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孝道在心更在行——家庭德育实践作业的心得体会
【作者】 黄家健
【机构】 广西南宁市碧翠园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一、德育实践作业的出发点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美德。孝也是人格培养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发现:一些孩子却不懂得尊重父母,不懂得感恩父母,不懂得孝顺父母,他们任性,不会体谅父母,他们把父母的关心当初烦人的唠叨,他们把父母的爱护当成个性张扬的束缚,他们把父母的给予当成了理所当然……这些我们不愿意看到却又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告诫我们:德育必须要唤起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良知——孝!只有学生开始懂得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回报父母,我们才能谈德育。但是在信息,网络爆炸式发展的今天,孝道教育不应是简单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强感官的道德认知,才能不断增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从而促进人格的成长与完善。
二、德育实践作业的开展与推进
(一)以感恩视频为触发点,唤醒学生道德认知。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简单的、口头式的孝道教育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对于孝道的认识不够。因此必须要采取一种直观、震撼而又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去洗刷学生迷蒙的双眼,启迪学生懵懂的心灵,从这个角度来看,让学生观看感恩视频是一个很好的触发点。笔者精心选择、剪辑大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感动视频让学生观看,比如《父亲是个农民工》《天堂的午餐》《父亲》之父女篇(筷子兄弟)《“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等等,大量的感恩视频冲击学生的眼球,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止不住的泪花中感受父爱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意识到感恩父母、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观看感恩视频后,笔者让学生分享观后感,并结合自身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看与说相结合,感触与反思相辅相成,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孝道的认识与感悟。与此同时,笔者还通过学唱感恩歌曲,诸如《父亲》(筷子兄弟),《烛光里的妈妈》《听妈妈的话》《懂你》等等,让感谢从学生口中唱出,感恩在内心深处生长。
(二)以实践作业为推动手,增强学生道德体验
实践是认知的升华,也是对认知的检验。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必须通过实践来体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能力水平,家庭德育实践作业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内容简单,具有可操作性。
笔者以《弟子规》的要求为依据,精心设计作业内容,确保内容简单易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笔者将实践作业分为任务一(每日必做,最容易做到)和任务二(每周做一次,需要花一定的时间),以下是笔者设计的一些作业内容:
笔者设计的任务内容都是符合日常“洒扫应对”的要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完成简单的实践作业过程中,从中学会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学会与父母分享、分担。
(2)形式多样,具有可持续性。
实践作业的形式要丰富多样才能符合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特点,才能激起学生的实践兴趣。笔者设计的实践作业,既有学生倾听父母的心声,也有学生对父母的诉说;既可以通过做家务来分担父母的艰辛与劳累,也可以通过写信和画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崇敬与感恩。听、说、做、写、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拉近了学生与家长心与心的距离。与此同时,笔者结合每个月的节日,有针对性的设计作业内容,如一月的腊八,二月的春节、元宵节,三月的妇女节,五月的母亲节,六月的端午节、父亲节,八月的中秋节,十月的重阳节,以及父母的生日等,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具有节日气息的实践内容,保证了实践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让学生在每个月都有机会给父母送上富有节日气息的祝福。
(3)方法灵活,具有可创新性。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实践过程、实践作品充满了可创新性,学生的心思和想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在母亲节来临时,笔者设计的作业是让妈妈过一个难忘的有意义的母亲节,这样的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让他们的实践方法更加丰富灵活,更具创新性。结果正如设计所料,有的同学用自己平时攒下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一个小蛋糕,并在蛋糕的表现上写上给妈妈的祝福,让妈妈感到双重的甜蜜;有的同学则在晚饭过后端来一盆热水给妈妈洗脚,用关爱去消除母亲身上的疲惫;有的同学给妈妈捶背,帮妈妈做饭;有的同学用信件或贺卡来表达对妈妈的感激与祝福……总之,同学们都在想方设法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三)以评价鼓励机制为辅助手段,强化学生道德感知力及行动自觉力!
