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议数学概念的引入

【作者】 张利平

【机构】 甘肃省康乐县流川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概念引入的好坏往往影响着学生对整个概念理解的效果,好的引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听课能抓住重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文章主要针对数学概念的引入举例说明常见的方法并且分析其优点。
  【关键词】 数学概念;引入;兴趣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细胞,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数学定理、公式和方法都是反映数学对象和数学观念的关系,只有具有正确明晰的概念,才能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在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概念有一个准备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为“概念的引入”。
  一、从与概念有关的趣事引入
  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兴趣可以培养人的意志,改变人的态度,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知识的趣味因素,找一些有关本节的,易于理解的趣题作引例,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思维,使学生既对概念感兴趣,又大致了解这个概念的知识用途。
  二、问题的引入
  波利亚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先提出一个典型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在问题的解决中引入概念,使得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入。
  举例说明: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序数对的概念,在学习有序数对时,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你在教室中的位置,你怎样回答才能表述清楚?”“按组说,例如我在第一组。”“第一组同学有十位,这样不具体。”“按排说。”“按列说。”学生积极思考后,老师可以说:“能否既用排又用列表述?”这时学生一下明白了迅速“几排几列”说出了自己在教室中的位置,紧接着又给出问题“三排四列与三列四排是不是同一个位置?”然后请同学们找到位置,很快学生发现数字相同但排和列的顺序改变后所表示的位置不同,这时介绍有序数对的概念及有序数对中顺序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找生活中运用有序数对的例子,学生兴趣盎然。
  三、旧知引入
  中国古典小说,在每章节末说,“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在每回开头”上回讲到——且说——》“短短的几句话,承先启后,衔接自然,使人看了上章想看下章,恨不得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这种古老的说书技巧,也可以用来引入概念,使新旧概念自然衔接,连为一体。举例说明:几何概念的贯穿。在学习几何知识时按照一条线——两条线(平行与垂直)——三条线(三角形)——四条线(四边形)——多于四条线(多边形)这样的结构,且用数量关系、位置关系作支柱,随着知识的增加,新知识不断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比如还可以在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入“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已定义的方式给出,让学生主动地与自己的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理解它的意义,从而获得新概念。
  四、联系实际引入
  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那么,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数学概念,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概念。举例说明;三角形的稳定性,先让学生观察用木棍制的三角形模型,看能不能扭动,再观察四边形模型,看能不能扭动,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接着老师说;同学们,我们都见过移动和联通公司建得通信塔,那上面我们可不可以找到几何图形,是什么图形?”“三角形”“同学们想想为什么用三角形结构?”“牢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生很轻松掌握了知识,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又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
  五、通过类比引入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相似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概念。数学有着严密的科学体系,数学知识的连贯性很强,多数概念都产生于或者发展与相应的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所以用类比引入新概念有利于学生在思维中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上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举例说明:引入二元一次方程时,于一元一次方程类比,可以对照两者,未知数的个数,未知数的指数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接受。
  参考文献:
  [1]钟志贤.关于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