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不容忽视的优等生的德育教育
【作者】 吴戍珍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沙田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2009年上海海洋大学国贸专业品学兼优的朱海洋同学,残忍地用大菜刀将该校女同学杨欣的头颅砍下的事件和2013年4月8日发生在长春市某高三女生,因为回头多看了某个女孩一眼,就遭到女孩及其同伴5人拉到附近的半山腰上毒打一顿的事件,以及中学优等生不堪学习成绩排名落后而弑母等事件,虽然已风波平息,但仍然令人心有余悸。一件件骇人听闻的事件,暴露出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盲点,也给优等生的德育敲响了警钟。
【关键词】 教育;优等生;德育
近年来一些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错位问题,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对优等生进行德育教育。有的班主任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往往把工作重心倾斜在“学困生”身上。认为德育工作主要是教育“学困生”,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优等生的德育问题。
优等生往往给人留下“听话”,“成绩好”等良好形象,通常也认为他们是优秀生、社会、家人、教师、同学对我好是理所当然的,至于如何回报他人,另当别论,我之所以优秀,完全是因为自己比别人聪颖。他们往往自我感觉很好,有的言行举止傲慢,目中无人。但是,正由于成长过程比较顺利,习惯了周围充满掌声,赞誉声和鲜花,容易导致他们骄傲自满、虚荣心强、抗挫能力差,一旦遇到了挫折,往往会失落的最早,压抑得最深,承受力最弱,有的甚至一蹶不振,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对优等生的教育不容忽视。
然而,在优等生的德育教育中,通常存在着以下几种误区:
误区一:把“听话”,“分数高”的学生等同于优等生。相当部分教师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习惯用“听话”、“分数高”作为衡量优等生的唯一标准,只重视成绩,忽视各方面的表现,往往不能反映学生发展的本质,限制了学生的发挥与发展,甚至会误把好学生看成调皮生、差生,而把循规蹈矩发展平平的学生看成优等生,以致领错了方向,贻误了教育工作,降低了培养质量。
误区二:“考试分数一手硬、思想教育一手软”。不少教师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为了争取好名次,强迫学生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对于优等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只用“围”“追”“堵”“截”等简单粗放的方法。有的教师对优等生容易产生偏爱和迁就心理,往往“一俊遮百丑”,只看到他们的优点而忽视缺点,对他们的缺点,或视而不见,或袒护遮掩,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导致一些本来容易纠正的“不良苗头”,却最终发展成为影响他们发展和成长的“癌症”。
误区三:“拔苗助长”。部分教师给优等生过高的期望,用升学目标作为其教育价值观,容易给他们造成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压力,这对于生理正在迅速发展,心理也正在成熟的中小学生,会造成过度地紧张和焦虑,甚至会伤害身体或造成精神上的疾病与心理的变态,反而会阻碍其今后的发展,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
那么,应该如何克服在优等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加强他们的德育工作呢?笔者认为:
一、建立“优等生动态管理系统”
优等生并非一成不变,有的可能总在原地踏步,有的甚至会倒退,其成长过程仍然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尤其是他们思想品德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更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心血,循循善诱。所以,教师要树立动态管理的观念,加强对优等生的德育教育,注意观察优等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是否存在“掉队”现象,对于“掉队”的优等生要及时“补课”,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全面发展。而不能只停留在他们耀眼的成绩上,忽视对他们思想的引导和行为的纠正,多关心他们成绩以外的其他素质,为他们及时做好思想上的疏导工作,从而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努力培养和造就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二、教育优等生严于解剖自己,改进不足,挖掘潜能
教师要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纠正“片面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做法,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克服对他们的偏爱和迁就心理,对他们的缺点绝不能袒护和遮掩,教育他们大胆“解剖”自己,及时解剖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教育他们善于学习他人长处,自觉纠正“不良苗头”,争取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开阔视野,鼓励他们从“埋头苦读”中走出来,积极参加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劳动技能学习班、课外科技实验小组以及志愿者服务队、校园广播记者团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在其他方面也获得进步,为将来的较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所处环境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各种不同内容的德育教育
1、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及应对力,是现代教师的职责之一。尤其是对于学业一帆风顺,常常处在教师表扬及藵奖之下的优等生,如何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为他们创设一些具有一定困难、挑战性的活动和任务。比如:引导他们参加长跑、冬泳、爬山等活动,给他们创造“挫折”的机会,然后教育他们认真分析挫折的原因,寻找解决挫折的方法,总结抵御挫折的成功经验,使他们能辩证、达观地看待挫折,增强自我抵御挫折的能力。
2、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针对优等生的“优越感”,应启发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一切的“成就”,应归功于集体,集体的成就优于个人的成就。应时刻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培养他们善于在集体生活的习惯,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关心集体,关心同学,助人为乐,教育他们不做只关心自己而不顾他人的利己主义者。要教育学生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倡导集体主义,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同时教育他们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关心别人的利益,尊重别人的人格,尊师爱友,尊老爱幼,自觉摒弃心胸狭隘的攻击、报复心理和行为;针对现实环境的优越性特点,应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勤劳节约的教育;针对“早恋”现象,对其进行与青春期有关的道德教育,如尊重异性,秉礼自持,在与异性交往及处理有关问题时,注意有礼有节等。
总之,优等生的德育工作不应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点。对于优等生,教师不能偏爱,而要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一视同仁,要通过细致观察,当这些学生取得成绩时,我们应多吹“秋风”,让他们清醒;当他们有了缺点、错误时,不要捂着掩着,而要适时指出,促其改正;当他们受到挫折时,我们要及时与他们交流思想,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及时摆脱失败的影响,轻装前行。深入研究他们外表下隐藏的各种心态,抠出“丑点”,然后追本寻源,对症下药,从而使优等生锦上添花,真正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
