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思考

【作者】 尕藏卓玛

【机构】 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民族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笔者从事初中数学二十多年,愈来愈感觉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第一要务,而学生是否具备思考的习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数学能力高低的直接体现。只要我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有效教学,立足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立足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立足教师合理铺垫,适时引导,就能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具备数学思考的习惯,从而提升数学能力,成为一个强大的个体。
  【关键词】 挫败感;思考习惯;思维能力;思考

  近来我参与了八年级学生的期末数学监考和网阅,感触颇深“现如今学生的大多不具备思考习惯,数学能力亟待提升”。由此引发了我的深深思考:我们的日常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是否有效?我们怎样做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的数学能力变得强大?反观自省,浅析如下。
  一、“数学,想说爱你不容易”的那种苦思冥想后的挫败感
  有一次期末统一考试我监考数学,我仔细观察了学生答题表情的变化:由前段时间开心愉悦(在时间过半大多同学一路绿灯拿下了前24道题)逐渐眉心紧缩一直到最后的怒形于色(整整用一个小时攻克不了25题的那种抓狂),再说网阅试卷,23题8分的几何证明计算那个题,要说25题是旋转全等变换的综合应用,23题则是平行四边形及三角形中位线的一个常规题,做得又如何呢?且看数据:我总共批阅的试卷654份,得0分的有303人,得8分的有133人,4分以下几乎不会的93人,剩下的属于会儿不对的125人。此情此景,让我震惊,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我们的能力转变成学生的能力?为什么我们总觉得这类题我们讲过做过而偏偏学生还不会?为什么?是不是真的是学生愚钝不开窍?也许我们只有把思考的触角延伸到教学常态便可以窥见一二。
  二、我们的常规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一块是薄弱的,甚至是缺失的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是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纵观大部分教师在上课讲解例题时,要么是老师讲,学生听;要么是师生一问一答式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出现教师是“如何让学生获得思路的过程”,也没有“为什么会想到这样的结果”的说明?终极目标是要让大多数学生达到“听懂”的层面,这也就是平时我们教学模式——简单模仿,变式练习;部分教师不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凌驾于课堂之上,学生的课堂安排的满满当当,学生只好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没有时间去想,去悟,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意识,使得思维的脚步迈向穷途末路。还有一部分老师,善于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注重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但往往是粗放的,随意性大,急于求成,流于形式,使部分尖子生的活跃的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毫无主见。教师认为思路一旦打通,解法初步得出,解题活动就结束了。最终还是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暴露,能力得不到提升。此刻,我总算看清楚了,面对陌生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之所以表现出的无能为力,是因为他们的学习过程倾其所有是在模仿,是在接受,是在内化,而缺少主动构建,缺少思考习惯,这是症结所在。
  三、正视问题症结所在,力挽狂澜,扭转局面,注重解题思维过程的暴露
  首先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应提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及时提示”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多给学生展示的机会,以学生现有解题过程为蓝本,对不规范解题过程进行矫正,这样才能有效的改观“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普遍的不良现象。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可能犯的常见错误:主观臆断、连蒙带猜、默许条件、遗漏条件、随意迁移、跳过步骤、因不对果、避简就繁、丢三落四等现象;其次,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赋予学生更多的感悟,在日常教学中,要给学生反思自己思维过程的时间和机会,引导学生对自己是怎样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应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技能和技巧,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原因何在,从中可以获得哪些经验教训等问题进行认真剖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思维的监控的习惯。最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意志品质,离不开教师的提示性的“点睛”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思考学生遇到陌生题或复杂的题没有思路,或者思路甚为曲折的深层原因,是没弄清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是条件较多,不知先用哪个还是不知哪个与哪个作配合而无从下手?当遇到学生思维受阻,属于问题的条件和结论比较隐蔽的,教师就要设置提示的问题,让学生小步跨台阶,最终使解题活动了然于心。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做学问成大事业者,只有登高望远,才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只有耐得住孤独寂寞,才能学有所成;为了追求理想,实现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人瘦带宽也不后悔;当我们反复追寻探究,不懈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当困惑之际,豁然贯通,产生一种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学生的学习思考亦复如是,从最开始的茫然无绪,到经历过程的苦思冥想,再到结果的豁然顿悟,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深刻体会数学的力量之美,震撼之美。教育是一个特殊的领域,不能像其他事物一样进入高速化的时代,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但是只要我们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立足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立足学生暴露思维过程;立足教师合理铺垫,适时引导,就能力争让每一位学生具备数学思考的习惯,从而提升数学能力,成为一个强大的个体。
  参考文献:
  [1]怎样解题,波利亚,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罗增儒,案例分析:继续暴露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J]2006(1-2),28-31
  [3]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崔春近,做好知识嫁接,慢等思维花开[J]2015(1-2),29-31
  [4]人间词话,王国维,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