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有深度的自主学习课堂——以《鸦片战争——文明冲击驱动社会转型》为例

【作者】 李 皞

【机构】 北师大贵阳附中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实践《鸦片战争》一课出发,说明如何在学科素养导向下构建有深度,有情境的自主学习课堂。
  【关键词】 核心素养;深度;自主;情境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理念和重要目标。学生的历史学习由对知识的知晓转化为对知识的理解,由对史事的记忆转化对历史的思考,由对知识的接受转化为对历史的探究,由对教材的复述转化为对历史的建构。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将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贯彻于历史教学实践中呢?我以《鸦片战争》(人教版必修1)一课为例,说明如何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导向下构建有深度的自主学习课堂,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一、构建自主性学习课堂
  所谓自主性学习课堂就是指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做中学,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联系和运用知识,掌握探究历史的方法和技能,逐步学会全面,发展,辩证,客观的看待和论证历史问题。这种自主性学习课堂是对学生学习潜能的信任和对学生独立性的尊重。为了让学生坚持自主学习,教师要不断的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权还给学生。但是要注意因为人在发展的过程中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所以在提倡和实施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仍然要强调教师的引导性,教师要做好正确的有效引领,这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
  鸦片战争课堂教学片断:
  片断一:关于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的教学:
  通过表格填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的依据课本内容阅读思考,概括出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
  自主学习——初识战争。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的基本史实,认识它带给中国社会的危害,进而理解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构建情境化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历史教学要构建情境化的教学。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离我们现在有一定的距离,构建有细节的情境,实施情境化教学,教师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了解,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历史细节的情景化教学,让学生更加深刻全面理性的理解历史,解释历史。同样以《鸦片战争》教学实践为例,以鸦片战争的“深入探究——细看战争”为一个教学环节,构建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刻的全面的理性的理解和认识鸦片战争中的中国。
  鸦片战争课堂教学片断:
  片断二:关于“深入探究——细看战争”的教学。
  细节一:
  材料: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                                   ——梁发芾《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
  思考: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结论:老百姓民族意识淡薄。
  细节二:关于条约的材料
  1.割香港岛:英人初提香港时,北京还不知道香港在哪里,时人反对割地但不反对割香港。
  2.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
  3.协定关税   英国提出关税固定为百分之五,此为当时世界上最低的关税,清朝谈判官员立刻同意,因为当时清朝的关税为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四,这是不降反升的好事。因不懂关税的重要性,丧失了巨大的国家利益。
  通过鸦片战争的条约细节的分析和思考,得出结论当时中国人的观念落后。
  三、构建有深度的教学
  有深度的教学,从教师的角度讲是要对教材钻得深,研得透的教学,教师细读教材,深读教材,读出教材的深意和内涵,这是深度教学的物质基础。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即理解深刻,感悟透彻。从学生的角度而言,有深度的教学就是让学生有深度的思维,深度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思维品质的提升,科学思维态度的养成。深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知识的背后,获取知识背后丰富的思维价值,从而实现知识和思维的同步发展。
  以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本课以文明驱动社会转型为主线,意图把鸦片战争放在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角度去理解。
  鸦片战争教学片断:
  片断三:关于鸦片战争影响的教学。
  首先,教师提供给学生三则材料,如下:
  材料:
  材料一:国威自此损矣,国脉自此伤矣。乱民自此生矣,边境自此多事矣。       ——董宗远
  材料二: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棉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                          ——包世臣《安吴四种》
  材料三: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原叙》
  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从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认识鸦片战争的影响,认识到鸦片战争驱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这种转型是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全方位的转型,虽然才刚刚开始。让学生从文明冲击驱动社会转型的角度去理解鸦片战争的影响,把鸦片战争放在当时整个世界工业文明冲击农业文明的大背景下去理解,让学生学会从全球视野去认识历史事件。也从材料的解析过程中,更加深刻的理解什么是社会转型。
  其次,教师再提出“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用侵略的手段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结合材料)?”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得出鸦片战争的影响:1、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客观上驱动中国社会迈入近代(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工业化创造了条件;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的出现。)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就必须构建一个有深度,有情境的自主学习的课堂,三者之间是不可割裂的,是紧密联系的,它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