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如何传承和发扬光大民族传统体育
【作者】 张清华
【机构】 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有灿烂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和传承了很多体育竞技项目和民族体育文化。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和民族体育文化,如今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不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有着增强全民族身体素质,培养人的健全心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责任。因此,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和民族体育文化的建设,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是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具有显著民族特点的健身、娱乐活动,也是民族政治、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像蒙古族的博克、赛马、射箭,达斡尔族的曲棍球,朝鲜族的秋千,壮族的打陀螺、板鞋等,已经成为本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品牌。
我国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反映在体育层面上,各式各样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层出不穷,叫人眼花缭乱。近年来,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经常举办本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会,这种运动会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体育赛事,也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健康水平、提升民族活力、展示民族风采、振奋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不单纯是发展民族体育运动,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民族团结、民族繁荣、各民族共同进步,以及边疆稳定。民族特色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它的吸引力是巨大的,能够吸引四面邻居八方来客,对发展当地旅游业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综上所述,继承和发扬光大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体育文化是势在必然。作为一名学校体育工作者,本人一直苦苦思索如何发挥学校的职能,把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体育文化纳入校园,使之在校园生根发芽进而得以传承。本人认为,民族体育进入校园是教育发展之必然,也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必然。关于民族体育进校园的基本途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开发校本课程,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课程既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实施教学评价的根本依据。如果把课程设计比喻成人才培养工程的一张蓝图,那么可以说课程设计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要想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就必须提高两者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加大两者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现在各校都有开发校本课程的权利,校本课程建设给了学校极大的课程设计自主权。学校完全可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积极开发地方体育课程和校本课程,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入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体育文化。
例如,在寒冷的北方冰雪地区可以引入滑冰、滑雪等体育项目,在南方水乡地区可以引入游泳、赛龙舟等体育项目;有广阔比赛场地和马匹的地方,比如在新疆、内蒙、青海、甘肃等,可以举行赛马,在运动场地比较狭窄的地方,比如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可以举行踢毽子比赛。总而言之,每个学校应当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特点和地域特征来进行校本课程建设,从而把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下去。
2017年12月,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生民族文化素养,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丰富校园生活,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民族初中充分利用其民族学校这块招牌,在学校举办的第七届校运会中开设了高杆绣球、跳大绳、打陀螺、滚铁环、三人板鞋、背篓绣球、竹竿舞、大象拔河等多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近2000名的全校师生踊跃参与,气氛高涨,取得了良好的比赛效果。该校近年来扎实开展民族体育进课堂活动,将多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课堂教学,助推民族体育水平踏上新台阶。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趣味性强,很受在校学生欢迎。
二、改造传统文化,满足教育需求
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我国有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有些传统体育项目虽然在体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并不适合在学校开展。例如赛马项目,既对运动场地有较高要求,同时还需要驯养马匹,还因为容易发生坠马等安全事故,很难在学校普及。弓弩虽然小巧便于携带和存放,比赛的时候也不需要宽阔的场地,但是因为它容易伤人,学校不可能给学生携带弓弩进入校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必然要考虑本校实际情况。为了使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更适合学校,改造而使其更好地满足教育需求就很有必要。以打陀螺为例,这项民间体育(下转第13页)(上接第11页)运动深受各民族喜爱,在民间广泛流行,男女老少皆宜。它是一种娱乐性很强的运动,动作技能、比赛场地和比赛器材都比较粗糙,引入学校体育课堂时应当加以改造。在民间一般是两人一对一比赛,即使分组比赛也是每个组两三个人而已。引入到学校之后,首先根据学生人数多的实情,分组上可以每组5到10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其次在比赛规则上要统一,比如攻击方的陀螺KO被攻击方的陀螺,可以立即判定攻击方为胜;如果攻击方的陀螺仅是击中被攻击方陀螺,那就还需要看双方陀螺的旋转时间,谁的陀螺先停下谁就是输。再次在动作上可以细化,可以细化为旋放动作、抽陀动作、攻陀动作等,教学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动作技术、动作要点、动作难点、教学误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意事项等问题。经过细化之后的动作可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操作。
