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高中班级文化建设策略
【作者】 郑海鸥
【机构】 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两英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班级文化建设是加强班级管理、营造班级氛围、发挥班级功能、提升班级形象的的重要内容。在高中教学过程中,注重班级文化建设,才能更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那么,作为高中班主任,如何建设蓬勃向上的班级文化呢?我认为可以从班级环境建设、班级制度建设、班级精神建设三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班级环境,提升育人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班级的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良好班风的形成。所以首先要重视班级环境卫生,要做到:地面整洁、垃圾清倒、卫生角摆放整齐;桌椅干净、排放整齐、桌斗里无杂物;门窗玻璃明净、窗台无灰尘、门上无污迹;天花板墙面无悬尘、无蜘蛛网;走道教室外走廊、墙面瓷片干净。与此同时还要求全体学生要有文明行为,禁止乱丢乱放,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其次是班级环境布置,如开辟名言天地,通过名言警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在黑板一角开辟“名言伴我行园地”,发动学生从立志、学习、求实、奋斗、人生等几个方面定期摘抄些名言警句;再让学生在教室门口墙上写上班级精神和自拟格言,比如以“自立自信,自尊自强”为班级班级精神,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自拟格言。我在带高三毕业班的时候,针对高考的需要,将“卧薪尝胆,决胜中考”、“读书苦,不读书更苦”确立为班级文化主题张贴于教室前后壁,以激励学生学习。在环境布置中还可以摆放盆景等绿色植物,使教室生机盎然,让学生们能在更优美的氛围中接受熏陶。学生的整体素质一定会在整洁优美、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健全管理制度,培养良好班风
班级制度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主体,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集体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讲究科学,切合学生实际,才能真正发挥其正面教育的效应。“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有了制度作保障,班级的各方面就有进步。
1、让学生自主制订班规
传统的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独断专行,包办代替,事事都唱独角戏,这会使学生淡化主体意识和缺乏创造力。这就需要班主任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化责任感。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是班主任“给予”的,而是在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活动中形成的。所以,班主任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制订班级规章制度。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自下而上”由学生讨论产生,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班级的主人,是班规的制订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因此,我在制订班规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班级存在哪此问题,需要用什么制度去制约。我激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广泛听取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自己只是从旁引导,要求学生要注意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 最后通过全班民主表决形成定案。这样,因为班级的各项制度及考核办法都是由学生自己讨论制定出来的,所以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得到全班学生的自觉遵守和执行,使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进行自主管理。
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实施班级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树立榜样,帮助后进生纠正不良习气。例如,有的学生做事责任心较差,对班级卫生工作马虎应付,甚至逃避值日。对这种现象,班主任传统的做法是对其进行处罚,但效果不佳。对此,我采取一些灵活的激励措施,既达到奖励先进又带动后进的双重教育效果。如通过开展 “评优秀,树标兵”等活动,在班级评选出“守纪律标兵”、“卫生标兵”、 “学习标兵”、“劳动标兵”等,树立典型。评选时注意充分发扬民主,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并设立“上课积极表现奖”、“学习互助奖”、“书写认真奖”、 “学习进步奖”,为全班每一个同学创造了成功的机会,不仅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热情,也增强了他们主人翁责任感,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看到希望,看到进步。
三、开展教育活动,塑造班级精神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班级精神文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凝聚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塑造班级精神。
1、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班级最常见的活动之一。我坚持让学生主持和设计活动的全过程,一改以前教师主讲的说教式活动形式,让学生良好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形成班级凝聚力。形式可以是讨论、演讲、小品、相声等,内容包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公民道德建设、阶段性班级工作、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等等。比如针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可以组织一次题为“向陋习告别”的主题班会活动。活动时可以先借助图片、文字、视频等手段,向学生列举人们在言行举止上存在的种种陋习,再让学生联系本校、本班和自己的实际,说说身边人或自己有没有这些陋习,最后展开讨论,谈谈如何帮助同学改掉陋习,并付诸行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订阅班级刊物并开设读报课,通过班会活动对时事新闻展开讨论、佳作共赏,努力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有利于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展特长。班主任可以结合节日或学习的不同阶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在期中考后开展接力比赛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校性的文体活动,如歌咏比赛、艺术节、田径运动会、诗朗诵比赛等,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在各类活动中我都要求学生尽自己所能,提出目标,不断超越提高自我,同时为班级争取荣誉,这些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又使学生心情愉悦,对班级产生了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为形成班级凝聚力搭建了桥梁。
实践证明,良好的班级环境是班级文化的基础,科学健全的制度是班级文化的保证,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班级文化发挥作用、产生积极效应的纽带和载体。健康的班级文化对学生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能使学生更加积极、轻松、热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中,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因此,班主任要耐心细致地抓好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那么,作为高中班主任,如何建设蓬勃向上的班级文化呢?我认为可以从班级环境建设、班级制度建设、班级精神建设三个方面入手。
