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
【作者】 江大昌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民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高效课堂是我国当今教育教学改革所倡导和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中心工作任务。它的提出实质上就是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有最佳的学习状态。追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致力于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努力实现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效果最高化的工作目标。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高效;构建
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全面实施以来,高效课堂的提出无疑将此次改革推向又一轮的高峰,是当今教育界所倡导和追求的一种课堂境界,同时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最佳目标。目前,众多专家、学者分别对高效课堂提出了其独到的见解,不少学校、老师为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纵观各家成果,可以看出高效课堂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效率的最大化、效益的最优化、效果的最高化。为此,如何创设、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当今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位老师所面临的挑战和中心工作。现结合我校开展高效课堂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对语文高效课堂的一点看法。
一、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和不知所措的被牵引者,老师陶醉于“统统统”,学生无奈于“受受受”,老师习惯了“讲讲讲”,学生习惯了“听听听”。新形势下,要求老师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合理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主动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强调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精准是一切课堂语言的灵魂。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教学思维语言,加上语气、语调的修饰,让学生乐于听乐于学,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中接受熏陶,获取知识,学生才能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语言要清楚、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科学知识本身是严密的、系统的,而教学又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授课任务,这就要求语言要精确。“精”是少而有分量,“确”是恰切地表达内容。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取决于话讲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击中要害,是否句句打在学生的心坎上。实践证明,话讲得有分量,学生就愿意听;愈带关键性的话,学生就愈认真听,生怕听漏了一个字。反之,话的内容空洞,啰嗦重复,学生就觉得听不听都可以,思想就溜号了。所以,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语言要句句有内容,字字点击要害,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层层深入地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
三、认真备课,准备充分
要达到高效课堂,我们老师必须做,且是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就是备课。我们在课堂上既然要“放手”——以学生为主,那课前的准备工作就必须是充足的。如何才能在备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要精心设计的。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一节课我们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考虑是否符合本校、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一定要针对自己所面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打造高效的课堂,要做到知识容量、广度、深度、技能训练达到新要求,课堂上注重过程方法,互相交流、思考、释疑针对性强,收获全方位,课前的准备很重要。平时备课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参,还应广泛的收集资料,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备课中,重视高效语文教学,就是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当然我们还必须充分考虑如何应对课堂上可能或不可预知的偶发事件。
四、把握重点,化解难题
教材无非是将学生带入知识海洋的引子。因此,教材上的内容不一定就是我们要全部教授的内容,教材的编排顺序也不一定就是我们上课的顺序。课前,我们先统揽、熟悉教材,把教材内容内化为我们的东西,再根据学生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外化为学生的东西。在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正确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掌握好教材中详讲、略讲、不讲的分寸。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中《窦娥冤》一课,教材上有10页之多。课堂上要想面面俱到的教授,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教师可根据课文是剧本体裁的特点,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了解关汉卿及我国古代戏曲艺术,把握课文情节结构;品味文中塑造的一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尖锐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道德情操;鉴赏作品凝练而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有节奏的唱词,深刻展示人物的精神境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和“愤”;揣摩理解《窦娥冤》的主题思想。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适时组织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表演和小组讨论,目的就是为了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五、注重引导,强化能力培养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发现这样一些学生,教师安排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没有自主去看书学习的习惯,依赖性很强。一遇到难题,不专心思考,或是总想问别人,或是借助参考答案,或是在网上搜寻结果。这样时间一长,养成不能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质量自然上不去。这种学生平常学习可能给老师的感觉还可以,可是到了考试的时候,很多题不能独立完成。因为平时不善于独立思考和积累。语文是思维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平时要注重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平时,学生在对文本的感悟发现,深化知识的迁移练习,交流讨论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引导提示,有目的的加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训练,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一个学生不善于独立处理知识问题,就意味着他的大脑就没有足够的训练积淀,没有足够的训练积淀,就没有很好的思维效果。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注意这方面问题设置,多表扬能自主学习的学生,想办法让学生摆脱依赖性,增强主动性。比如《乡愁》诗中“假如我是一只鸟”的“鸟”具体指什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引导他们从余光中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进行思考,也可互相讨论。讨论后有的学生说诗中的“鸟”是一只鸟,同时也是诗人,还有学生说“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的是“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现身的愿望。当学生明白自己能扣准诗的主题,能感悟诗歌的意境和寓意后,无不显现出成功的喜悦。这个过程虽然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会意识到自己能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会更自信,从而有勇气去面对更多的问题。李炳亭先生在《高效课堂22条》如是说“‘养猪说’:饲养员不应该代替‘猪’吃食,而只应该把‘猪’养肥;‘育儿说’:让孩子吃好吃饱,而不能代替孩子吃饭”。这也就告诉我们要牢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之古训。
