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作者】 吴 鑫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第五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西方人对孩子十分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之具备顽强的独立性、勇敢的冒险精神和永不言败的自信心。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塑造了无数各领域的高科技人才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特别是相当部分家长对孩子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做得还不是很到位,这样使得我们一部分人养成了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平稳日子的惰性。究其原因,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中学生;创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今年暑期,我们参加了市人事局、市教育局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主题是“创新能力建设”。通过参加培训,我们对创新意识有了更新、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更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经济、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这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现在的中学生是祖国新一代接班人和建设者,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重任。那么,如何才能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在对自己作出正确评价的基础上,对事业充满信心,是一个人的魄力、胆识的保证。信任孩子,相信自己的学生是最棒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优点和长处。如班上有个大家都不看好的同学,他自控能力差、校纪班规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墙的一张纸,课堂上闲话不断,常常使老师无法正常上课。但他喜欢看课外书,对文字版面的编排、设计特别喜好。这样,我让他负责班上的黑板报,结果,班里的很多期板报得到了学校的表扬,老师、同学对他的眼光变了,这个同学在这里找到了自信。
我们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多加以鼓励性的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学生的兴趣、工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计算能力、人际关系等等。对一个学习困难,但劳动能力强且积极主动的学生,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他:有了你的参与,班上的大扫除做得又快又好。或者:因为你的帮忙,使我的工作变得容易多了。对学习马马虎虎但非常喜欢做手工的同学,可以这样评价他:我喜欢你的工艺作品,它看起来很有创意……这样进行多角度评价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勇敢和冒险精神
勇敢和冒险精神是创新个性中最重要的特点。创新是在未知中探索,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和困难。目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冒险精神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手。我们都知道,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块神奇的土地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欧亚各国具有勇敢和冒险精神的芸芸众生。在这与文明世界隔绝的险恶自然条件下,从一开始,他们的灵魂中就已经牢固地树立了艰苦奋斗的习性和进取欲望。他们必须为生存而不懈劳动,靠自己的双手开拓荒野,养活自己。这种冒险精神渗透到美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美国民族精神的精髓。这一点是我们部分人所缺憾的。我们自古以来有不少的人就喜欢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平静的日子。保守安稳的过一辈子,还是冒险去尝试或寻找机会,对相当一部分国人来说肯定是选择前者,这很值得我们深思,更值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思考。
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创新个性的独立性是指创新活动中不盲从、不随俗、不受旧习惯势力的限制约束,不屈从外界压力而能坚持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鼓励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大自然,激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不但提高语文素养,也锻炼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竞争意识,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中学生喜欢独立探求,这是一种独立性和挑战个性品质的表现,但由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局限,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可能与教师的意图相悖,在社会上也可能会做出不合情理的行为,甚至出现认识上的偏激。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将促进其思维独立性的发展,这种现象只要引导有方,是会得到正面效应的。只要学生的回答持之有据,行为时主观意识不显恶意,就要在指导不足的同时以不同的方式给予鼓励,以免挫伤学生的求知心理。教师在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他们发扬个性中的优点,克服其中的不足,最终获得全面发展,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要,也是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的需要
四、培养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求知欲是人们对学习、掌握新知的渴望,也包括探索未知的欲望。好奇心是人们对不了解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而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人们创新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看到苹果熟了掉下来很好奇,他想,地球上的东西,失去支持后为什么都掉到地上,面不会向其他方向掉呢?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其不断探索研究,后来他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小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总想弄个明白。有一次他看到花园的篱笆边有一个野蜂窝,感到很奇怪,就用棍子去拨,想看个究竟,结果脸被野蜂蜇得红肿。他还是不甘心,非要看清楚蜂窝的结构才行。也正是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造就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约里奥一居里用a粒子轰击元素钹时,发现一种很强的射线,他没有深究,认为只是一种普通的射线,从而错过了对中子的发现(后来被查德成克发现)。李比希曾经从海藻中提取碘,在提取母液中总积沉着一层深褐色并有刺鼻味道的液体,李比希对这一奇怪的现象没有在意,从而错过了对溴的发现(后来被法国科学家波拉德发现)。由此可见,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经不懈努力,就有可能取得显赫的成就而闻名于世,反之,即便有很多机会也将与之失之交臂。