一、优化班级环境,提升育人功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班级的环境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影响良好班风的形成。所以首先要重视班级环境卫生,要做到:地面整洁、垃圾清倒、卫生角摆放整齐;桌椅干净、排放整齐、桌斗里无杂物;门窗玻璃明净、窗台无灰尘、门上无污迹;天花板墙面无悬尘、无蜘蛛网;走道教室外走廊、墙面瓷片干净。与此同时还要求全体学生要有文明行为,禁止乱丢乱放,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其次是班级环境布置,如开辟名言天地,通过名言警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我在黑板一角开辟“名言伴我行园地”,发动学生从立志、学习、求实、奋斗、人生等几个方面定期摘抄些名言警句;再让学生在教室门口墙上写上班级精神和自拟格言,比如以“自立自信,自尊自强”为班级班级精神,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为自拟格言。我在带高三毕业班的时候,针对高考的需要,将“卧薪尝胆,决胜中考”、“读书苦,不读书更苦”确立为班级文化主题张贴于教室前后壁,以激励学生学习。在环境布置中还可以摆放盆景等绿色植物,使教室生机盎然,让学生们能在更优美的氛围中接受熏陶。学生的整体素质一定会在整洁优美、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得到明显的提高。
二、健全管理制度,培养良好班风
班级制度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主体,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集体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讲究科学,切合学生实际,才能真正发挥其正面教育的效应。“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有了制度作保障,班级的各方面就有进步。
1、让学生自主制订班规
传统的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独断专行,包办代替,事事都唱独角戏,这会使学生淡化主体意识和缺乏创造力。这就需要班主任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化责任感。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不是班主任“给予”的,而是在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活动中形成的。所以,班主任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制订班级规章制度。在班主任的指导下“自下而上”由学生讨论产生,让他们感到这是他们自己的事,他们是班级的主人,是班规的制订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因此,我在制订班规时,首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班级存在哪此问题,需要用什么制度去制约。我激励每一位学生参与,广泛听取每位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自己只是从旁引导,要求学生要注意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 最后通过全班民主表决形成定案。这样,因为班级的各项制度及考核办法都是由学生自己讨论制定出来的,所以获得学生的心理认同,得到全班学生的自觉遵守和执行,使他们能以积极的态度去执行,进行自主管理。
2、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实施班级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树立榜样,帮助后进生纠正不良习气。例如,有的学生做事责任心较差,对班级卫生工作马虎应付,甚至逃避值日。对这种现象,班主任传统的做法是对其进行处罚,但效果不佳。对此,我采取一些灵活的激励措施,既达到奖励先进又带动后进的双重教育效果。如通过开展 “评优秀,树标兵”等活动,在班级评选出“守纪律标兵”、“卫生标兵”、 “学习标兵”、“劳动标兵”等,树立典型。评选时注意充分发扬民主,善于抓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并设立“上课积极表现奖”、“学习互助奖”、“书写认真奖”、 “学习进步奖”,为全班每一个同学创造了成功的机会,不仅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热情,也增强了他们主人翁责任感,使他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看到希望,看到进步。
三、开展教育活动,塑造班级精神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班级精神文建设中要特别注重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培养学生积极创新的精神。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集体是教育的工具。”班级的凝聚力的形成就是一股强大的无形力量,会对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发展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和制约作用。通过组织开展各式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塑造班级精神。
1、开展主题班会活动
主题班会是班级最常见的活动之一。我坚持让学生主持和设计活动的全过程,一改以前教师主讲的说教式活动形式,让学生良好个性在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形成班级凝聚力。形式可以是讨论、演讲、小品、相声等,内容包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公民道德建设、阶段性班级工作、重大节日纪念活动等等。比如针对学生中出现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可以组织一次题为“向陋习告别”的主题班会活动。活动时可以先借助图片、文字、视频等手段,向学生列举人们在言行举止上存在的种种陋习,再让学生联系本校、本班和自己的实际,说说身边人或自己有没有这些陋习,最后展开讨论,谈谈如何帮助同学改掉陋习,并付诸行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订阅班级刊物并开设读报课,通过班会活动对时事新闻展开讨论、佳作共赏,努力创造和谐的文化氛围,陶冶学生情操。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轻松活跃的文体活动有利于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发展特长。班主任可以结合节日或学习的不同阶段,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在期中考后开展接力比赛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校性的文体活动,如歌咏比赛、艺术节、田径运动会、诗朗诵比赛等,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在各类活动中我都要求学生尽自己所能,提出目标,不断超越提高自我,同时为班级争取荣誉,这些活动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又使学生心情愉悦,对班级产生了自豪感、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为形成班级凝聚力搭建了桥梁。
实践证明,良好的班级环境是班级文化的基础,科学健全的制度是班级文化的保证,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班级文化发挥作用、产生积极效应的纽带和载体。健康的班级文化对学生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能使学生更加积极、轻松、热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中,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因此,班主任要耐心细致地抓好班级文化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班级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