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禹永帅
【机构】 青海省果洛州民族高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不同教学模式,有不同的教学效果,但最终是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因此,有效的教学需要我们运用多种方法施教,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纵深推进,教学模式也经历着“建模”、“去模”、再“建模”的探索实践。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自然也会随着课改潮流而践行在课改路上。我们知道,不同教师由于认识的不同,所探索形成的教学模式也有各异。但异曲同工的是学生都会受到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了信息素养。所以,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教学模式,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服务的。因此,探究高效的教学模式,既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突破口。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模式。
一、实施“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突出“做中学”思想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策略,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学业的有效方法。新课改强调“三维目标”达成,而在每维目标中,又要若干个小目标。有效教学模式的设计是把大目标化成小目标,而课堂教学就是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的基础上达成总目标的实现,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总体目标的框架上,细化成小目标,并把每个小目标的要求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操作,通过练习与操作使学生体会到达成学习目标的愉悦。简单说就是把目标结合到设计的典型任务中,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做中学”的思想。例如,信息获取的教学可以分成以下几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查找信息、下载信息;而“下载信息”这部分又可以分成:分类查找和关键词查找两个子任务。通过任务的划分,让学生有意识地自主学习,激发兴趣,就能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学习的快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应用较多,学生也乐意践行任务下的自主完成或合作完成。
二、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分组教学模式
因材施教,是加强教学针对性,让学生受到最好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方法。但在实践中,我们常用“一言堂”模式,让不同学生来接受同一方法、途径的教学,自然就会因个体差异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内化结果,好的则优,差的更差。而新课改倡导尊重差异,实施分层分组教学,通过层次设计,梯度要求,让各个不同学力的学生接受自身能力所及的学习,自然就能实现其学习层次上的飞跃。从我们现行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情况来看,一部分学生已有了很强的信息素养,而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接受到系统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因为有些初中学校不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根本就不会操作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了解甚少,当他们进入高中以后,学习上出现很大困难。我们知道,高一信息技术教材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编写的,没有初中知识作铺垫,学习上无疑会困难重重,与有基础的学生的差距会逐渐拉大,甚至最后彻底丧失学习信心。要解决这个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就需要把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首先教师应该把需求不同的教学分为几种层次,先由学生自愿选择所要做的任务,然后教师确认后学生分别完成自己的任务。可以看到分层之后,学生之间的差距明显减小,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作业。自信心得到了满足,为后期的学生在思想上奠定了基础。其次,再把能力强和能力稍差的学生搭配分组,把基础好的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进行辅导。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协作交流意识,提高了信息素养。这种分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也应用较多,发挥了学生主体性,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实施趣味性教学模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以新课标为指导的新课改实践,自然要倡导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我们知道,要增强学生主体性,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提高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学习欲望。为此,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我们要积极建构情境与趣味互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受氛围影响而主动参与其中,与教师在互动中对话,共商学习事宜。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精心设计、制作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正是由于这样的教学设计,形成了趣味性教学模式或情感性教学模式,学生没有心理压力,不论是知识学习还是动手上机实践,都能放开想象,大胆创新。故而在主体能动性方面就获得了积极建构,收到了较好学习效果。
总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师的不懈追求,也是我们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重要法宝。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手段和途径作用,让学生受到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对教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进一步提高我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认清和避免出现教学中的一些误区,这样我们才能创设出适合自身和学情的教学模式来,从而也才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曼,浅论新课改视角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J].新课程学习,2012年。
[2]杜沛,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思考与探索[J].新课程,2014年。
[3]黄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J].教育界,2013年。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改的纵深推进,教学模式也经历着“建模”、“去模”、再“建模”的探索实践。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自然也会随着课改潮流而践行在课改路上。我们知道,不同教师由于认识的不同,所探索形成的教学模式也有各异。但异曲同工的是学生都会受到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了信息素养。所以,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教学模式,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提高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服务的。因此,探究高效的教学模式,既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突破口。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模式。
一、实施“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突出“做中学”思想
“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策略,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学业的有效方法。新课改强调“三维目标”达成,而在每维目标中,又要若干个小目标。有效教学模式的设计是把大目标化成小目标,而课堂教学就是在实现一个个小目标的基础上达成总目标的实现,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因此,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总体目标的框架上,细化成小目标,并把每个小目标的要求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操作,通过练习与操作使学生体会到达成学习目标的愉悦。简单说就是把目标结合到设计的典型任务中,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愉快地进行学习,突出“做中学”的思想。例如,信息获取的教学可以分成以下几大任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查找信息、下载信息;而“下载信息”这部分又可以分成:分类查找和关键词查找两个子任务。通过任务的划分,让学生有意识地自主学习,激发兴趣,就能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学习的快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应用较多,学生也乐意践行任务下的自主完成或合作完成。
二、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层分组教学模式
因材施教,是加强教学针对性,让学生受到最好的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方法。但在实践中,我们常用“一言堂”模式,让不同学生来接受同一方法、途径的教学,自然就会因个体差异的不同而获得不同的内化结果,好的则优,差的更差。而新课改倡导尊重差异,实施分层分组教学,通过层次设计,梯度要求,让各个不同学力的学生接受自身能力所及的学习,自然就能实现其学习层次上的飞跃。从我们现行学生信息技术基础情况来看,一部分学生已有了很强的信息素养,而大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并没有接受到系统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因为有些初中学校不开设信息技术课,学生根本就不会操作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了解甚少,当他们进入高中以后,学习上出现很大困难。我们知道,高一信息技术教材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编写的,没有初中知识作铺垫,学习上无疑会困难重重,与有基础的学生的差距会逐渐拉大,甚至最后彻底丧失学习信心。要解决这个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就需要把学生进行分层分组教学。首先教师应该把需求不同的教学分为几种层次,先由学生自愿选择所要做的任务,然后教师确认后学生分别完成自己的任务。可以看到分层之后,学生之间的差距明显减小,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作业。自信心得到了满足,为后期的学生在思想上奠定了基础。其次,再把能力强和能力稍差的学生搭配分组,把基础好的学生充当小老师的角色进行辅导。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又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加强了同学之间的协作交流意识,提高了信息素养。这种分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也应用较多,发挥了学生主体性,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三、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实施趣味性教学模式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以新课标为指导的新课改实践,自然要倡导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我们知道,要增强学生主体性,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提高学习兴趣,使之产生强烈学习欲望。为此,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我们要积极建构情境与趣味互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受氛围影响而主动参与其中,与教师在互动中对话,共商学习事宜。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精心设计、制作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同时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做课件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形、声、色等各种信息作用于学生感官,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比如让学生了解天气情况时,我们可以在设计中加入下雨、刮风、打雷等有声有色的动画,形象而直观地给学生一个印象,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正是由于这样的教学设计,形成了趣味性教学模式或情感性教学模式,学生没有心理压力,不论是知识学习还是动手上机实践,都能放开想象,大胆创新。故而在主体能动性方面就获得了积极建构,收到了较好学习效果。
总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师的不懈追求,也是我们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重要法宝。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我们,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手段和途径作用,让学生受到良好的信息技术教育。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对教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不断学习,进一步提高我们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认清和避免出现教学中的一些误区,这样我们才能创设出适合自身和学情的教学模式来,从而也才能取得出色的教学效果,培养出新时代具有信息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曼,浅论新课改视角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J].新课程学习,2012年。
[2]杜沛,新课改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思考与探索[J].新课程,2014年。
[3]黄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J].教育界,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