练习的时候,不能盲目的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多注意题型,不要反反复复都是同一题型,把一大堆的同一题型的练习减少一部分,也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四、传统的练习观给我的启示
  “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但不恰当的“练”却造成了相反的结果,甚至影响到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那么跟我们的初衷就不一样了。因此我觉得,并不是练习写得越多就越能掌握数学知识。
  五、变式教学和变式训练在数学中的重要作用
  数学作业是必要的,但必须使学生知道通过数学能解决多少问题。不要强迫学生接受太多的作业,作业量应以学生能轻松的完成为宜。其实,教师在布置练习及作业时,只要适当的改变一下内容,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了,如变式训练。
  我觉得变式训练指的就是创新,而实施变式训练就应抓住思维训练这条主线,恰当的变更问题情境或改变思维角度,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多问、多思、多用等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深刻性。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应该要多注意运用变式教学和变式训练,改变多年以来的多做练习可以提高成绩的思想,在布置学生写同一类型题目时,不能让学生写得太多,要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同时还要掌握“变”的方法。要在某一数学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思想中,不要单一的从这一知识中设计练习,当学生写来写去都是这种类型的题目,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很容易形成定性,阻碍到他们的思考能力,因此应该根据这道题来从它不同的方向来布置不同的练习。根据原来的题目设计一问多变、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型及一法多用型等的题目,使原来的一道题变成很多不同类型的题目,当学生解决完这些题目时,在头脑里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型结构,这样就发展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感觉到了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对数学的学习就会越来越有兴趣,这样的做法就会使学生达到解决一个问题就能通一类,会一片的效果,学生就会越来越爱数学。
  如我们在讲到植树问题时,先让学生弄清题意,判断地形,分清是否封闭图形,来确定是沿线段植树还是沿周长植树。再有就是让学生弄明白什么是两端都种树,解决了两端都种树之后,再引出只有一端种树和两端都不种树的情况及是一边种还是两边都种的情况。解决了这样的植树问题,然后我们还可以拓展到在圆形花坛上种树的问题,即封闭图形的问题,还有上楼梯的问题、排队问题、锯树的问题及挂彩灯的问题等等,而不是仅仅是在两端种树的问题上徘徊。这样才能达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才能做到通一类会一片的效果。要让学生知道仅仅一个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既能解决生活中的那么多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对数学充满向往,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而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在枯燥的数学学习当中,学生会是被动的学习,这就不能达到课标的要求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肯定就没有那么的好了。
  调整作业量后没想到好多同学都说好喜欢数学了,自从老师不布置那么多作业之后发现对数学还是很有兴趣的,现在他们班的数学成绩也都提高了不少。
  因此,我在教学中,一直注重学生练习题型的设计,不让反反复复的练习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
  对于小学生来说,玩是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本性,过多的作业会使得他们没有时间玩耍,而有些学生就会为了去玩而马虎的完成作业或者抄其他同学的作业,这样就会使得他们对数学产生厌烦的情绪,久而久之,数学成绩就会下降了。布置作业就是为了学生能够巩固基础和技能,多练使得学生对知识更熟悉,进而加深印象从而提高数学成绩,但过多的作业,却会使学生产生不良反应。同时,同一类型的作业练得多了,学生的思维就会停留在同种做法上,会使学生一看到题目就会想到联想到那些做法,所以没看清题意就写下去了。这样的做法会导致学生读题不够细心,同时也会使学生的思维的敏捷度下降,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的熟能生笨。
  因此我觉得,数学学习不能建立在重复的练习之上,多设计题型,改变学生做练习的恐惧心理,摒弃以往的题海战术,使学生多年来心目中枯燥乏味的“死”的数学变成充满活力的“活”的数学。当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不怕学生数学成绩不好了,教师也就不用担心自己的教学成绩了。因此,我提倡变式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