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运算中学生推理能力培养
【作者】 邹 霞
【机构】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石臼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数的运算在数学学科的四个主要部分都有广泛涉及,运算过程中不乏推理的存在,在教学中不难发现,学生的运算水平往往会影响推理能力的发挥。因此,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都面临着如何在在运算过程中科学、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的问题。但是当前小学数学关于在运算中提升推理能力的研究较少,且一直以来都注重“空间与几何”方面的推理,忽视“数与代数”之间的运算过程中存在推理,因而在运算过程中提升推理能力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推理能力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数学教师或者其他小学教育工作者,都越来越偏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更全面、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使每个老师伤透脑筋。笔者在知网搜索关键字,查到很多关于运算或推理方面的文献,但是,关于如何在运算中提升推理能力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一直以来,数学教学都注重“空间与几何”方面的推理,认为“数与代数”之间的运算过程只是一种计算过程,而不是推理过程。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提升学校的升学率,教师的教学方式经常在无意间变成了“快餐式”教学,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通常都被无视了。为了改变“唯成绩论”的教学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注重提升学生推理能力,使之综合能力水平有所提升。
一、培养小学生推理能力的研究意义
几乎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有涉及到数的运算,教师有大量可以选择的素材,提升推理能力的机会也多。从数学学科角度而言,加强学生运算中的推理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将数学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中去,使学生在其他相关学科也有好的发展。从教师角度,教师有了更广泛的提升小学生推理能力的素材,为促进学生推理水平的上升提供更多机遇和空间,同时还加强了学生运算知识的巩固,提升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学生提升推理能力的素材和机会增多,再加上教师的指导,有利于加深小学生对数学运算知识的认识和巩固,更加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运算中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策略
(1)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均衡发展
每种推理形式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也不可能单独地发展学生某种推理能力,就好像人要均衡地补充各种营养,才能促进营养更好吸收,推理能力的提升也是一样,学生掌握两种推理的趋势和水平是相近的,不论发展速度或快或慢,它俩的水平始终围绕某一点保持平衡,将两种推理形式有机结合,学生才是真正掌握了推理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运算教学时,要同时加强两种推理能力的培养,不能偏废其中之一。再来看这道题:一根木棍被锯成了两段不一样长的木棍,上半段占这根木棍的三分之二,下半段比上半段长1米,问这根木棍长多少米?这是一道六年级的数学应用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方程解题,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这道题隐含的数量关系:下半段木棍-上半段木棍=1;接下来设这根木棍长X米,将数学语言符号化:上半段木棍长X米,则下半段木棍长(1-)X米;最后得出方程:(1-)X-X=1,解得X=-3。结果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答案呢?教师让学生再次审题,学生思考之后恍然大悟:这道题不成立!这个木棍截成两段,上半段是这根木棍的三分之二,那么下半段就是这根木棍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这段比三分之二的这段短,题中所说“三分之一的这段比三分之二的这段长1米”显然是错误的,所以这道题无解。教师讲解这道题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没有直接指出题目的错误,引导学生按照常规思路解题,让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得到锻炼,发现题目不对后,引导学生从常识出发,理性思考问题,加深了学生运用合情推理解释这道题的印象,对学生的两种推理能力都同时进行了培养。
(2)有意识地寻找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素材
事实证明,形成一定的能力必须依赖具体的学习素材,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抽象思维,借助具体的素材和知识点更容易形成能力。教材是培养推理能力最经典、最便捷的资源,挖掘关于推理的素材,首先从教材开始。教材中很多看似与推理无关的例题,其实是最好的推理素材。例如在解密“圆周率”时,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大多数教师都会以讲故事的形式,直接告诉学生关于圆周率的由来,学生只需要接受并记住这个知识点就行,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推理素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然后分别量圆的直径和周长,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上,观察数据的规律。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就是推理的结果。为了验证其的准确性,学生又多画了几个圆,仍得出一样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了推理的乐趣,还有发现数学奥秘的愉悦感。
(3)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推理方法
决定学生推理能力水平的因素不仅包括学生对同类题型的反映速度和对题目条件之间内在联系的准确把握,还包括掌握正确的推理方法。李丹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还表明,学生在五年级(11岁左右)就能达到相应的推理水平,前提是教师引导其掌握推理方法。就拿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13亿颗玉米粒有多重?”学生看到这道题肯定会皱眉头,13亿这个数字太庞大了,要想知道13亿颗玉米粒的重量,首先得数出13亿颗玉米粒!看起来还真是个大工程啊!但是,真的有那么麻烦吗?在计算这道题之前,教师不妨带领学生温习一下“曹冲称象”的故事,以此启发他们:先计算少数玉米粒的重量,比如先数100颗玉米粒,把重量记录下来,算出13亿里面有1300万个100,那么13亿颗玉米粒的重量就是100颗玉米粒重量的1300万倍。这样计算是不是就简单多了呢?当然,可以选择的推理方法多种多样,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重要的是,需要运用推理解决问题是,哪种方法是最科学的、最合理的,哪种方法就是正确的。
结束语
总之,打好推理基础的关键期就在小学阶段,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利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能力发展特点,从培养学生的初级推理能力开始,将推理能力的提升贯穿运算教学始终。这一个道阻且长的过程,教师要明确现阶段在运算过程中培养推理能力长存的问题,注意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养成运算过程中进行推理的习惯,从而使推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朱希萍.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推理能力的培养[J]. 小学数学教师,2014(6)
