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阅读充满灵性——小学生课外阅读培养浅析
【作者】 李冬梅
【机构】 江苏省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课外阅读作为阅读的一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课内阅读更为重要。在倡导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更有这责任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爱上读书,为他们的人生奠定成功的基础,做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人。
“书海无涯,舟楫安在?”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起来?那就是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主要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了?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关系着孩子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总有一些家长和教师以“影响功课和考试”为借口,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有意无意地限制着孩子们阅读的自由。笔者的邻居有个上二年级的小男孩,在父母的要求下,几乎每天早晚都会听到他琅琅的读书声,,但是翻来覆去总是语文书上的那几篇。但是再经典的好文章就如同再美味的佳肴一样,若是天天都吃,也会腻味的。薄薄的一册语文书在家长的眼里就是“圣经”、“宝典”,听着那有气无力的声音,我不禁心生同情。如果打开他们书包,你会发现里面充斥着各种教辅用书或是《快速作文》等作文书。面对考试,面对家长所担心的未来竞争,孩子们没有自由选择的阅读权,极具功利性的“课内阅读”正败坏着孩子们的阅读胃口,损耗着他们的阅读热情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悦读”起来呢?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自由选择为主,经典推荐为辅。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这个新课程理念来看,读什么样的书,应该尊重孩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
据我调查,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有两种:(1)符合孩子年龄特征,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书。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寻求冒险刺激,渴望神秘的经历;(2)能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时尚潮流的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孩子对于科学,对于宇宙、未来的了解和渴望,对于流行、时尚的跟随,都是我们小时候所不能够比拟的。了解了这两点,我们也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等为什么能够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受到几代人的钟爱,也不会惊讶“皮皮鲁”和“鲁西西”会成为中国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哈利.波特》能风靡全球,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小男孩让众多的孩子时刻幻想着进入奇异的魔法世界。
当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就放任自流。对于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而对于一些经典名著则应进行积极的倡导、宣传。余秋雨先生就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来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向往。”③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如《安徒生童话》、《绿野仙踪》等经典童话,都会纯净孩子的精神,温暖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一生都受益匪浅。
二、减轻阅读负担,享受其中乐趣
课外阅读本是一件随性而为的人生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课外阅读却被人为地套上了“枷锁”,很多教师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便做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如摘抄优美经典的句段甚至背诵,繁琐分析好字好词的意义和作用等。这种“揠苗助长”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负担,让他们对这种“辛苦的阅读”厌恶习起来。其实,课外阅读很大程度是一种随性阅读,而阅读的成果处于一种“无心柳柳成阴”的状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们的阅读创造出一种宽松、自在的阅读环境。
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阶段的阅读量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允许孩子的阅读有增有减;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段的阅读总量也可作前后的调整;另外阅读量的计算,也应该包括对于同一本书或者同一篇文章的重复阅读次数,要提倡特别好的作品反复阅读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一般教师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在手段,当然也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他们几乎都没有去想一想,还没有开始阅读,就已经背上了这样沉重的负担,孩子们又怎么能对阅读产生强烈的兴趣了?我认为,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不要给孩子任何硬性的阅读规定,提倡一种“无为阅读”,“放养阅读”,待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后,再逐渐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摘抄、读后感不能强求,我们宁愿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地阅读,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也不愿他们因为种种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
“书海无涯,舟楫安在?”对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而言,什么东西最应该被重视和保护起来?那就是兴趣!而孩子的兴趣又主要依赖于家长和教师的评价。但是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了?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孩子的课外阅读是关系着孩子文化积累和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总有一些家长和教师以“影响功课和考试”为借口,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有意无意地限制着孩子们阅读的自由。笔者的邻居有个上二年级的小男孩,在父母的要求下,几乎每天早晚都会听到他琅琅的读书声,,但是翻来覆去总是语文书上的那几篇。但是再经典的好文章就如同再美味的佳肴一样,若是天天都吃,也会腻味的。薄薄的一册语文书在家长的眼里就是“圣经”、“宝典”,听着那有气无力的声音,我不禁心生同情。如果打开他们书包,你会发现里面充斥着各种教辅用书或是《快速作文》等作文书。面对考试,面对家长所担心的未来竞争,孩子们没有自由选择的阅读权,极具功利性的“课内阅读”正败坏着孩子们的阅读胃口,损耗着他们的阅读热情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孩子在课外阅读中真正的“悦读”起来呢?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经验和思考,我总结出以下几点方法:
一、自由选择为主,经典推荐为辅。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本,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这个新课程理念来看,读什么样的书,应该尊重孩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
据我调查,孩子们感兴趣的书有两种:(1)符合孩子年龄特征,能满足他们心理需求的书。孩子的心理需求具有其特定的年龄特点,小学阶段的孩子一般都具有好奇心强,好表现,寻求冒险刺激,渴望神秘的经历;(2)能紧跟时代发展,适应时尚潮流的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孩子对于科学,对于宇宙、未来的了解和渴望,对于流行、时尚的跟随,都是我们小时候所不能够比拟的。了解了这两点,我们也就不会奇怪《海底两万里》、《木偶奇遇记》等为什么能够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受到几代人的钟爱,也不会惊讶“皮皮鲁”和“鲁西西”会成为中国孩子童话梦中的主人公,《哈利.波特》能风靡全球,那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小男孩让众多的孩子时刻幻想着进入奇异的魔法世界。
当然,对于阅读材料的选择,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并不等于教师就放任自流。对于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劣的图书,如一味追求恐怖、刺激,宣传不健康的生活趣味的书籍,教师应绝对加以制止,而对于一些经典名著则应进行积极的倡导、宣传。余秋雨先生就认为:“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名著来奠基,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向往。”③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四大名著,如《安徒生童话》、《绿野仙踪》等经典童话,都会纯净孩子的精神,温暖孩子的心灵,让孩子的一生都受益匪浅。
二、减轻阅读负担,享受其中乐趣
课外阅读本是一件随性而为的人生快事,但目前很多孩子的课外阅读却被人为地套上了“枷锁”,很多教师急于看到课外阅读的成效,便做出了许多硬性的规定,如摘抄优美经典的句段甚至背诵,繁琐分析好字好词的意义和作用等。这种“揠苗助长”的方法,无形中增加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负担,让他们对这种“辛苦的阅读”厌恶习起来。其实,课外阅读很大程度是一种随性阅读,而阅读的成果处于一种“无心柳柳成阴”的状态,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们的阅读创造出一种宽松、自在的阅读环境。
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阶段的阅读量作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允许孩子的阅读有增有减;根据每个班级的实际情况,每个学段的阅读总量也可作前后的调整;另外阅读量的计算,也应该包括对于同一本书或者同一篇文章的重复阅读次数,要提倡特别好的作品反复阅读的好习惯,这样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
结合课外阅读,作相应的摘抄,写读后感,这是一般教师检测孩子课外阅读成果最简单的外在手段,当然也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是他们几乎都没有去想一想,还没有开始阅读,就已经背上了这样沉重的负担,孩子们又怎么能对阅读产生强烈的兴趣了?我认为,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不要给孩子任何硬性的阅读规定,提倡一种“无为阅读”,“放养阅读”,待养成一定的阅读习惯后,再逐渐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做法。摘抄、读后感不能强求,我们宁愿孩子在一身轻松的状态下,主动积极地阅读,有所理解,有所感悟,也不愿他们因为种种重压而使课外阅读陷入干涸的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