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之我见

【作者】 陈 龙;任 倩

【机构】 湖北省十堰市柳林小学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铁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就是学生创造学习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中学会运用科学的思想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为此,本文拟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浅见,以之共勉。
  【关键词】 小学数学;创新意识

  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一)、力求从具体感性认识入手,促进学生理性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知识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比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正确概念,可事先让学生准备各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盒子或实物,教学时可先让学生猜测长方体有几个面,前后两个面大小是否一样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并想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比如可以剪下来比一比等。这样学生得出的结论就会记得特别深刻。因为学生亲自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力求从新旧知识联系入手,发展学生积极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
  (三)、力求从精心设计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要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能力
  小学生认识事物带有很大的形象性,只要提供较多的具体事例,使他们在思维过程中积累起丰富的感性材料,就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方法。基于这种状况,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观察力显得尤为重要。
  (一)、要通过观察表象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培养儿童观察力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而且要透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要指导他们逐渐懂得看问题应该从什么角度看。同时,要教会他们进行分析、比较。
  (二)、要通过观察表象来认识事物的特征。
  为了巩固成绩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教师还可以拿出一个长方体物体,然后请学生观察并想一想从哪里切下后,可转化为一个正方体?有的说:“6个面都是正方形时”;有的会说:“六个面一样大时”。至此,可以说学生已从观察表面现象发展到观察本质特征,同时比较牢固地形成了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这种先用教具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形象,再通过语言的解释,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建立形体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学效果就会较好。
  三、要创造轻松的创新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的轻松与否是能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学校是孩子主要的学习场所,学习环境的好坏与否对孩子的知识能力乃至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上,师生之间既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交流,也有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是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二)、要建立良好的兴趣情境。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启发和激励学生浓厚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前提。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心中探求新知识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学习的乐趣,增强创新意识。
  (三)、要建立竞争的创新氛围。
  师生共处于教学信息的流程中,不仅有追求知识的同频共振,而且也有情绪生活的情感共鸣。“竞争”有利于诱发创新动机,“竞争”是信息反馈的一种好形式,它是在自然情境中自觉围绕教学目标畅所欲言,是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动因。可以“师生互议”教学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同桌互议”教材中难度较大、一时接受有困难的部分。如:“小组争议”教材的重点、难点部分,通过小组争议加深印象。
  四、要建立质疑问难的学习机制
  在学习中,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把金钥匙,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课前要预习,提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学生预习时养成提疑的习惯。
  (二)、课上要合作,解疑。
  提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是培养学生提疑问题的目的。
  (三)、课后要提问、质疑。
  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在学完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后,提出自己还不懂的问题,具有好奇心的人有一种寻根问底,寻求满意答案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往往会激发他们的智力活动,使其思维飞跃想象丰富。。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真正落到实处,就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深入钻研教材,深刻领会新大纲精神实质,这样我们才能肩负起培育具有创新性人才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郑隆:《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概论》华工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