[2] 胡春颖.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J]. 才智,2016,(05)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学运算;能力培养;推理能力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数学教师或者其他小学教育工作者,都越来越偏向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更全面、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推理能力?”使每个老师伤透脑筋。笔者在知网搜索关键字,查到很多关于运算或推理方面的文献,但是,关于如何在运算中提升推理能力的研究却少之又少。一直以来,数学教学都注重“空间与几何”方面的推理,认为“数与代数”之间的运算过程只是一种计算过程,而不是推理过程。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提升学校的升学率,教师的教学方式经常在无意间变成了“快餐式”教学,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通常都被无视了。为了改变“唯成绩论”的教学现状,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注重提升学生推理能力,使之综合能力水平有所提升。
一、培养小学生推理能力的研究意义
几乎所有数学知识的学习都有涉及到数的运算,教师有大量可以选择的素材,提升推理能力的机会也多。从数学学科角度而言,加强学生运算中的推理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数学知识的吸收和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学生将数学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中去,使学生在其他相关学科也有好的发展。从教师角度,教师有了更广泛的提升小学生推理能力的素材,为促进学生推理水平的上升提供更多机遇和空间,同时还加强了学生运算知识的巩固,提升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学生提升推理能力的素材和机会增多,再加上教师的指导,有利于加深小学生对数学运算知识的认识和巩固,更加促进推理能力的发展。
二、小学数学运算中学生推理能力培养策略
(1)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均衡发展
每种推理形式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也不可能单独地发展学生某种推理能力,就好像人要均衡地补充各种营养,才能促进营养更好吸收,推理能力的提升也是一样,学生掌握两种推理的趋势和水平是相近的,不论发展速度或快或慢,它俩的水平始终围绕某一点保持平衡,将两种推理形式有机结合,学生才是真正掌握了推理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运算教学时,要同时加强两种推理能力的培养,不能偏废其中之一。再来看这道题:一根木棍被锯成了两段不一样长的木棍,上半段占这根木棍的三分之二,下半段比上半段长1米,问这根木棍长多少米?这是一道六年级的数学应用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方程解题,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这道题隐含的数量关系:下半段木棍-上半段木棍=1;接下来设这根木棍长X米,将数学语言符号化:上半段木棍长X米,则下半段木棍长(1-)X米;最后得出方程:(1-)X-X=1,解得X=-3。结果真是让人大跌眼镜,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答案呢?教师让学生再次审题,学生思考之后恍然大悟:这道题不成立!这个木棍截成两段,上半段是这根木棍的三分之二,那么下半段就是这根木棍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一的这段比三分之二的这段短,题中所说“三分之一的这段比三分之二的这段长1米”显然是错误的,所以这道题无解。教师讲解这道题有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没有直接指出题目的错误,引导学生按照常规思路解题,让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得到锻炼,发现题目不对后,引导学生从常识出发,理性思考问题,加深了学生运用合情推理解释这道题的印象,对学生的两种推理能力都同时进行了培养。
(2)有意识地寻找培养学生推理能力的素材
事实证明,形成一定的能力必须依赖具体的学习素材,尤其是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抽象思维,借助具体的素材和知识点更容易形成能力。教材是培养推理能力最经典、最便捷的资源,挖掘关于推理的素材,首先从教材开始。教材中很多看似与推理无关的例题,其实是最好的推理素材。例如在解密“圆周率”时,为了节省课堂时间,大多数教师都会以讲故事的形式,直接告诉学生关于圆周率的由来,学生只需要接受并记住这个知识点就行,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推理素材。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纸上画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然后分别量圆的直径和周长,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上,观察数据的规律。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就是推理的结果。为了验证其的准确性,学生又多画了几个圆,仍得出一样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了推理的乐趣,还有发现数学奥秘的愉悦感。
(3)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推理方法
决定学生推理能力水平的因素不仅包括学生对同类题型的反映速度和对题目条件之间内在联系的准确把握,还包括掌握正确的推理方法。李丹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还表明,学生在五年级(11岁左右)就能达到相应的推理水平,前提是教师引导其掌握推理方法。就拿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13亿颗玉米粒有多重?”学生看到这道题肯定会皱眉头,13亿这个数字太庞大了,要想知道13亿颗玉米粒的重量,首先得数出13亿颗玉米粒!看起来还真是个大工程啊!但是,真的有那么麻烦吗?在计算这道题之前,教师不妨带领学生温习一下“曹冲称象”的故事,以此启发他们:先计算少数玉米粒的重量,比如先数100颗玉米粒,把重量记录下来,算出13亿里面有1300万个100,那么13亿颗玉米粒的重量就是100颗玉米粒重量的1300万倍。这样计算是不是就简单多了呢?当然,可以选择的推理方法多种多样,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错误,重要的是,需要运用推理解决问题是,哪种方法是最科学的、最合理的,哪种方法就是正确的。
结束语
总之,打好推理基础的关键期就在小学阶段,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利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能力发展特点,从培养学生的初级推理能力开始,将推理能力的提升贯穿运算教学始终。这一个道阻且长的过程,教师要明确现阶段在运算过程中培养推理能力长存的问题,注意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指导学生选择正确的推理方法,让学生养成运算过程中进行推理的习惯,从而使推理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朱希萍. 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推理能力的培养[J]. 小学数学教师,2014(6)
[2] 胡春颖.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策略[J]. 才智,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