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多媒体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作者】 杨子谊
【机构】 重庆市南岸区南坪实验小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多媒体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还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因此,有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成为我们在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中的重要实践。
【关键词】 小学语文;多媒体;有效整合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成功走进了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结缘整合。小学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多媒体整合更是首当其冲之事。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我们教师能巧妙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等的综合处理,就能实现声、图、文并茂情景的创设,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获得更全面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感受到学习语文乐趣的过程中更好的发挥主体性,更积极性的参与更广泛的语文实践。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多媒体与其整合的有效性。
一、化枯燥为趣味,营造氛围
成功的教学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不能因为语文有描写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忽视教学过程的枯燥性。任何教学过程,对于注意力易分散的小学生来说,过于其注意力专注的时间,都是枯燥的,都是低效学习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专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多媒体强大的集成性营造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影音辉映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视听盛宴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主动学语文。特别是在新课导入的开课时,我们要通过整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声音、动画或图片来进行激趣。
二、化久远为临近,缩短距离
语文根植于生活,源于生活的写照。但教材中的课文,不可能每篇所描写的生活都与学生“临近”,有的可能与学生所处的年代久远,给学生理解造成困难。即使所处时代相同,宽泛的时空、天文、地理等科学,也给经历少、见识浅的小学生限于生活所不认知。因此,也很难正确感知文中内容。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虽然桥是平常见到的,但建筑在河北赵县校河上的赵州桥与众不同,我们这儿的小学生很少有人看到过,对赵州桥的历史也知之不多。从这一学情出发,必须设法变古为今,化远为近,借助多媒体来加深学生的感受。教学中,我紧紧扣往“创举”这个统领全课的中心词,选编几组录像片断,让学生在录像上的壮观画面和凝炼的文字解说中形象地看到这座高度科学性和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再配上一框“分流泄洪”的课件,让学生懂得赵州桥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古朴和巨大的跨度,而在于大拱的两肩各背着两个小拱的绝妙布局,也使学生理解了“既能减轻洪水的冲击,又能减轻桥身的自重”的构造特点,体会到这真是一个聪明无比的创举。
三、变课文为绘本,化解难点
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是我们下大力气的追求所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以此作为老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传统课堂教学,由于手段缺乏,在化解难点时常常耗时多,但效果差,老师反复讲解,还是由于抽象性而导致学生不易接受。而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今天,我们就要就可以变文为图,起到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从而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的效果。以《詹天佑》一文第三部分教学为例,其写的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二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三张图片,即“人字形线路图”和“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与“中部凿井法”。此图表明了山势及坡度,突出了工程的艰巨,箭头则标明了凿进的方向。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图而解。
四、化静止为动态,加快理解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教师适时地播放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画面。这样,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词语,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五、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审美
多媒体强大的直观性,是我们降低教学难度的有效抓手。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内容直观呈现出来,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理解。例如,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在学生理解第一行诗句后,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我问学生:“如果你置身在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香炉峰上的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中。”在让学生边看壮观的瀑布边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我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学生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上挥舞的银纱,美极了。”运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美、发现美、表达美,达到语文教学的审美培养。
总之,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有效性非常高,体现在多个方面,从内容上说,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理性意义的内容,无疑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波,教学艺术化、多样化,这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充满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给语文课堂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参考文献:
[1]罗淑锋,小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2016年。
[2]顾琼,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考试周刊,2013年。
【关键词】 小学语文;多媒体;有效整合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以多媒体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成功走进了课堂,与学科教学进行了结缘整合。小学语文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与多媒体整合更是首当其冲之事。这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如果我们教师能巧妙运用多媒体对文字、图象、声音等的综合处理,就能实现声、图、文并茂情景的创设,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获得更全面的语文素养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在感受到学习语文乐趣的过程中更好的发挥主体性,更积极性的参与更广泛的语文实践。下面,我结合多年实践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多媒体与其整合的有效性。
一、化枯燥为趣味,营造氛围
成功的教学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教学,不能因为语文有描写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忽视教学过程的枯燥性。任何教学过程,对于注意力易分散的小学生来说,过于其注意力专注的时间,都是枯燥的,都是低效学习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专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运用多媒体强大的集成性营造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影音辉映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视听盛宴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进而主动学语文。特别是在新课导入的开课时,我们要通过整合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声音、动画或图片来进行激趣。
二、化久远为临近,缩短距离
语文根植于生活,源于生活的写照。但教材中的课文,不可能每篇所描写的生活都与学生“临近”,有的可能与学生所处的年代久远,给学生理解造成困难。即使所处时代相同,宽泛的时空、天文、地理等科学,也给经历少、见识浅的小学生限于生活所不认知。因此,也很难正确感知文中内容。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虽然桥是平常见到的,但建筑在河北赵县校河上的赵州桥与众不同,我们这儿的小学生很少有人看到过,对赵州桥的历史也知之不多。从这一学情出发,必须设法变古为今,化远为近,借助多媒体来加深学生的感受。教学中,我紧紧扣往“创举”这个统领全课的中心词,选编几组录像片断,让学生在录像上的壮观画面和凝炼的文字解说中形象地看到这座高度科学性和完美艺术性相结合的精品。再配上一框“分流泄洪”的课件,让学生懂得赵州桥的珍贵,不仅在于它的古朴和巨大的跨度,而在于大拱的两肩各背着两个小拱的绝妙布局,也使学生理解了“既能减轻洪水的冲击,又能减轻桥身的自重”的构造特点,体会到这真是一个聪明无比的创举。
三、变课文为绘本,化解难点
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是我们下大力气的追求所在。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以此作为老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传统课堂教学,由于手段缺乏,在化解难点时常常耗时多,但效果差,老师反复讲解,还是由于抽象性而导致学生不易接受。而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今天,我们就要就可以变文为图,起到化抽象为直观的作用,从而达到化解教学难点的效果。以《詹天佑》一文第三部分教学为例,其写的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这二处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课文叙述每一种工作方法都有大段内容,学生若死啃书本,就会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三张图片,即“人字形线路图”和“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与“中部凿井法”。此图表明了山势及坡度,突出了工程的艰巨,箭头则标明了凿进的方向。在演示图片的基础上再加以通俗的讲解,学生理解的难点迎图而解。
四、化静止为动态,加快理解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插图,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由于篇幅有限,立体感不强,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生动悟意。例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第三段中讲到“还有几只横掠湖面,剪尾式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圈地荡漾开去。”学生很难理解“横掠”的意思,教师适时地播放燕子“横掠”飞行的课件,展现了燕子飞行的动态画面。这样,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使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发现和领会词语,更使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
五、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审美
多媒体强大的直观性,是我们降低教学难度的有效抓手。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内容直观呈现出来,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理解。例如,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在学生理解第一行诗句后,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我问学生:“如果你置身在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觉?”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香炉峰上的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中。”在让学生边看壮观的瀑布边展开丰富想象的同时,我提问学生:“你们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学生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上挥舞的银纱,美极了。”运用多媒体的播放功能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能使学生从中体验美、发现美、表达美,达到语文教学的审美培养。
总之,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有效性非常高,体现在多个方面,从内容上说,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富有理性意义的内容,无疑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波,教学艺术化、多样化,这也是一种美的形式。它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充满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效率,给语文课堂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参考文献:
[1]罗淑锋,小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整合的几点思考[J].江西教育,2016年。
[2]顾琼,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考试周刊,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