三、加强专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要传承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培养人才是关键。在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是课程设计,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近年教育部门公布的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当中均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由此可以知道国家是大力支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要想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长远发展,必须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专业的高级体育人才。全国各大体育院校应当根据本地区、本民族民间民族体育文化的实际情况,开设传统体育文化专业,为民间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培养专业人才。当务之急是在中小学基础教育学校大力开展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为了增强中小学校的师资力量,可以采取短期培训、快出人才的办法。广大体育教师都是来自各民族,都对民间体育有所了解或是亲身参与,培训起来并不难。师资问题解决之后,学校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就得心应手。
短期培训是应急之举,不宜长期这样做。从长远目标看,在高等院校培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理论水平的民族体育工作者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开设传统体育文化专业的院校仍然是少数,这是一大不足。今后的教育改革,应当将重点倾斜到民族体育文化人才的培养上,积极开设传统体育文化专业,带动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高等教育院校应当结合现代体育事业发展趋势和民间民族体育文化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为培养具有某一项或是某几项民间民族体育技能而又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具体考虑本校师资实际情况,如果有需要,可以借鉴国内外已经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院校的相关办学经验。与此同时,尤其应当注意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比重。
近年来,政府在开展民族体育工作方面做得有声有色,和学校的民族体育活动互相呼应相得益彰。广西各地政府注重将体育项目与历史、民族、文化、旅游有机结合,按照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特点和民族习俗、民族特色,策划民族体育表演展示活动,打造民族体育节庆品牌和运动会,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增加了新的内涵,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据统计,仅仅是2016年广西各地举办了各级各类民族体育项目赛事700多场次,吸引观众达1000多万人次。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原本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只要政府和教育部门因势利导,继承和发扬光大民族体育文化是应该能做到和做好的。
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是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具有显著民族特点的健身、娱乐活动,也是民族政治、文化、生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像蒙古族的博克、赛马、射箭,达斡尔族的曲棍球,朝鲜族的秋千,壮族的打陀螺、板鞋等,已经成为本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品牌。
我国西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风情浓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反映在体育层面上,各式各样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层出不穷,叫人眼花缭乱。近年来,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经常举办本民族的传统体育运动会,这种运动会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体育赛事,也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健康水平、提升民族活力、展示民族风采、振奋民族精神的有效载体。举办少数民族运动会不单纯是发展民族体育运动,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民族团结、民族繁荣、各民族共同进步,以及边疆稳定。民族特色鲜明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它的吸引力是巨大的,能够吸引四面邻居八方来客,对发展当地旅游业具有极大的推动力。
综上所述,继承和发扬光大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体育文化是势在必然。作为一名学校体育工作者,本人一直苦苦思索如何发挥学校的职能,把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体育文化纳入校园,使之在校园生根发芽进而得以传承。本人认为,民族体育进入校园是教育发展之必然,也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之必然。关于民族体育进校园的基本途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开发校本课程,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课程既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实施教学评价的根本依据。如果把课程设计比喻成人才培养工程的一张蓝图,那么可以说课程设计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因此,要想实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就必须提高两者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加大两者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现在各校都有开发校本课程的权利,校本课程建设给了学校极大的课程设计自主权。学校完全可以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实际,积极开发地方体育课程和校本课程,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引入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体育文化。
