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刍议如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

【作者】 周粮人

【机构】 广西省河池市河池高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教师应尊重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教师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激励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肯定的反映,从而培养学生建立一种指向物理科学的、稳定的、深刻的、积极的内心体验。
  【关键词】 创新;新的教学模式;情感教育

  传统教学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在物理课堂上采用“探讨式”教学,平时教学中对学生多鼓励,使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这样可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下面简单谈一下我对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几点看法:
  一、教师对物理课堂教学的创新
  首先,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而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从质疑到创新是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鼓励学生质疑的同时,教师应尊重学生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教师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预习教学内容,发现疑难,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索探讨,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发问,敢于对课本、参考书提出疑问;四是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
  其次中学生思维灵活,表现欲望强。教师经常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来启发引导他们思考、讨论,有助于培养他们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物理新知识的能力,在习题课中采用一题多解,鼓励学生新颖别致的解法等,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再次,重视挖掘教材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内容,如做牛顿管实验时可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为什么树叶比石头下落慢,让学生自己比较纸片和纸团同时同高下落时,落地先后情况。讲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原子结构理论等规律时,突出介绍当时科学家是怎样找出这些规律的。楞次定律、变压器等的教学中,可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由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总结出结论。讲热力学第一定律时让学生自己解释电冰箱的工作原理,并提出如果把电冰箱门打开,电冰箱是否起到空调的作用。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教师要成为主动的课程研制者,教学也因不同课型而设计了不同模式
  积极设计新颖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结合我校实际和学科特点,努力进行教改,一种基本环节为:启-讨-讲-练。教师启发指导下,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启发答疑。最后巩固扩展。如《力》这一节课的教学,可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开门关门的例子讨论,要清楚的表明一个力需要从那几个方面表述。这种课型重点在学生质疑与讨论方面。另一种基本环节为:研-讨-讲-练。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对物理现象研究,从中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例如“超重失重”一节,我们上课一开始,先让学生把测体重的台秤放到讲台上。让一个学生站在上面,先静止不动,再突然下蹲,后猛然站起。让全班同学轮换上台仔细观察台秤的示数变化。然后教师启发为什么在下蹲站起与静止时,会有不同数值,实际生活中这种现象有何应用。接着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和探讨超重失重规律,然后学生提出疑问进行讨论。这种课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效果非常好。第三种基本环节为:研-讨-结。这种模式强调“研”与“结”,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具体操作研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的分析处理,讨论、探讨,最后总结出研究的结论。在演示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做出猜想,预示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再进行实验观察;或者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观察实验现象。在这里,激发思维冲突使学生产生质疑最为重要。
  三、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彼此把自己的感情渗透给对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教育、激励和感染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肯定的反映,从而培养学生建立一种指向物理科学的、稳定的、深刻的、积极的内心体验。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 师生最多的情感交流的方式就是语言。教师的语言可以像一股清泉流入学生的心田,也可能像一把利剑刺入学生心里,这就看教师如何把握。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课堂上总是呆坐着不少一言不发的“陪客”。这时,教师应善于用自己富有艺术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它们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我们不妨经常热情地运用这样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用语:“你说得真不错,请再响亮地说一遍”“你回答的很对,看来,你不仅思考了,而且思考得很认真”“老师很高兴看到你终于也能争取发言了,继续这样努力,你也能成功”“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了,但是一时之间还不能把它表达好,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请你再学说一遍”等。另外,在课堂上,教师要时刻留意一些较沉默寡言的学生情绪的变化,主动征询他们的想法:“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你需要什么帮助吗?”边微笑边说这些话,双管齐下,一定会很有成效。 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单靠语言活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常常需要形态语言的补充。教师的形态语言能在无形中传递其丰富的内涵,而更富调动性地使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心领神会。因此,形态语言在课堂中的作用日益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美国学者博厄斯认为,人的体态活动实际上是一些能够加以揭示的密码。
  总体上说,当今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然是灌输式教学占绝对优势。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看出,以往许多来自教学第一线的改革主要是围绕两个问题进行的:一是如何使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加有效、更加扎实;二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师所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和进人实验区,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