通过以上的例子,结合课文《邓稼先》一文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一个人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当邓稼先得知“国家要放个‘大炮仗’”,并征求他是否愿意参加时,他抱着对“国家要放个‘大炮仗’”的炽热最求和好奇心,这一干就是20多年。他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终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在研究所用时间远远少于其他国家的情况下先后成功爆炸。这就是邓稼先对“大炮仗”的炽热追求和极端负责任的显赫成果。通过讲解,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五、让学生养成笑面挫折的乐观态度
要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提高学生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让他们知道人不可能不经受挫折,没有经受挫折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挫折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巨大财富。让他们知道遭受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挫折或遭受挫折就萎靡不振,对事物、对生活失去信心。如《香菱学诗》一文,香菱学诗,大致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但她不弃不馁,终于获得成功。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其间,她对诗很是迷茫,不能解其就里,一直不得果。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甚至到“呆”、“疯”的程度。也正因为香菱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挫折、失败面前不弃不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香菱能名正言顺的住在大观园里,做富宅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又如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教师紧紧抓住贝多芬在进行疯狂创作时,他的双耳却失聪了,对于一个音乐创作人来说面对失去听觉,那将是何等的致命打击。但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经受了无比痛苦的煎熬,终于把自己调整过来,面对现实,把自己的耳聋比作“倒落的火山”,把白己对音乐的追求及对音乐的创作激情比作“熔岩”,克服常人无可想象的困苦,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无数次的失败,终于奏响了世界伟大的《第九交响曲》。通过分析,让学生领悟到贝多芬的精神世界,用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敢于追求,勇于笑面拌折,追求新知的乐欢态度。
总之,每个人都有创新欲,但不一定有创新能力,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一个转换的空间。创新教育的本质在乎于诱导、激发、培育和保护受教育者的创新欲,使之转换为创新力。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空间很大,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契机,适时给予学生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具备创新力,并不断得以提高.
【关键词】 中学生;创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今年暑期,我们参加了市人事局、市教育局举办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主题是“创新能力建设”。通过参加培训,我们对创新意识有了更新、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更进一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经济、科技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这不仅要求我们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现在的中学生是祖国新一代接班人和建设者,如何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开拓精神的人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重任。那么,如何才能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在对自己作出正确评价的基础上,对事业充满信心,是一个人的魄力、胆识的保证。信任孩子,相信自己的学生是最棒的,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优点和长处。如班上有个大家都不看好的同学,他自控能力差、校纪班规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墙的一张纸,课堂上闲话不断,常常使老师无法正常上课。但他喜欢看课外书,对文字版面的编排、设计特别喜好。这样,我让他负责班上的黑板报,结果,班里的很多期板报得到了学校的表扬,老师、同学对他的眼光变了,这个同学在这里找到了自信。
我们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多加以鼓励性的评价,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如学生的兴趣、工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计算能力、人际关系等等。对一个学习困难,但劳动能力强且积极主动的学生,可以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他:有了你的参与,班上的大扫除做得又快又好。或者:因为你的帮忙,使我的工作变得容易多了。对学习马马虎虎但非常喜欢做手工的同学,可以这样评价他:我喜欢你的工艺作品,它看起来很有创意……这样进行多角度评价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正自己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勇敢和冒险精神
勇敢和冒险精神是创新个性中最重要的特点。创新是在未知中探索,不可能一帆风顺,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障碍和困难。目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冒险精神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手。我们都知道,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块神奇的土地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欧亚各国具有勇敢和冒险精神的芸芸众生。在这与文明世界隔绝的险恶自然条件下,从一开始,他们的灵魂中就已经牢固地树立了艰苦奋斗的习性和进取欲望。他们必须为生存而不懈劳动,靠自己的双手开拓荒野,养活自己。这种冒险精神渗透到美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美国民族精神的精髓。这一点是我们部分人所缺憾的。我们自古以来有不少的人就喜欢守着一亩三分地,过着平静的日子。保守安稳的过一辈子,还是冒险去尝试或寻找机会,对相当一部分国人来说肯定是选择前者,这很值得我们深思,更值得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心思考。
