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谈初中政治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作者】 陈志坤
【机构】 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樟木镇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创设情境指的是人们通过有目的的主观努力,制造一种使人情感受到震动,获的良好影响的外在环境。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是否愿意学,是教学过程能否有效推进的首要条件。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兴趣,引发了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乐学好学时,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美景欣赏,点拨诱导,情感激发,趣味横生等情境,能使学生触景生情,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
(一)寻找教学媒体,创设愉悦情境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一些理论性较强,抽象力大的内容,教师要积极寻找教学媒体,如音乐,影像,演示,参观等,进行直观,生动的教学,化概念,理论抽象为形象具体,以调节学生饱满的情情绪,愉悦精神,活跃思维,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
在教授“立志做祖国需要的人才”这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到县导热油炉厂参观活动。观看了轰轰烈烈的工人劳动场面后,回到课堂里,我提出这样一个问提:为什么同类企业纷纷倒闭,而这家企业效益特好,蒸蒸日上?议论后大家明白了:其决定因素是依靠科技,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一活动,同学们在愉悦的情境中拓宽了人才的认识,纷纷表示要立志做祖国需要的人才。
(二)利用学生的认识水平,创设冲突情境
认识心理学人为,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放入一个旧知与新知之间具有冲突的情景之中。当学习者发现某种新知与其旧知相矛盾时,就会产生一种“认识不平衡”,而认识不平衡会使人产生一种“紧张感”,为消除这种紧张,学习者就会产生认识动机,努力求知吗。譬如,在讲奴隶社会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到奴隶社会人类才进入了文明时代?又从反面指出:奴隶社会是一个“野蛮”,“残酷”的剥削统治的社会,这能算文明社会吗?这样一问,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自由和纪律”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设计了师生辩论的情境,我说“我们都希望自己自由,可自由也是有一定限制的,任何事物都一样。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绝对自由的东西,不信,同学们可以随便说出几样事物,我都能够说它不是完全自由的。”听我这样一说,学生们就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小鸟是自由的,我说:“小鸟自由地飞,可是飞到一定高度,就不能再往高飞了。”有的说睡觉是自由的,我说:“睡觉也是有条件的,课堂上就不允许睡觉。”无论学生们说什么,我都加以反驳,一下子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于是我乘势转入新课的讲授中来。这样,同学们对如何处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这一难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依据学生的好强心理,创设竞争情境
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即能展示初中生天真活泼,争强好胜的个性,又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的热闹场面。臂如,复习课比较单调乏味,老师采取勾重点,学生背重点,考试照葫芦画样的复习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教改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竞赛复习法”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复习的好方法。
(四)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兴趣情境
1.反馈“成功点”。教学实践表明,兴趣与成功成正比,与失败成反比。凡是学习成功次数较多的学生,学习兴趣就相对浓厚些,因为多次成功的情感体验刺激和强化了他的学习兴趣,兴趣——成功——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失败——没兴趣——失败,形成恶性循环。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一是要尽可能地为不同层次的学习提供的机会,对好生给予表扬,鼓励;对差生不断寻找其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二是要注意调控好问题,测试题的难度。
2.扣住“驱动点”。“驱动点”是指能够驱动学生思维运转的关节处,扣住了驱动点,教学过程才能如江河之水奔涌不息。关键词。趣味性进行归类,是够成驱动点的重要因素。如,有关“标志”的知识就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各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各社会确立的标志等,还有“本质”,“实质”,“基础”,“基本”,“根本”,“核心”,“决定”,“主要”等,以上述关键词为“龙头”,引导学生将教材有关知识归类整理,覆盖面广,跳跃性强,效率较高,学生也感兴趣。
3.贴近“热疑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理解而产生的“疑点”问题,教学中越贴近,学生的兴趣就越高。上课尽可能用最近时期新闻媒体的“重头戏”,尽可能缩小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时间差”。
(五)引发学生良好情绪,创设激情情境
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良好的情境容易引起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创设激奋的情境,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激发起学习兴趣,从而把学生的智力活动带到非常兴奋的状态中,这样产生的效果会更好。可以创设激情的语言表达,豪情的诗歌朗诵,激烈的正反辩论,热点的问题讨论等情境,来营造课堂的活跃气氛。就以语言表达来说,政治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否具有很强的感召力,能否有激励作用,除了具备科学性和思想性外,关键在于是否有激情.激情,就要求教师要“入境”,要把科学和真理融入到自己的心灵和血液中,这样才能讲得有信心,有力量,可能感人肺腑,振奋精神。比如教学“热爱祖国”一课时,课前教师将国旗挂在黑板的左上方,用录音机播放《国歌》;教师畅谈大好形势时,高昂热烈,喜形于色;讲到旧中国的黑暗和贫弱时,心情沉重,语调低缓;展望民族复兴的未来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这就烘托了课堂气氛,升华了爱国主题。
(六)根剧课文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根据课文的结构要求及提问内容灵活变通,力求准备形式多样的问题。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采用设疑提问;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式提问;讲课中采用开拓学生思路,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的发散式提问;围绕核心问题,然后再划为锁链式的环环紧扣,让学生了解答案产生过程的小问题连锁式提问;课堂小结时为使学生了解知识系统,有时采用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回答的应用反锁式提问;有时采用归纳知识系统,理解内在线索的综合集中式提问等等。创设这些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政治觉悟。
