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从《芳香烃》初步领悟新课改

【作者】 陶 爱

【机构】 安徽省明光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改、新教材改变了知识的原有分布结构,针对新的教育环境,我们必须摈弃旧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实验教学,把握好教学深度和广度。新课改的基本思路之一就是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使各类学生都各有所得、共同提高!
  【关键词】 教学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教育公平;教学能动性;和谐教学  

  新课改、新教材,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都提出了一个新挑战。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加深对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新教材,新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应用新教材时应根据新教材特点因材施教。内容上,新的教材更注重以最新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实验教学,把握好教学深度和广度;观念上, 新教材充分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摈弃旧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紧跟时代节拍;形式上, 新教材在师生双向素质上的落实更加实在,教材在体系上精心构建,设计上知识层次分明,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情景,激情引趣。
  一、新旧教材在教学点设计上的不同
  1、新教材采用《必修2》和《选修5》二个模块来介绍这一部分知识,在必修2中简单介绍了有关苯的物理性质和基本化学性质,而在选修5中主要介绍了苯的结构及由结构决定的性质,并在【科学视野】中从苯分子里6个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上介绍了苯的成键特点,并对大∏键的形成对苯的结构稳定,难以发生加成和氧化反应,易于发生取代反应给予了解释。可以说这部分知识的介绍,不但让学生更真切体会物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规律,开阔了理科学生的视野,而且满足了部分学生对更深层次知识的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选修5》中对于苯的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思考与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并且利用设问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总结出烃类物质燃烧的规律,这种课堂上对已学知识探究性的回顾讨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3、《选修5》【思考与交流】中同时也要求学生根据苯与溴,浓HNO3发生反应的条件,设计出制备溴苯和硝基苯的实验方案,而在旧人教版中没有设置实验。这也许是从实验的安全性上给予的回避,但是却不可能引起学生对实验可行性的思考。新教材这一设计让我们可以顺水推舟提出实验设计的要求:①科学性??②安全性? ③可行性?? ④简约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并且能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可行性进行思考。
  4、对于苯的有毒性,新教材在《选修5》以【实践活动】的版块方式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苯及苯的同系物对人体的伤害,从而掌握苯的使用方法,这一点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当然,这些并不是说旧教材就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只不过新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毕竟高中阶段的学习还是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这样,才能为以后的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新教材下的教师改变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以后教师的改变应该是首要的,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在以下几点中作出改变:
  1、 教学观念转变
  课堂要形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局面,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的观念。教师应逐步形成“对话”意识,即上课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与学生一起分享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与思想,丰富教学内容,避免“穿新鞋走老路”,真正达到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课堂主体共同进步!在这一节有关苯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上我就采用由学生互相讨论总结,最后我们一起完成板书的方式,达到最终实现苯的化学性质的教学目的。
  2、角色转变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由过去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造宽松的课堂气氛,以学习的参与者身份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在目前的学习过程中,还有很多学生课前不做预习,查阅资料,课间不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课后不及时总结归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方法上加强指导,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本人在教《芳香烃》的时候,根据课本的【实践活动】要求,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堂上,要求学生互相交流查找的资料,做到资源共享,然后组织学生通过网上查询的方式了解苯及其同系物对人体的伤害,并总结做有关实验时的注意事项;课后要求学生对此堂课内容作归纳总结,然后进行检查。通过这些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 、作业上的改变
  传统的作业没有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往往无视学生个体差异性,很多老师还是热衷于“题海”战术,布置作业图“量”不求“质”,而且现在的市面上的各种教辅资料,只是穿了新课程的外衣,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这往往破坏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针对性的练习。《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本)》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布置适当数量的考查学生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各类型的习题,并加强解题指导,严格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因此,教师在作业布置上应该对其进行选择、加工等处理后再使用,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题,加大作业检查力度,提高教学和备考的有效性,真正发挥作业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新教材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教学的目的归纳起来大概要求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培养文化科学素质的要求,包括知识、技能、能力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工作方法。
  (2) 培养心理素质的要求,包括培养情感、意志及个人品质。
  (3) 培养思想品德素质的要求,包括世界观、方法论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本节中,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由于之前在选修2中已作介绍,故在本部分内容上选修5采用【思考与交流】的形式引出内容,故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分组总结讨论法和谈话法的教学方法,快速分组讨论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通过相互交流,从而得到有机物燃烧黑烟现象的本质原因,填写好(2)表格,而思考交流(3)由于内容较深,我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引导,从而使学生思路清晰,最后以探究教学的方法给学生留下家庭作业,提示学生可以从网络上获得关于苯与溴、浓硝酸反应方面的内容,并学会如何设计实验,并用已学知识评估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通过本部分内容的教学,我达到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对事件进行合理评估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问题的预见能力!在学生课后上网收集信息后,我又让学生在课堂上用实验演示的方法做一下苯与浓硝酸的实验,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巩固了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同时,我也为苯的同系物教学中的【学与问】部分的教学内容埋下伏笔。通过这一节内容的教学,我认识到旧教材是线形结构,新教材是模块结构。所以我觉得本节内容的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懂得苯环上的取代基会对苯环上不同位置的氢起到致活的作用。 
  一堂课是否高效主要还是看每个学生是否都达标了,一个老师在下课后能不能自豪地说: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或核心知识全班每个学生都掌握了。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这就是真正的好课。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价值观也不能一刀切,但基本的核心知识、基本的技能训练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所以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我们应该注重基础,照顾全面,这也是教育公平的体现。
  教师在引导孩子们进行学习的时候,不能扼杀孩子们对精彩的学习世界的向往,应该尊重孩子们,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孩子们感受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快乐成长。新课程新教育,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因为我们培养的是祖国的未来。孩子们在学校里接受我们的教育。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要为孩子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打好基础,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懂得道理、乐于助人;勤奋刻苦、乐于探索,这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化学教育》 2010第31卷第2期 
  [2]《化学教学》 2010总第270期
  [3]《化学教学论》刘知新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