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提高策略

【作者】 刘 武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常识的重要方法,也是检验理论假设的基本途径;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新高考模式下,对高中学生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然而,现实中以考试成绩和理论知识为导向的教学和评价体系严重误导教师和学生,使物理实验课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关键词】 实验教学;实验能力;实验创新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验既是研究物理常识的重要方法,也是检验理论假设的基本途径;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新高考模式下,对高中学生实验能力、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高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然而,现实中以考试成绩和理论知识为导向的教学和评价体系严重误导教师和学生,使物理实验课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一、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实验的考核比重加强,考核要求进一步细化,把利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探索精神提到重要地位,但是在高考的大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仍然存在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验的现象。
  1.传统教育模式制约着实验课的开设。多年来,旧高考模式对于实验的基本考核很少。所以,教师只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出发,形成了目前实验课传统传授方式,将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并未让学生真正到实验室里实际操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验教学的开展。
  2.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才安排实验教学,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模仿教师完成实验,没有足够的动手时间与思考空间,忽视了实验对学生建构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大多数学生重结果轻过程,既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高中学生处于青春阶段,对于很多事情都感到好奇,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这的确有利于物理实验的开展。但是教师在教授学生做实验时,往往会预先安排实验步骤,让学生按步骤来完成实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就会降低,无法高效完成实验。有时,部分实验操作起来很困难,学生就会感到气馁,丧失实验兴趣。
  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设想
  (一)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理论指导
  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为了保证实验不出现科学性错误,就会用物理学理论加以验证,有时还需要通过一些历史实验事例说明物理原理对实验成败的指导意义。例如,对电磁感应研究,1825年,科拉顿企图从稳态思想出发以一块磁铁插进螺旋线圈的偏转寻找电磁现象。科拉顿担心磁铁会对电流计的偏转产生干扰,于是,他把螺旋线圈与电流计分别放在两个房间里,用长导线把螺旋线圈与电流计连接起来。可惜,他没有助手,当他把磁铁插进线圈后,再跑去观察电流计,这时已错过了看到指针偏转的机会。而法拉第从暂态思想出发进行实验,经过多次实验,才取得了电磁感应现象突破性的结论。这两个实验的对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启发教师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探索。
  (二)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的改进
  对于很多实验现象不够明显的观察实验,教师应该积极改进实验,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成功操作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验证性试验与探究性实验平衡的前提下,教师可适当把探究价值较高的演示实验改编为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将此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直接观察变化的过程,学习效果较好。教师可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实验,为学生的知识探究提供条件,使其掌握定量研究到定性研究的科学方法。同时,实验教师要使课堂合理有序,既要使演示实验具有趣味性,又要顺利完成教学内容。另外,对于某些不方便改编的验证性实验,教师可以采用师生协同演示的方式进行,即教师示范,学生操作,并由学生自行归纳总结。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教师运用多媒体虚拟技术,可将抽象枯燥的物理概念、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帮助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当出现某些实验需要展示装置的内部结构,某些实验反应快速现象看不清楚,某些实验根本无法在实验室中呈现,某些技术性实验难以清楚地表达技术要领等问题时,都可以用多媒体虚拟技术。例如,可以用多媒体来表达磁感线、电力线等抽象概念。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兴趣点从多媒体多样的形式上转移到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上来,使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明确观察目的,捕捉实验现象,得出正确实验结论。
  (四)教会学生规范使用实验仪器
  很多物理实验都会使用到仪器,比如电学实验、力学实验和光学实验中的仪器多而复杂,学生在使用仪器测量某些数据时,不是分不清实验仪器,就是对仪器的使用方法不够了解,很容易造成仪器的损坏。
  1.教授正确的仪器使用方法。学生使用仪器实验之前,教师应该先进行语言精练的讲解,因为这个时候学生对实验仪器的兴趣完全超过了听老师讲解的兴趣。细节决定成败,在教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的教授,比如使用螺旋测微器,学生会弄不清楚刻度是多少、在哪里读、往后还是往前读,就会造成读数的不同,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对细节的详细解读了。
  2.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为仪器有精确性,学生得到的实验结果与书本上的理论是相符的。所以,在做实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实验结果,反过来让学生用仪器去验证某些理论。比如在做“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组伏安特性曲线,让学生通过实验仪器探究电压、电阻、电流之间的关系,验证这组伏安特性曲线。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五)强化思维训练
  目前高考对实验能力的考查主要侧重考查实验的原理和步骤,仪器的选择和正确使用,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利用现有仪器,解决新颖灵活的现实问题。例如,利用浮力和杠杆原理测密度,根据所给器材测量电流表内阻,描绘平行金属板的等势线等。实际教学中应以高中基本物理知识为依托,有意培养学生理解实验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创新书本中的实验原理和方法,将实验进行分解、组合、更换、代替。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本中实验要求的知识点,自行设计或改编实验,培养学生将试验方法和实验思维运用到新实验中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