三、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创新个性的独立性是指创新活动中不盲从、不随俗、不受旧习惯势力的限制约束,不屈从外界压力而能坚持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走向社会这个大课堂,鼓励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大自然,激发学生对人生和社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在社会生活中不但提高语文素养,也锻炼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竞争意识,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今中学生喜欢独立探求,这是一种独立性和挑战个性品质的表现,但由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局限,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可能与教师的意图相悖,在社会上也可能会做出不合情理的行为,甚至出现认识上的偏激。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将促进其思维独立性的发展,这种现象只要引导有方,是会得到正面效应的。只要学生的回答持之有据,行为时主观意识不显恶意,就要在指导不足的同时以不同的方式给予鼓励,以免挫伤学生的求知心理。教师在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他们发扬个性中的优点,克服其中的不足,最终获得全面发展,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必要,也是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独立能力的需要
四、培养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求知欲是人们对学习、掌握新知的渴望,也包括探索未知的欲望。好奇心是人们对不了解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而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人们创新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物理学家牛顿小时候看到苹果熟了掉下来很好奇,他想,地球上的东西,失去支持后为什么都掉到地上,面不会向其他方向掉呢?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其不断探索研究,后来他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迪生小时候对什么都感兴趣,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总想弄个明白。有一次他看到花园的篱笆边有一个野蜂窝,感到很奇怪,就用棍子去拨,想看个究竟,结果脸被野蜂蜇得红肿。他还是不甘心,非要看清楚蜂窝的结构才行。也正是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造就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发明家。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约里奥一居里用a粒子轰击元素钹时,发现一种很强的射线,他没有深究,认为只是一种普通的射线,从而错过了对中子的发现(后来被查德成克发现)。李比希曾经从海藻中提取碘,在提取母液中总积沉着一层深褐色并有刺鼻味道的液体,李比希对这一奇怪的现象没有在意,从而错过了对溴的发现(后来被法国科学家波拉德发现)。由此可见,具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经不懈努力,就有可能取得显赫的成就而闻名于世,反之,即便有很多机会也将与之失之交臂。
通过以上的例子,结合课文《邓稼先》一文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一个人具有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当邓稼先得知“国家要放个‘大炮仗’”,并征求他是否愿意参加时,他抱着对“国家要放个‘大炮仗’”的炽热最求和好奇心,这一干就是20多年。他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终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在研究所用时间远远少于其他国家的情况下先后成功爆炸。这就是邓稼先对“大炮仗”的炽热追求和极端负责任的显赫成果。通过讲解,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五、让学生养成笑面挫折的乐观态度
要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就必须提高学生增强面对挫折的能力,让他们知道人不可能不经受挫折,没有经受挫折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挫折是我们不可或缺的巨大财富。让他们知道遭受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挫折或遭受挫折就萎靡不振,对事物、对生活失去信心。如《香菱学诗》一文,香菱学诗,大致分三个步骤。首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但她不弃不馁,终于获得成功。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其间,她对诗很是迷茫,不能解其就里,一直不得果。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甚至到“呆”、“疯”的程度。也正因为香菱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挫折、失败面前不弃不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香菱能名正言顺的住在大观园里,做富宅第一人也就顺理成章了。又如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文时,教师紧紧抓住贝多芬在进行疯狂创作时,他的双耳却失聪了,对于一个音乐创作人来说面对失去听觉,那将是何等的致命打击。但贝多芬并没有因此而消沉,而是经受了无比痛苦的煎熬,终于把自己调整过来,面对现实,把自己的耳聋比作“倒落的火山”,把白己对音乐的追求及对音乐的创作激情比作“熔岩”,克服常人无可想象的困苦,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无数次的失败,终于奏响了世界伟大的《第九交响曲》。通过分析,让学生领悟到贝多芬的精神世界,用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敢于追求,勇于笑面拌折,追求新知的乐欢态度。
总之,每个人都有创新欲,但不一定有创新能力,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一个转换的空间。创新教育的本质在乎于诱导、激发、培育和保护受教育者的创新欲,使之转换为创新力。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空间很大,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每一个契机,适时给予学生以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具备创新力,并不断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