总之,高效课堂无论是学习还是借鉴,都在于领会践行先行学校的精神与成果,而不在于形式。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即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有最佳的学习状态,才能达到高效课堂。当然,一堂课,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用一个尺度去衡量一堂课的是否成功。上好一堂课也不仅仅局限于是上面所所谈及到的内容,还有太多的工作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去总结。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高效;构建
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全面实施以来,高效课堂的提出无疑将此次改革推向又一轮的高峰,是当今教育界所倡导和追求的一种课堂境界,同时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之奋斗的最佳目标。目前,众多专家、学者分别对高效课堂提出了其独到的见解,不少学校、老师为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体系。纵观各家成果,可以看出高效课堂其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效率的最大化、效益的最优化、效果的最高化。为此,如何创设、构建高效课堂已成为当今新形势下我们每一位老师所面临的挑战和中心工作。现结合我校开展高效课堂的工作实践,谈谈自己对语文高效课堂的一点看法。
一、转变观念,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守护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和不知所措的被牵引者,老师陶醉于“统统统”,学生无奈于“受受受”,老师习惯了“讲讲讲”,学生习惯了“听听听”。新形势下,要求老师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依学定教,学生可以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舞台。要做到这一方面,教师首先要及时转变观念,真正实现从传统到高效课堂的意识转变。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要重视课堂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合理表达、愉快合作,让学生在心理上处于兴奋和抑制的最佳状态,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愉悦感,调动起学生的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主动精神。课堂要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要面向全体学生。
二、强调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精准是一切课堂语言的灵魂。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提供准确的教学思维语言,加上语气、语调的修饰,让学生乐于听乐于学,让学生在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中接受熏陶,获取知识,学生才能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来回答问题。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语言要清楚、准确、有条理、逻辑性强。科学知识本身是严密的、系统的,而教学又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授课任务,这就要求语言要精确。“精”是少而有分量,“确”是恰切地表达内容。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取决于话讲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击中要害,是否句句打在学生的心坎上。实践证明,话讲得有分量,学生就愿意听;愈带关键性的话,学生就愈认真听,生怕听漏了一个字。反之,话的内容空洞,啰嗦重复,学生就觉得听不听都可以,思想就溜号了。所以,课堂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语言要句句有内容,字字点击要害,紧紧抓住学生的思想,层层深入地把学生引向知识的海洋。
三、认真备课,准备充分
要达到高效课堂,我们老师必须做,且是必须做好的重要工作就是备课。我们在课堂上既然要“放手”——以学生为主,那课前的准备工作就必须是充足的。如何才能在备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是我们教师在备课过程要精心设计的。课前备课必须充分,特别是“备学生”要落实到位。一节课我们虽然设计得很精彩,但是必须考虑是否符合本校、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不符合,就必须修改,一定要针对自己所面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这是关系到我们所讲的这节课是否能引起大部分学生兴趣的一个关键之所在,而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我们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打造高效的课堂,要做到知识容量、广度、深度、技能训练达到新要求,课堂上注重过程方法,互相交流、思考、释疑针对性强,收获全方位,课前的准备很重要。平时备课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参,还应广泛的收集资料,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备课中,重视高效语文教学,就是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当然我们还必须充分考虑如何应对课堂上可能或不可预知的偶发事件。
四、把握重点,化解难题
教材无非是将学生带入知识海洋的引子。因此,教材上的内容不一定就是我们要全部教授的内容,教材的编排顺序也不一定就是我们上课的顺序。课前,我们先统揽、熟悉教材,把教材内容内化为我们的东西,再根据学生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外化为学生的东西。在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正确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掌握好教材中详讲、略讲、不讲的分寸。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中《窦娥冤》一课,教材上有10页之多。课堂上要想面面俱到的教授,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教师可根据课文是剧本体裁的特点,确立以下教学重难点:了解关汉卿及我国古代戏曲艺术,把握课文情节结构;品味文中塑造的一批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尖锐矛盾冲突,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道德情操;鉴赏作品凝练而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有节奏的唱词,深刻展示人物的精神境界,集中表现了窦娥的“怨”和“愤”;揣摩理解《窦娥冤》的主题思想。课堂上,教师还可以适时组织学生进入角色进行表演和小组讨论,目的就是为了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五、注重引导,强化能力培养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时常发现这样一些学生,教师安排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没有自主去看书学习的习惯,依赖性很强。一遇到难题,不专心思考,或是总想问别人,或是借助参考答案,或是在网上搜寻结果。这样时间一长,养成不能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习质量自然上不去。这种学生平常学习可能给老师的感觉还可以,可是到了考试的时候,很多题不能独立完成。因为平时不善于独立思考和积累。语文是思维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平时要注重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平时,学生在对文本的感悟发现,深化知识的迁移练习,交流讨论的时候教师要善于引导提示,有目的的加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训练,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一个学生不善于独立处理知识问题,就意味着他的大脑就没有足够的训练积淀,没有足够的训练积淀,就没有很好的思维效果。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注意这方面问题设置,多表扬能自主学习的学生,想办法让学生摆脱依赖性,增强主动性。比如《乡愁》诗中“假如我是一只鸟”的“鸟”具体指什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引导他们从余光中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进行思考,也可互相讨论。讨论后有的学生说诗中的“鸟”是一只鸟,同时也是诗人,还有学生说“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的是“鸟”,也是诗人为祖国现身的愿望。当学生明白自己能扣准诗的主题,能感悟诗歌的意境和寓意后,无不显现出成功的喜悦。这个过程虽然花费了一些时间,但是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会意识到自己能具备分析问题的能力,会更自信,从而有勇气去面对更多的问题。李炳亭先生在《高效课堂22条》如是说“‘养猪说’:饲养员不应该代替‘猪’吃食,而只应该把‘猪’养肥;‘育儿说’:让孩子吃好吃饱,而不能代替孩子吃饭”。这也就告诉我们要牢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之古训。
总之,高效课堂无论是学习还是借鉴,都在于领会践行先行学校的精神与成果,而不在于形式。高效课堂虽然不是一种具体的模式,但它的目标是明确的,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即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有最佳的学习状态,才能达到高效课堂。当然,一堂课,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无法用一个尺度去衡量一堂课的是否成功。上好一堂课也不仅仅局限于是上面所所谈及到的内容,还有太多的工作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去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