例如,在寒冷的北方冰雪地区可以引入滑冰、滑雪等体育项目,在南方水乡地区可以引入游泳、赛龙舟等体育项目;有广阔比赛场地和马匹的地方,比如在新疆、内蒙、青海、甘肃等,可以举行赛马,在运动场地比较狭窄的地方,比如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可以举行踢毽子比赛。总而言之,每个学校应当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特点和地域特征来进行校本课程建设,从而把本地区、本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下去。
2017年12月,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学生民族文化素养,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丰富校园生活,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民族初中充分利用其民族学校这块招牌,在学校举办的第七届校运会中开设了高杆绣球、跳大绳、打陀螺、滚铁环、三人板鞋、背篓绣球、竹竿舞、大象拔河等多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近2000名的全校师生踊跃参与,气氛高涨,取得了良好的比赛效果。该校近年来扎实开展民族体育进课堂活动,将多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课堂教学,助推民族体育水平踏上新台阶。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趣味性强,很受在校学生欢迎。
二、改造传统文化,满足教育需求
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娱乐性,另一方面,它也具有一定的时代性。我国有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有些传统体育项目虽然在体育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并不适合在学校开展。例如赛马项目,既对运动场地有较高要求,同时还需要驯养马匹,还因为容易发生坠马等安全事故,很难在学校普及。弓弩虽然小巧便于携带和存放,比赛的时候也不需要宽阔的场地,但是因为它容易伤人,学校不可能给学生携带弓弩进入校园。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校园,必然要考虑本校实际情况。为了使民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更适合学校,改造而使其更好地满足教育需求就很有必要。以打陀螺为例,这项民间体育(下转第13页)(上接第11页)运动深受各民族喜爱,在民间广泛流行,男女老少皆宜。它是一种娱乐性很强的运动,动作技能、比赛场地和比赛器材都比较粗糙,引入学校体育课堂时应当加以改造。在民间一般是两人一对一比赛,即使分组比赛也是每个组两三个人而已。引入到学校之后,首先根据学生人数多的实情,分组上可以每组5到10人,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其次在比赛规则上要统一,比如攻击方的陀螺KO被攻击方的陀螺,可以立即判定攻击方为胜;如果攻击方的陀螺仅是击中被攻击方陀螺,那就还需要看双方陀螺的旋转时间,谁的陀螺先停下谁就是输。再次在动作上可以细化,可以细化为旋放动作、抽陀动作、攻陀动作等,教学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动作技术、动作要点、动作难点、教学误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意事项等问题。经过细化之后的动作可以更好地满足教学需求,便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操作。
三、加强专业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要传承优秀的民族体育文化,培养人才是关键。在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是课程设计,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近年教育部门公布的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当中均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由此可以知道国家是大力支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要想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长远发展,必须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专业的高级体育人才。全国各大体育院校应当根据本地区、本民族民间民族体育文化的实际情况,开设传统体育文化专业,为民间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培养专业人才。当务之急是在中小学基础教育学校大力开展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为了增强中小学校的师资力量,可以采取短期培训、快出人才的办法。广大体育教师都是来自各民族,都对民间体育有所了解或是亲身参与,培训起来并不难。师资问题解决之后,学校开展民族体育活动就得心应手。
短期培训是应急之举,不宜长期这样做。从长远目标看,在高等院校培养既有操作技能又有理论水平的民族体育工作者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开设传统体育文化专业的院校仍然是少数,这是一大不足。今后的教育改革,应当将重点倾斜到民族体育文化人才的培养上,积极开设传统体育文化专业,带动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高等教育院校应当结合现代体育事业发展趋势和民间民族体育文化特点,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为培养具有某一项或是某几项民间民族体育技能而又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具体考虑本校师资实际情况,如果有需要,可以借鉴国内外已经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院校的相关办学经验。与此同时,尤其应当注意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比重。
近年来,政府在开展民族体育工作方面做得有声有色,和学校的民族体育活动互相呼应相得益彰。广西各地政府注重将体育项目与历史、民族、文化、旅游有机结合,按照少数民族分布的地域特点和民族习俗、民族特色,策划民族体育表演展示活动,打造民族体育节庆品牌和运动会,使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增加了新的内涵,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全民健身品牌。据统计,仅仅是2016年广西各地举办了各级各类民族体育项目赛事700多场次,吸引观众达1000多万人次。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原本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只要政府和教育部门因势利导,继承和发扬光大民族体育文化是应该能做到和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