评价是实践的助推剂,有实践就要有评价机制,方能让实践落到实处。笔者在设计家庭实践作业时,采用以下评价方式:
(1)家庭(家长)评价。因为是家庭作业,因此家长是实践作业完成情况的主要检验者,家长的评价占据主要地位。家长的如实评价是对孩子的实践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2)小组互评。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周一早上上交上一周的实践作业完成情况反馈表(即上表),先让组员在组内相互评价,评出组内的优、良、差,差者要进行检讨反思,优者则要表扬,并可以与其他小组的优者竞争班级的一周“实践之星”,由组内评价延伸到组组评价。小组互评的实质是引入竞争,通过竞争促进学生更自觉地去完成实践作业。
(3)班级评价。笔者将班级评价分为双重评价。第一重针对小组,以各小组成员综合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每周评出周优秀实践小组(3名),周优秀实践小组可以参评月优秀实践小组,月实践小组又可以参评学期优秀实践小组,每学期末对优秀小组进行表彰、奖励。第二重针对个人,各小组每周优秀者可以参评班级周“实践之星”(3名),周“实践之星”可以参评月“实践之星”(3名),月“实践之星”可以参评学期“实践之星”(5名),学期“实践之星”作为本学期评优评先及综合评定的重要依据。班级作为实践作业最后的评价者,其评价意义也是最重大的。
三、德育实践作业的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学生在思想上对孝道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懂得父母的艰辛,学会了理解,体谅,包容,感恩。在行动上,学会了主动帮助父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与父母分担家务,个人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都有很大的提升。从学生的进步来看,实践作业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反思。实践作业取得一定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实践之前,进行了较多思想教育,为实践扫清了思想障碍。
2.实践内容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其实践水平,让学生想做、能做。
3.实践过程得到了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大力支持。
4.多重评价机制对实践的持续深入开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美德。孝也是人格培养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发现:一些孩子却不懂得尊重父母,不懂得感恩父母,不懂得孝顺父母,他们任性,不会体谅父母,他们把父母的关心当初烦人的唠叨,他们把父母的爱护当成个性张扬的束缚,他们把父母的给予当成了理所当然……这些我们不愿意看到却又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实告诫我们:德育必须要唤起学生最起码的道德良知——孝!只有学生开始懂得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回报父母,我们才能谈德育。但是在信息,网络爆炸式发展的今天,孝道教育不应是简单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反思,在反思中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强感官的道德认知,才能不断增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从而促进人格的成长与完善。
二、德育实践作业的开展与推进
(一)以感恩视频为触发点,唤醒学生道德认知。
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简单的、口头式的孝道教育难以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对于孝道的认识不够。因此必须要采取一种直观、震撼而又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去洗刷学生迷蒙的双眼,启迪学生懵懂的心灵,从这个角度来看,让学生观看感恩视频是一个很好的触发点。笔者精心选择、剪辑大量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感动视频让学生观看,比如《父亲是个农民工》《天堂的午餐》《父亲》之父女篇(筷子兄弟)《“最美孝心少年“颁奖典礼》等等,大量的感恩视频冲击学生的眼球,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止不住的泪花中感受父爱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意识到感恩父母、孝顺父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观看感恩视频后,笔者让学生分享观后感,并结合自身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和收获。看与说相结合,感触与反思相辅相成,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孝道的认识与感悟。与此同时,笔者还通过学唱感恩歌曲,诸如《父亲》(筷子兄弟),《烛光里的妈妈》《听妈妈的话》《懂你》等等,让感谢从学生口中唱出,感恩在内心深处生长。
(二)以实践作业为推动手,增强学生道德体验
