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语文朗读中发展学生的心智
【作者】 张春娘
【机构】 福建省将乐县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而朗读则是把文本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实践的一项教学活动。作为基础入门阶段的小学低年级,教师有效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朗读教学活动成为教师的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朗读能在激发学生兴趣、感悟文章内涵、发展思维过程等方面和教学案例相结合,阐述了对语文教学、发展学生心智和提高学习能力等发挥强大的作用。
【关键词】 朗读教学;激发兴趣;感悟内涵;发展思维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把文本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小学生语言实践活动而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朗读是学生阅读起点和理解文本材料的重要手段。课堂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心智,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而更能理解所读文字的内涵和提高学习能力。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字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油然而生。”由此可见,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朗读应该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朗读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来是从事教教育教学就工作的教师梦寐以求的教学追求。各科教师在课堂上都会倾注心血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而朗读教学则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可以有效提高本学科的课堂效果。朗读具有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它是调动学生爱上语文课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呢?
课堂3分钟的热身朗读。课堂3分钟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上课热身,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此养成。教师可以固定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在课前引导学生朗读已经学过的古诗、诗歌、课文等内容,不断反复地朗读能够让学生记住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又能调节课堂活跃的气氛,可以说课前朗读是一种非常棒的上课环节。
创设情境朗读。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教师要让学生朗读语文兴趣浓厚,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引入入胜。例如,教师在教学《黄山奇石》时候,可以播放有关黄山各种各样的怪石的视频,让学生体验和欣赏那里秀丽神奇的石头,这样学生朗读时候黄山的怪石情景再现,使学生融入到秀美的情境之中,学生怎能不会美不胜收呢?
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体裁的需要进行分角色朗读,特别是故事性的文章,因为文章里面有几个角色。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里面的人物,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分角色进行朗读。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和爱表现的心理特点。当他们朗读时,仿佛自己置身于情境的一员,怎能不兴趣去完成朗读任务呢?最后,教师对朗读出色的学生适当予以评价,学生在得到肯定和表扬时,就会兴趣盎然地积极参加语文教学活动。例如,教材中的《小马过河》、《寒号鸟》等文章课后都需要分角色朗读,并学会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用很多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朗读语文的兴趣,以此来活跃当堂的活跃气氛,不仅可以轻松快乐学习,还可以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朗读能感悟文章内涵,熏陶心灵思想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反复的朗读,文章的韵味和内涵就会慢慢呈现出来,乃至到了身临其境的的感觉。首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内涵和主旨就会随着朗读者的理解和内化油然而生。其次,朗读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也会对文章中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和句段有更进一步的感悟。例如,小学二年级上册一篇的《大禹治水》,教师如果只对文中的词语:挡水、疏导、驱赶等词组的解释,学生可能很难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也不懂大禹治水是怎么一回事?但教师如果带领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后再讲解,让学生融入到大禹为了治水不畏艰难困苦吸取前人经验而大力采取方法、最后疏通了很多河道驱赶了洪水猛兽、百姓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情境之中,那么学生对文章出现的词汇就容易融会贯通了,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朗读,让学生对大禹治水无私奉献的精神而肃然起敬,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就会得到一定的升华。
同时,朗读可以提高和培养语文综合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似的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朗读就是让学生对语言文字、词汇、句段进行理解、记忆、感悟和内化,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例如,在课本中有很多的古诗词,就拿《村居》和《咏柳》二首,学生朗读得多了,并且能背诵下来,在以后如果碰到描绘春天的景色时,就可以用上“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万条垂下绿丝绦、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优美词句。这样,通过朗读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学生的语文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三、朗读能发展思维过程,提高学习能力
朗读可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开发学生的智慧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低年级的教材所选的诗词、诗歌和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符合小学生心理和认知实际水平的。教师可以在平时朗读教学训练时,有意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
理解文章的能力是教师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基础训练时候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教材中的很多阅读故事中都有理解文章的训练。这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思维能力,能在思考和引导中学会理解文章的内容。例如,在《曹冲称象》一文中,课后作业是这样布置的: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先朗读课文中的内容,在读中去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前提条件没做好朗读的训练,学生很难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最佳。然后,再重点朗读第四自然段,结合练习中称象内容的排序,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很容易能理解文章的故事,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得到充足的训练。
五、培养运用词汇的思维
运用词汇的思维需要在小学基础入门时就应该纳入训练和培养的关键步骤。教师在平时朗读时,就应该结合词汇运用来训练学生能书写简单的句子或简单的小作文,这样为以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小学课文中,经常看到这样运用词汇的训练,仿照例子在括号中加上合适的词语,然后读一读。( )天空飘着( )气球。( )池塘开满( )荷花。这明显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过的词汇进行填空。当学生填好后,教师再次要求学生进行朗读,看填写的词汇是否适合平时所学的,并且是否通顺。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的训练,培养学会了运用词汇的能力。
总之,朗读在小学语文基础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各种机会和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乐学的情趣、感悟文章内涵、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习的能力,从而在日积月累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关键词】 朗读教学;激发兴趣;感悟内涵;发展思维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是把文本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小学生语言实践活动而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小学低年级语文的朗读是学生阅读起点和理解文本材料的重要手段。课堂朗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心智,获得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而更能理解所读文字的内涵和提高学习能力。宋代理学家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字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油然而生。”由此可见,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朗读应该致力于发展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朗读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来是从事教教育教学就工作的教师梦寐以求的教学追求。各科教师在课堂上都会倾注心血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最好的课堂效果。而朗读教学则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可以有效提高本学科的课堂效果。朗读具有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它是调动学生爱上语文课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那么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呢?
