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严谨性的养成

【作者】 蒋 毅

【机构】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新场镇大胜小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有利于学生养成科学求实的情感态度。文章将逐步剖析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的难点,提供明确可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学生思维

  只有学生具备思维的严谨性,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对待数学学科的学习。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与开放性的教学模式着重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并让学生在学科学习之中感受到数学思维的严谨,才能促进其严谨性思维的养成。
  1.数学概念教学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数学概念是组成数学知识的重要部分,也只有学生能够清晰掌握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内容当中的各类数学基本概念,才能深刻理解数学知识中各类定理与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了解各类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因此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注意向学生们展示各类定理的推导过程,让学生们在接触新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新旧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从而在接受数学概念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思维的严谨。以数学知识内容当中的“四则运算”知识点为例,“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都有着必然的关联,而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对学生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在接触知识内容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知识当中的辩证关系,从而懂得用验算的方法来判断自身的结果是否正确。数学概念的讲解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在巩固学生数学基础的同时让其意识到思维严谨性的重要性。
  2.利用动态演示提升学生深刻思维
  数学思维深刻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能发现问题本质,并能从中寻找出一般解决方法和另类解决方法。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能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待数学问题,养成对问题本质深刻认识的思维习惯。例如,某数学教师在讲解“直线、射线可无限延伸的特点”重点时,多数学生不理解“无限延伸”的具体含义,此时教师就运用多媒体演示软件在屏幕上将“无限延伸”这一过程演示出来,学生会在屏幕上先看到一个亮点,之后这个亮点会不断向另一端延伸,最后成为一条亮亮的直线,这条线会越来越长……学生在这种演示情境下会自觉地在脑海中出现无限延伸的场景。可以说学生看到得越清楚,这个数学概念越会在大脑中有更多的想象,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再例如,某数学教师在讲解“比多比少”应用题时,利用多媒体动画将苹果分成两份,其中一部分和梨一样多,剩余的一部分比梨多。之后教师点击同样多的苹果,就会去掉留下虚线的外框,最后得到“多的部分”的抽象知识。学生对同样多的一部分就能理解为相对于“较少的数,所以得出较小的数加多的部分等于较大数”地结论。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能促使学生理解事物本质,也提高思维深刻性。
  3.合理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灵活思维
  小学生思维比较单一,缺乏变通能力,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思考,运用和其他人不同的解题方法并从中分析,尽可能运用简单的方法解决问题。设置疑问是让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从简单逐渐过渡到复杂,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调动学习积极性。较好地控制问题难度也让学生在解答中产生成就感,但最重要是教学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逻辑思维性。对于形成性问题要有典型的例子或充足的感性材料作为依据,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数学理论知识推理证明并将得出的结论套用在问题中。一般首个问题会很简单,目的在于集中学生注意力和启发思维。中间问题则会增加难度,多为实际应用题和类比题,在于帮助学生巩固数学基础知识。后续问题则有一定难度,即总结前面学过的知识并能自主解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问题意识。例如,某数学教师在讲解“积的变化规律”一课时,通过分析得出“单个因数不变,另外一个因数扩几倍,积也随之扩大相同的倍数”。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就设计“10×8=80、20×9=180、5×8=40”三道数学题目,学生通过解答得知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最后归纳出数学规律。
  4.训练学生语言促使学生思维发展
  由于小学生无法运用语言准确地描述思维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完整地对思考过程进行叙述,所以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环节。数学教师要耐心听学生叙述,积极鼓励学生开口表达,在表达中规范学生数学语言,尤其在学习应用题强调运用“已知”和“要求……必须先求出”的句式叙述,培养学生推理、有序的表达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此外,还要从新旧知识联系着手来发展学生思维。数学旧知识可以说是新知识的基础,而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延伸,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应尽可能运用旧知识作铺垫,引导学生在获取新知识中发展思维。例如,某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解“加减法各部分关系”时,首先对学过的加法各部分名称进行复习,之后通过35+25=60得出60-35=25、60-25=35,学生通过对两组算式进行比较总结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的求加数公式。这种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很好地将新旧知识连接,丰富知识体系的同时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
  5.数学知识论证之中让学生体验思维的严谨性
  只有学生在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严谨性,才能从心理上意识到严谨思维对于数学研究的重要性,也只有教师注重让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当中收获情感体验,才能丰富学生的认知层次而培养学生的严谨性思维。结果的客观性与答案的精准性是数学学科的一大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论证的严谨,才能培养其严谨性思维。例如“数的计算规律”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当中的重要内容,在向学生们阐述“加法结合律”这类定理时,教师可以用“17+19+13”与“17+13+19”这两个式子让学生亲身体验数学论证过程,从而让学生在数学知识论证之中体验思维的严谨性,在不断的探索之中养成严谨性思维。
  小学学生学习方式、思考方式、性格等都有着明显的个性特征。如果数学教师想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就要根据学生学习规律和心理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同时也要遵守数学思维规律,正确做出思维运用示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延伸,从而在解题中有条理地思考说明和分析问题,真正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孔维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上旬,2015(2):59.
  [2]王琳柯。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