实践是认知的升华,也是对认知的检验。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必须通过实践来体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能力水平,家庭德育实践作业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内容简单,具有可操作性。
笔者以《弟子规》的要求为依据,精心设计作业内容,确保内容简单易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笔者将实践作业分为任务一(每日必做,最容易做到)和任务二(每周做一次,需要花一定的时间),以下是笔者设计的一些作业内容:
笔者设计的任务内容都是符合日常“洒扫应对”的要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完成简单的实践作业过程中,从中学会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学会与父母分享、分担。
(2)形式多样,具有可持续性。
实践作业的形式要丰富多样才能符合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特点,才能激起学生的实践兴趣。笔者设计的实践作业,既有学生倾听父母的心声,也有学生对父母的诉说;既可以通过做家务来分担父母的艰辛与劳累,也可以通过写信和画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崇敬与感恩。听、说、做、写、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拉近了学生与家长心与心的距离。与此同时,笔者结合每个月的节日,有针对性的设计作业内容,如一月的腊八,二月的春节、元宵节,三月的妇女节,五月的母亲节,六月的端午节、父亲节,八月的中秋节,十月的重阳节,以及父母的生日等,每一个节日都有一个具有节日气息的实践内容,保证了实践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让学生在每个月都有机会给父母送上富有节日气息的祝福。
(3)方法灵活,具有可创新性。
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实践过程、实践作品充满了可创新性,学生的心思和想法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在母亲节来临时,笔者设计的作业是让妈妈过一个难忘的有意义的母亲节,这样的设计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让他们的实践方法更加丰富灵活,更具创新性。结果正如设计所料,有的同学用自己平时攒下的零花钱给妈妈买一个小蛋糕,并在蛋糕的表现上写上给妈妈的祝福,让妈妈感到双重的甜蜜;有的同学则在晚饭过后端来一盆热水给妈妈洗脚,用关爱去消除母亲身上的疲惫;有的同学给妈妈捶背,帮妈妈做饭;有的同学用信件或贺卡来表达对妈妈的感激与祝福……总之,同学们都在想方设法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与感激。
(三)以评价鼓励机制为辅助手段,强化学生道德感知力及行动自觉力!
评价是实践的助推剂,有实践就要有评价机制,方能让实践落到实处。笔者在设计家庭实践作业时,采用以下评价方式:
(1)家庭(家长)评价。因为是家庭作业,因此家长是实践作业完成情况的主要检验者,家长的评价占据主要地位。家长的如实评价是对孩子的实践起到了很好的监督和促进作用。
(2)小组互评。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周一早上上交上一周的实践作业完成情况反馈表(即上表),先让组员在组内相互评价,评出组内的优、良、差,差者要进行检讨反思,优者则要表扬,并可以与其他小组的优者竞争班级的一周“实践之星”,由组内评价延伸到组组评价。小组互评的实质是引入竞争,通过竞争促进学生更自觉地去完成实践作业。
(3)班级评价。笔者将班级评价分为双重评价。第一重针对小组,以各小组成员综合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每周评出周优秀实践小组(3名),周优秀实践小组可以参评月优秀实践小组,月实践小组又可以参评学期优秀实践小组,每学期末对优秀小组进行表彰、奖励。第二重针对个人,各小组每周优秀者可以参评班级周“实践之星”(3名),周“实践之星”可以参评月“实践之星”(3名),月“实践之星”可以参评学期“实践之星”(5名),学期“实践之星”作为本学期评优评先及综合评定的重要依据。班级作为实践作业最后的评价者,其评价意义也是最重大的。
三、德育实践作业的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践,学生在思想上对孝道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懂得父母的艰辛,学会了理解,体谅,包容,感恩。在行动上,学会了主动帮助父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与父母分担家务,个人的自觉性和独立性都有很大的提升。从学生的进步来看,实践作业得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二)反思。实践作业取得一定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实践之前,进行了较多思想教育,为实践扫清了思想障碍。
2.实践内容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及其实践水平,让学生想做、能做。
3.实践过程得到了家长的密切配合与大力支持。
4.多重评价机制对实践的持续深入开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