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 王 钰

【机构】 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区江陵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有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课堂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提高审美教育的实效性。具体来讲,语文课堂实施审美教育,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美文诵读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语言固有的韵律美,以朗读为主旋律,体会其中的美。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递进阶段。如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教学,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通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一边看关于杨梅树的图片,一边反复朗读课文中语句,明了语句中写出了杨梅树枝、叶的外形特点;读懂了语句所描写的内容,最后让学生吟诵语句,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亲身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梅树在春雨的沐浴中勃勃生长的喜人气势,由此把杨梅写活了。这样的朗读教学,通过反复吟诵,体会字里行间的意蕴和情感,获得丰富的美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可以通过创设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在美的世界中陶冶美的情趣。如课文《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散文,若仅仅是通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解释以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的抄练,这类抽象的缺乏美感的教学手段,要使儿童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那是很难的。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山水,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身临其境,领略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动感。配着悠扬恬静的乐曲,师生徜徉于山美水美情也美的画意中。通过创设的情境,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达到了非常好的审美效果。
  三、渲染气氛法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情感因素特别强烈的课文,如果能通过渲染气氛的方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学生从中体会的情感将更直接有力,所受到的教育感染也会更强烈持久。如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描写的是首都千百万群众冒着寒风伫立于街头送总理的灵车的情景,表现了人民热爱总理、自觉哀悼总理的一片深情。课文本身的气氛是沉重和悲怆。如何让对总理生平事迹及丰功伟绩缺乏足够了解的小学生也能体会出课文中沉痛的情感呢?教师除了必要的讲解外,最好能渲染出一个切合课文气氛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播放沉重的哀乐,在哀乐声中,教师用沉痛的语言向小学生们叙说总理逝世的时间及课文描写的内容,这样,一个肃穆、庄严、凝重的气氛就渲染出来了,师生们仿佛被带回到了课文的情景中。
  四、品词品句法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暮江吟》中描绘了深秋季节傍晚江上的幽美景色,诗人用珍珠比喻露珠,用玉弓比喻新月,不但贴切传神,而且创造了一个清新、幽美、静谧的境界,沁人心脾。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写了出来,同时也透露出诗人深切思念家乡之情。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自己去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体会、去品味。
  散文常以生动的语言取胜,而生动优美的语言总是靠优美的句式表现出来。有的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参差。讲究错落美……比如《桂林山水》中是这样描写漓江的水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排比句式,使得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类词句时,应反复指导学生细品词句,体味出其美的韵味来。
  有些文章往往含有意义很深刻的句子,它们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包涵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意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具有一种含蓄而深沉的美。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写到:“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那个人剥削人的社会里,小女孩想过幸福生活是不可能实现的。要想“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只有推翻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这些深刻的意义,文章里并没有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只有认真读、细细想,才能领会那含蓄而深沉的意义。
  五、表演活动法
  少年儿童有着爱表现美的个性特征并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小学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文情节性、戏剧性、动作性等较强,很适合于小学生表演。如课文《东郭先生与狼》一文中,狼在被救前后的语言、神态、表现迅速变化,东郭先生在救狼过程中的行为、内心世界也有变化。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这些呢?师生可以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狼、东郭先生、猎人、老农。通过表演,可以将狼恩将仇报的丑恶本质及东郭先生的迂腐可笑的性格呈现出来,使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受到审美教育。
  综上所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大意义,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为这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更是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