一位国外的教育家说过:“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激励,唤醒,鼓舞。”我们教师在激励,唤醒,鼓舞方面要下功夫,绞尽脑汁,创设情境,并通过一个个具体课堂教学过程,实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寻找教学媒体,创设愉悦情境
思想政治课教材中一些理论性较强,抽象力大的内容,教师要积极寻找教学媒体,如音乐,影像,演示,参观等,进行直观,生动的教学,化概念,理论抽象为形象具体,以调节学生饱满的情情绪,愉悦精神,活跃思维,使学生在赏心悦目中自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
在教授“立志做祖国需要的人才”这一课时,我组织学生到县导热油炉厂参观活动。观看了轰轰烈烈的工人劳动场面后,回到课堂里,我提出这样一个问提:为什么同类企业纷纷倒闭,而这家企业效益特好,蒸蒸日上?议论后大家明白了:其决定因素是依靠科技,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这一活动,同学们在愉悦的情境中拓宽了人才的认识,纷纷表示要立志做祖国需要的人才。
(二)利用学生的认识水平,创设冲突情境
认识心理学人为,最有利于激发内在动机的方法,是将学习放入一个旧知与新知之间具有冲突的情景之中。当学习者发现某种新知与其旧知相矛盾时,就会产生一种“认识不平衡”,而认识不平衡会使人产生一种“紧张感”,为消除这种紧张,学习者就会产生认识动机,努力求知吗。譬如,在讲奴隶社会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到奴隶社会人类才进入了文明时代?又从反面指出:奴隶社会是一个“野蛮”,“残酷”的剥削统治的社会,这能算文明社会吗?这样一问,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
“自由和纪律”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设计了师生辩论的情境,我说“我们都希望自己自由,可自由也是有一定限制的,任何事物都一样。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绝对自由的东西,不信,同学们可以随便说出几样事物,我都能够说它不是完全自由的。”听我这样一说,学生们就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小鸟是自由的,我说:“小鸟自由地飞,可是飞到一定高度,就不能再往高飞了。”有的说睡觉是自由的,我说:“睡觉也是有条件的,课堂上就不允许睡觉。”无论学生们说什么,我都加以反驳,一下子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了,于是我乘势转入新课的讲授中来。这样,同学们对如何处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这一难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依据学生的好强心理,创设竞争情境
把竞争机制引进课堂,即能展示初中生天真活泼,争强好胜的个性,又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形成你追我赶的热闹场面。臂如,复习课比较单调乏味,老师采取勾重点,学生背重点,考试照葫芦画样的复习模式,已不适应当今教改形势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效率,“竞赛复习法”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复习的好方法。
(四)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兴趣情境
1.反馈“成功点”。教学实践表明,兴趣与成功成正比,与失败成反比。凡是学习成功次数较多的学生,学习兴趣就相对浓厚些,因为多次成功的情感体验刺激和强化了他的学习兴趣,兴趣——成功——兴趣,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失败——没兴趣——失败,形成恶性循环。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一是要尽可能地为不同层次的学习提供的机会,对好生给予表扬,鼓励;对差生不断寻找其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二是要注意调控好问题,测试题的难度。
2.扣住“驱动点”。“驱动点”是指能够驱动学生思维运转的关节处,扣住了驱动点,教学过程才能如江河之水奔涌不息。关键词。趣味性进行归类,是够成驱动点的重要因素。如,有关“标志”的知识就有: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各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各社会确立的标志等,还有“本质”,“实质”,“基础”,“基本”,“根本”,“核心”,“决定”,“主要”等,以上述关键词为“龙头”,引导学生将教材有关知识归类整理,覆盖面广,跳跃性强,效率较高,学生也感兴趣。
3.贴近“热疑点”。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不理解而产生的“疑点”问题,教学中越贴近,学生的兴趣就越高。上课尽可能用最近时期新闻媒体的“重头戏”,尽可能缩小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时间差”。
(五)引发学生良好情绪,创设激情情境
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良好的情境容易引起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因此在教学中要适时地创设激奋的情境,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激发起学习兴趣,从而把学生的智力活动带到非常兴奋的状态中,这样产生的效果会更好。可以创设激情的语言表达,豪情的诗歌朗诵,激烈的正反辩论,热点的问题讨论等情境,来营造课堂的活跃气氛。就以语言表达来说,政治教师的课堂语言能否具有很强的感召力,能否有激励作用,除了具备科学性和思想性外,关键在于是否有激情.激情,就要求教师要“入境”,要把科学和真理融入到自己的心灵和血液中,这样才能讲得有信心,有力量,可能感人肺腑,振奋精神。比如教学“热爱祖国”一课时,课前教师将国旗挂在黑板的左上方,用录音机播放《国歌》;教师畅谈大好形势时,高昂热烈,喜形于色;讲到旧中国的黑暗和贫弱时,心情沉重,语调低缓;展望民族复兴的未来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这就烘托了课堂气氛,升华了爱国主题。
(六)根剧课文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是激发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根据课文的结构要求及提问内容灵活变通,力求准备形式多样的问题。如: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采用设疑提问;和学习兴趣的激发式提问;讲课中采用开拓学生思路,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的发散式提问;围绕核心问题,然后再划为锁链式的环环紧扣,让学生了解答案产生过程的小问题连锁式提问;课堂小结时为使学生了解知识系统,有时采用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回答的应用反锁式提问;有时采用归纳知识系统,理解内在线索的综合集中式提问等等。创设这些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政治觉悟。
一位国外的教育家说过:“我们认为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激励,唤醒,鼓舞。”我们教师在激励,唤醒,鼓舞方面要下功夫,绞尽脑汁,创设情境,并通过一个个具体课堂教学过程,实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