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化学教学中期望与鼓励教育的作用
【作者】 陈小云
【机构】 新疆巴州和静县第五中学
【摘要】【关键词】
【摘要】 实施期望与鼓励,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教材知识结构,难易程度,在学有困难时,及时给予诱导,鼓励,使学生从"疑无路"的境地,走向"又一村"的秒境。从而激发求知欲,产生主动、愉快、乐学情绪。
【关键词】 化学教学 期望;鼓励教育 作用
所谓激励教育,就是通过外力或内力激发人的动机和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追求的持续的心理过程。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的,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同样,教学也只有在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公平、愉悦、开放的环境中才能获得更有效的效果。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受年龄和心理双重因素的正常制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畏惧的情绪,由此产生了随便应付、甚至放弃的心理。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会消失,使得本来应该充满活力的课堂在学生面前变的黯然失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期望和鼓励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实施期望与鼓励,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教材知识结构,难易程度,在学有困难时,及时给予诱导,鼓励,使学生从"疑无路"的境地,走向"又一村"的秒境。从而激发求知欲,产生主动、愉快、乐学情绪。近年来,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期望教育,对学生进行鼓励和激励,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效果明显。
一、兴趣期望与鼓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课堂教学中,教学艺术的细腻绝妙,常常表现在开头。因此,对于绪言课,我总是充分准备,寓教于兴趣之中,讲述如下趣味故事:“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传说有一根魔棒,它能点石成金,呼风唤雨,有了它就会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人们为了寻找这根魔棒,历历尽沧桑,千辛万苦……随着科技的发展,这根魔棒终于被人们找到了,用它不仅知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还能把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如用天然矿物,石油,可以变成衣料……用水和空气可制成多种氮肥;用干冰,碘化银之类物质能达到呼风唤雨之目的。这根魔棒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化学。期望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化学,将来利用化学知识来探索自然,改造自然,将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接着,演示除课本实验外,增做三个趣味实验:1“魔棒”点灯;2烧不坏的手帕;3晴雨花实验,给学生以很高的期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情感期望与鼓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这是因为人的情感对人的智力活动有两种不同的调节作用:良好的心态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消极的情绪会压抑人的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阻碍人的智力发展。因此,只有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达到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最佳程度,能力得到相应提高。学生学习的良好心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期望值与鼓励程度。
三、成功期望与鼓励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一个热爱自己事业的教师,一定热爱自己的学生,问题在于,钟爱优材生顺乎自然,厚待学困生不易做到,而对于后进生,恰恰是“健康向上的心理化学习方法“更重要。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不能光是“恨铁不成钢”,更要想办法使“生铁变成钢”,惟具厚爱,才能将真挚入微的爱心,关心耐心化作点点细雨,浸入其心田,惟其成功期望与鼓励,才能唤起“差生”自信心,鼓舞其勇气,不仅关心其微小的进步,而且关心其生活上的疾苦,培养“健康向上的心理”,步入班级共同进步的行列。班级中有一男生黄某,化学基础知识还不错,但因父母离异、家境清贫。他的自制力较差,自卑感又强,便很快丧失信心,学习成绩每况愈下。了解这一情况后,我并没有嫌弃他,而是主动找他谈心,关心其生活上的困难,并热心帮助其分析成绩不佳的原因,对他学好化学充满期望,并鼓励他积极向上,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我对他采取了有效的补救措施:一方面,在教学中善于发现他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他的点滴进步。课堂上开始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板演较容易的习题,使他尝到成功的欢乐,激励其上进心。有一次,他在黑板上板书一道比较简单的习题时,板书错了,我引导他发现了错误的步骤,鼓励他去黑板上改正,但他一紧张又改错了,他从同学的神态中发现自己又未改对时,已无勇气第三次上讲台。这时我制止同学们的议论,鼓励他再改一次,并作适当提示,这一次他终于改对了!我带头给他鼓掌,在讲评时我肯定了他这种做法,对他进行了充分的鼓励,并对同学们说学习需要顽强的毅力,这是优秀品质的体现。这件事以后,我发现他在课堂上有了很大的转变。迅他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提升,半年后他已经完全脱离了学困生的队伍,由一个差生转化为优生。有人说:“学生的学习成绩=智力+非智力(比如教师的期望,鼓励)”,我感觉,真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值得一提的是,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较高的业务水平,还要有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在逐步完善化学教法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期望与鼓励!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教育教学中积极开展激励教育,完全符合新课改的理念,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规律。对学生的期望和激励教育,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建立自信,树立阳光心态,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只有相信学生潜能,才可能对他们寄予厚望,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和执着的追求。有了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师生之间才可能产生心灵的感应、情感的交融,营造出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结出期待效应的硕果,创建和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