参考文献:
[1]周勇 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 《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
[2]刘慧 生命叙事的道德教育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
【关键词】 教育;优等生;德育
近年来一些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错位问题,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了对优等生进行德育教育。有的班主任教师在进行德育工作时,往往把工作重心倾斜在“学困生”身上。认为德育工作主要是教育“学困生”,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优等生的德育问题。
优等生往往给人留下“听话”,“成绩好”等良好形象,通常也认为他们是优秀生、社会、家人、教师、同学对我好是理所当然的,至于如何回报他人,另当别论,我之所以优秀,完全是因为自己比别人聪颖。他们往往自我感觉很好,有的言行举止傲慢,目中无人。但是,正由于成长过程比较顺利,习惯了周围充满掌声,赞誉声和鲜花,容易导致他们骄傲自满、虚荣心强、抗挫能力差,一旦遇到了挫折,往往会失落的最早,压抑得最深,承受力最弱,有的甚至一蹶不振,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对优等生的教育不容忽视。
然而,在优等生的德育教育中,通常存在着以下几种误区:
误区一:把“听话”,“分数高”的学生等同于优等生。相当部分教师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习惯用“听话”、“分数高”作为衡量优等生的唯一标准,只重视成绩,忽视各方面的表现,往往不能反映学生发展的本质,限制了学生的发挥与发展,甚至会误把好学生看成调皮生、差生,而把循规蹈矩发展平平的学生看成优等生,以致领错了方向,贻误了教育工作,降低了培养质量。
误区二:“考试分数一手硬、思想教育一手软”。不少教师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为了争取好名次,强迫学生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上,对于优等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只用“围”“追”“堵”“截”等简单粗放的方法。有的教师对优等生容易产生偏爱和迁就心理,往往“一俊遮百丑”,只看到他们的优点而忽视缺点,对他们的缺点,或视而不见,或袒护遮掩,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机,导致一些本来容易纠正的“不良苗头”,却最终发展成为影响他们发展和成长的“癌症”。
误区三:“拔苗助长”。部分教师给优等生过高的期望,用升学目标作为其教育价值观,容易给他们造成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压力,这对于生理正在迅速发展,心理也正在成熟的中小学生,会造成过度地紧张和焦虑,甚至会伤害身体或造成精神上的疾病与心理的变态,反而会阻碍其今后的发展,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
那么,应该如何克服在优等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加强他们的德育工作呢?笔者认为:
一、建立“优等生动态管理系统”
优等生并非一成不变,有的可能总在原地踏步,有的甚至会倒退,其成长过程仍然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尤其是他们思想品德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更需要教师倾注大量的心血,循循善诱。所以,教师要树立动态管理的观念,加强对优等生的德育教育,注意观察优等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是否存在“掉队”现象,对于“掉队”的优等生要及时“补课”,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全面发展。而不能只停留在他们耀眼的成绩上,忽视对他们思想的引导和行为的纠正,多关心他们成绩以外的其他素质,为他们及时做好思想上的疏导工作,从而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努力培养和造就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二、教育优等生严于解剖自己,改进不足,挖掘潜能
教师要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纠正“片面追求高分、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做法,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克服对他们的偏爱和迁就心理,对他们的缺点绝不能袒护和遮掩,教育他们大胆“解剖”自己,及时解剖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教育他们善于学习他人长处,自觉纠正“不良苗头”,争取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开阔视野,鼓励他们从“埋头苦读”中走出来,积极参加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劳动技能学习班、课外科技实验小组以及志愿者服务队、校园广播记者团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在其他方面也获得进步,为将来的较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针对他们的心理特征和所处环境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各种不同内容的德育教育
1、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及应对力,是现代教师的职责之一。尤其是对于学业一帆风顺,常常处在教师表扬及藵奖之下的优等生,如何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为他们创设一些具有一定困难、挑战性的活动和任务。比如:引导他们参加长跑、冬泳、爬山等活动,给他们创造“挫折”的机会,然后教育他们认真分析挫折的原因,寻找解决挫折的方法,总结抵御挫折的成功经验,使他们能辩证、达观地看待挫折,增强自我抵御挫折的能力。
2、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针对优等生的“优越感”,应启发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一切的“成就”,应归功于集体,集体的成就优于个人的成就。应时刻教育他们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培养他们善于在集体生活的习惯,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关心集体,关心同学,助人为乐,教育他们不做只关心自己而不顾他人的利己主义者。要教育学生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倡导集体主义,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同时教育他们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关心别人的利益,尊重别人的人格,尊师爱友,尊老爱幼,自觉摒弃心胸狭隘的攻击、报复心理和行为;针对现实环境的优越性特点,应对他们进行艰苦奋斗,勤劳节约的教育;针对“早恋”现象,对其进行与青春期有关的道德教育,如尊重异性,秉礼自持,在与异性交往及处理有关问题时,注意有礼有节等。
总之,优等生的德育工作不应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点。对于优等生,教师不能偏爱,而要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一视同仁,要通过细致观察,当这些学生取得成绩时,我们应多吹“秋风”,让他们清醒;当他们有了缺点、错误时,不要捂着掩着,而要适时指出,促其改正;当他们受到挫折时,我们要及时与他们交流思想,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及时摆脱失败的影响,轻装前行。深入研究他们外表下隐藏的各种心态,抠出“丑点”,然后追本寻源,对症下药,从而使优等生锦上添花,真正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
参考文献:
[1]周勇 论德育教育的叙事方式[J], 《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
[2]刘慧 生命叙事的道德教育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