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让学生发现自己之“最”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作者】 蒲继祖

【机构】 甘肃省永靖县刘镇学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让学生发现自己之“最”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努力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发现自己生存的价值。面对别人的强项我们不要去盲目攀比,而要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不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而要扬长避短尽显自己的优势。使学生明白自己仍然是百花园中的一朵鲜艳的奇葩。
  【关键词】 发现;职责;与众不同;价值;优势

  无论是过去的传统教学,还是信息时代的现代教学,只要是有学校,就要经常进行各种各样的评比,传统的三好生,成绩优胜者,各种积极分子和标兵。但是这些稀有的名额常常总是局限于几个老面孔身上,对于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只能是陪衬,永远用欣赏、羡慕的眼光一次又一次地看着别人拿到这个或者那个奖项,心中自然别有一番酸甜苦来的滋味。如果认真观察这些学生,就会发现学生们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亦同”的颁奖仪式上,早以没有了兴味。在大会上面对主持人诱导的鼓动,掌声总是那么稀稀落落,很多学生极不情愿,即使有也不过是勉强应付一下场面而已,更多的学生面无表情,期盼这个仪式赶快结束。 
  学生冷漠的原因是此事与己无关,不喜欢长期做陪衬,从内心中产生抵触情绪。作为老师千万不要责怪学生不懂得欣赏别人,不知道把真诚的掌声送给别人。假如换了老师,总是为他人鼓掌喝彩,而自己却一无所获,心里同样会难受的,怨言比比皆是,毕竟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在一片蓝天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最终没有收获,却要为别人鼓掌喝彩,摇旗呐喊,心中的滋味不好受。你也不要责怪学生;谁叫你不努力的,努力的话你也会得到什么什么奖了。其实说这样的话肯定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学校评比的那些奖项,往往是为那些所谓的优秀学生来量身定做的,就拿三好生来说,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有几人能获此殊荣?有些学生可能一辈子也不会有机会的,既是你付出了百倍的努力,花费了比别人多无数倍的时间勤奋学习,能从40分跨过60分大关,已经是非常难得了,但与三好生的标准还是差了十万八千里。这些学生付出了艰辛努力,但回报他们的只能是给部分学生当“绿叶”做陪衬,为他人喝彩,为别人鼓掌,他们心中的滋味我们是无法体会到的。因此改革教育评价体制是时代的呼唤,众人的期盼。 
  当今学校的教育评价的最大问题:就在于用一把尺子去测量所有的不同的学生,然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符合学校制定的标准的就是好学生,不符合标准的就是另类学生,对另类学生就要采取“拉”、“压”、“逼”等措施,向“好学生”看齐。在这种貌似客观公正的标尺下,筛选出了少数“优秀生”,而制造了更多的“不合格”产品。这实则是教育的最大败笔,而作为学校领导和老师却沉浸在惯性思维中为此津津乐道,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吗?有位教育专家动情的说:“教育像农业生产而不像工业流水线”。农业上,幼苗个个可以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茁壮成长,长成自己的模样;工业生产产品则完全不同,它是一个个完全一样的模子出来的克隆产品,是能够到处适用的标准件。可悲的是很多学校的教育成了工业流水线模式,在仿照工业化流水线的情形下,学生已经没有了个性,只能牺牲自己去迎合那个标准了,对学生来说多么的残忍啊!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每个教师深深懂得:学生是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个体,有血有肉有灵魂,有头脑有思想有精神。我们不能为满足少数人的荣耀而置大多数学生的存在于不顾。教育就是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而绝不是千篇一律,千佛一面的塑造。那么从评选这个角度上来说,其实我们完全有理由可以让每个学生发现自己的之“最”,而不是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形象隐藏在大多数人的影子中,把自己的声音淹没在其他人的声音之中。鼓励学生最大限度的发现自己独特的优势。一句话:就是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体现出自己的荣辱与尊卑,明确自己的前途和命运,激发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这才是教师的成功之处。否则,学生的生活中一切都会黯然失色,只能漠视对生命的崇尚和珍重,不切实际地苛求自己或是自我姑息,常常会顾影自怜,在凄怨中消了自己的颜色,散发了自己的芬芳,花自凋零水自流,这种结果教师和学生是不愿看到的,教师的成功就是学生的成才,而国家需要各级各类、五花八门的实用人才,不是像工业产品一样塑造和加工出来的单一产品。
  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之“最”教育方面,美国教育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入学典礼上,校长每年都要向全体师生介绍一位特别的新生。目的是让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张扬自己的个性。有一年,校长隆重推出的是一位在自荐表上填写“会做苹果饼”的女同学。大家感到奇怪:怎么会推荐一个特长是做苹果饼的人呢?原来,每年的新生都要在自荐表中填写自己的特长,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选择了诸如运动、音乐、体育、文学、诗歌、绘画等,从来没有人以擅长做苹果饼为卖点,因此这位同学便脱颖而出。发现自己之“最”,就是努力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发现自己生存的价值。面对别人的强项我们不要去盲目攀比,而要展现自己独特的一面,不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相比,而要扬长避短尽显自己的优势,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总之,一位艺术家这样说:“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老师,我们要为每个学的发展生创设空间,留下等待的时间,敦促学生尤其是那些成绩和分数面前无法抬头的学生走出阴霾,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让他们充分显示自己的才能,让每个生命都焕发亮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