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

【作者】 唐兵生

【机构】 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观音滩镇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在此期间班级的文化建设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期间,数学教师要重视班级内文化建设的渗透,不断增强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在本质上实现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对于此,本篇文章中将展开详细论述和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班级文化;策略研究

  一、渗透班级文化建设期间要重视过程性
  班级文化建设的渗透不是将其由外部直接与数学知识的教学活动相结合,数学思想方式是将其有效整合的内部之物。在教学期间,教师要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自己体验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学生写出几个商为2的除法算式,通过他们自身的观察就可以将被除数、除数、商之间的关系有效归结出,并可大胆推断出商不变的规律是什么:或许是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之外(不包括零),商不变;也或许是同时加减同一个数时最后的商不变。那么以上哪种猜想是真的呢?学生就会带着问题使用不完全归纳方式,通过举例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可以得出商不变的性质。以上学生获得商不变性质这一过程就是自己的归纳、猜想、验证的整个体验过程,而不是在外部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活动就会有效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且在此期间还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强化自身能力的建设,为班级文化的渗透奠定坚实的团结基础。
  二、深入发掘数学教材中有关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
  通常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思维解决各种学习问题和生活问题。因此在教学期间,教师和学生要注重数学课堂班级文化的挖掘与渗透,通过渗透班级文化理念强化班级文化的建设,将班级文化的培育理念充分与班级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有效结合,实现提升班级文化和数学知识相互融洽的目的。此外,数学教师要教育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教导学生遵守纪律;可以通过讲解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而让学生了解到落实行动的重要性。让国家法规政策和教学活动有效融合,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和实践期间可以渗透班级文化,并更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在本质上实现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与此同时,在数学教学期间要体现出提升思想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的重要意义。对于此数学教师可在实际实践期间合理运用以上的素材,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强化个人的思想品质和素质,进而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对自身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强化个人的素养。
  数学是一种基于真实生活环境而逐渐形成的一门知识型、逻辑型学科。教师在教学期间要让学生充分明白数学公式是通过前辈不断猜想和实践总结而来。因此,教师在讲解数学公式期间可以首先为学生对数学公式的来源探究过程进行讲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数学公式,可以让学生在客观角度上强化对数学公式的内在规律和个人能力的实践应用,自然而实现优化学生内在品质、提升其数学素养的教学目的。
  三、通过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实现渗透班级文化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期间会由于基础知识差而无法有效解决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就要重视这一环节,大胆鼓励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数学教师在旁要积极引导,给予学生正确的帮助,规范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得学生可以将班级文化的建设和知识的学习有效融合。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要适当鼓励学生积极奋斗和努力。对于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进行肯定支持和表扬;对于逻辑思维较差、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也不要对其进行批评,而要进行鼓励和赞美。
  我们都知道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期间,学生接触最多的知识就是数字知识和几何图形。由于其具有抽象性,在解决问题期间要求学生具有较强思维逻辑,以免出现任何失误。对于此数学教师在实际进行期间可以通过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教师可探究和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真实案例,比如去到超市购物,如果收银员算错了钱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如果客户算错了钱有什么样的后果?由此让学生在实践期间意识到粗心大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培养学生的严谨性。由此就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学习能力的增强奠定坚实基础。
  四、通过数学审美情趣的培养,实现班级文化有效渗透的目的
  在实际学习期间,由于各类数字问题、图形的演变会形成更多的数学问题,其具有高度复杂性特征,但不难看出,如果对数学知识深入挖掘,就可以有效发现其中内涵的美感和发展规律。其实数学知识体系当中蕴含大量的数字之美、形态之美和对称之美,因此数学教师在实践期间可以将班级文化建设和这些数字的美感有效结合,让学生在实践期间通过数学知识的美感,不断探究和发现生活之中的美好事物,使得学生充分感受到身边生活的美好、数学学习的美好,实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例如,数学教师在实践期间可以讲解一些对称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想到生活中的对称美事物,就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热情。可通过讲解色彩、线条、图形等数学图形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数学知识,进而在实践期间可以让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的审美情趣,优化审美能力,实现学生探究数学之美,发现数学之美的能力,让学生在此期间不断增强分享美、了解美的意识和能力。
  结束语
  综合上述所言可以看出,在实践期间小学数学教学具一定的内涵和引导意义,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班级文化建设,强化学生的数学能力。在实际教学期间展开可以不断优化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活动,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长足发展。对于此,在实践期间就要求数学教师要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充分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在学习期间优化学生的内在品质和综合素质,潜移默化的渗透班级文化建设内涵,让学生真正实现全方位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昭霞.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J]. 祖国:建设版, 2014(7):176-176.
  [2]郭跃.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探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7(6):11-11.
  [3]吴淑敏.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 当代教研论丛, 2016(1).
  [4]凌卫文. 班级数学文化建设初探[J]. 小学教学研究, 2013(4):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