课堂3分钟的热身朗读。课堂3分钟朗读既可以帮助学生上课热身,又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此养成。教师可以固定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在课前引导学生朗读已经学过的古诗、诗歌、课文等内容,不断反复地朗读能够让学生记住和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又能调节课堂活跃的气氛,可以说课前朗读是一种非常棒的上课环节。
创设情境朗读。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教师要让学生朗读语文兴趣浓厚,创设一定的情境可以让学生引入入胜。例如,教师在教学《黄山奇石》时候,可以播放有关黄山各种各样的怪石的视频,让学生体验和欣赏那里秀丽神奇的石头,这样学生朗读时候黄山的怪石情景再现,使学生融入到秀美的情境之中,学生怎能不会美不胜收呢?
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体裁的需要进行分角色朗读,特别是故事性的文章,因为文章里面有几个角色。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当里面的人物,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分角色进行朗读。小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和爱表现的心理特点。当他们朗读时,仿佛自己置身于情境的一员,怎能不兴趣去完成朗读任务呢?最后,教师对朗读出色的学生适当予以评价,学生在得到肯定和表扬时,就会兴趣盎然地积极参加语文教学活动。例如,教材中的《小马过河》、《寒号鸟》等文章课后都需要分角色朗读,并学会思考问题。
教师可以用很多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朗读语文的兴趣,以此来活跃当堂的活跃气氛,不仅可以轻松快乐学习,还可以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二、朗读能感悟文章内涵,熏陶心灵思想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对课文反复的朗读,文章的韵味和内涵就会慢慢呈现出来,乃至到了身临其境的的感觉。首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内涵和主旨就会随着朗读者的理解和内化油然而生。其次,朗读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也会对文章中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和句段有更进一步的感悟。例如,小学二年级上册一篇的《大禹治水》,教师如果只对文中的词语:挡水、疏导、驱赶等词组的解释,学生可能很难明白这些词语的意思,也不懂大禹治水是怎么一回事?但教师如果带领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后再讲解,让学生融入到大禹为了治水不畏艰难困苦吸取前人经验而大力采取方法、最后疏通了很多河道驱赶了洪水猛兽、百姓重新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情境之中,那么学生对文章出现的词汇就容易融会贯通了,更难能可贵的是,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朗读,让学生对大禹治水无私奉献的精神而肃然起敬,学生的心灵和情感就会得到一定的升华。
同时,朗读可以提高和培养语文综合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似的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朗读就是让学生对语言文字、词汇、句段进行理解、记忆、感悟和内化,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当中,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例如,在课本中有很多的古诗词,就拿《村居》和《咏柳》二首,学生朗读得多了,并且能背诵下来,在以后如果碰到描绘春天的景色时,就可以用上“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万条垂下绿丝绦、二月春风似剪刀。”的优美词句。这样,通过朗读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学生的语文素质就会得到提高。
三、朗读能发展思维过程,提高学习能力
朗读可以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开发学生的智慧和锻炼学生的思维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小学低年级的教材所选的诗词、诗歌和文章都是精挑细选的,符合小学生心理和认知实际水平的。教师可以在平时朗读教学训练时,有意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培养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
理解文章的能力是教师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基础训练时候重要的训练项目之一。教材中的很多阅读故事中都有理解文章的训练。这可以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思维能力,能在思考和引导中学会理解文章的内容。例如,在《曹冲称象》一文中,课后作业是这样布置的:朗读课文。画出课文中提到的两种称象的办法,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学生必须先朗读课文中的内容,在读中去理解文章的意思,如果前提条件没做好朗读的训练,学生很难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最佳。然后,再重点朗读第四自然段,结合练习中称象内容的排序,理解曹冲称象的过程。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很容易能理解文章的故事,学生的理解能力因此得到充足的训练。
五、培养运用词汇的思维
运用词汇的思维需要在小学基础入门时就应该纳入训练和培养的关键步骤。教师在平时朗读时,就应该结合词汇运用来训练学生能书写简单的句子或简单的小作文,这样为以后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小学课文中,经常看到这样运用词汇的训练,仿照例子在括号中加上合适的词语,然后读一读。( )天空飘着( )气球。( )池塘开满( )荷花。这明显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过的词汇进行填空。当学生填好后,教师再次要求学生进行朗读,看填写的词汇是否适合平时所学的,并且是否通顺。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的训练,培养学会了运用词汇的能力。
总之,朗读在小学语文基础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地利用各种机会和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乐学的情趣、感悟文章内涵、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提高学习的能力,从而在日积月累中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