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教育山区特殊家庭学生与教师岗位成长研究
【作者】 莫秀英
【机构】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三里镇云姚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近年来,特殊特殊家庭越来越多,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出现了偏差,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势必给家庭、学校、社会,甚至给整个教育事业带来消极的影响,教育好山区特殊家庭学生,使特殊家庭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也给教师岗位成长提供了平台。
【关键词】 教育;特殊家庭学生;教师;成长
随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发展的加快,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影响了人们原有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导致我国农村中离异、单亲、寄养、留守、犯罪、贫困等不同形式的特殊家庭,近年来,农村山区特殊家庭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山区学校特殊家庭学生的比率也在不断增加,而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以及亲情关怀,以至于在学习生活、人格心理、思想品德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势必给家庭、学校、社会,甚至给整个教育事业带来消极的影响,山区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也成为教育教学的关注的重点。教育好山区特殊家庭学生,使特殊家庭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也给教师岗位成长提供了平台。
一、山区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现状
特殊家庭学生是指相对于正常家庭而言的学生群体,生活在离异、单亲、寄养、留守、犯罪、贫困等家庭的学生。本文通过对上林县10所山区农村小学或教学点的特殊家庭学生664人进行问卷调查,大体分析归纳出山区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现状如下:
1、缺乏应有的学习辅导,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调查显示有69.2%是留守儿童家庭,41.5%的监护人文化程度是初中,30.3%的监护人文化程度是小学,5.4%的监护人文化程度是文盲,父母有一方外出打工情况下,监护人由于忙农活,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顾及这些孩子,这些监护人大部分不能对孩子监督和家庭辅导;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父母不能对他们的直接监督和家庭辅导,而这些孩子的监护人由祖辈代替父母照顾孩子,受山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监护人学历偏低,无法承担引导和教育儿童的责任,无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差。
2、学习态度较差,学习兴趣较弱
在调查中发现,43.8%特殊家庭的学生对学习只是一般兴趣, 6.7%特殊家庭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优秀占20.1%,及格的占57.7%,不及格的占22.1%。大部分特殊家庭的学生认为学习重要,但是他们学习态度和状态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普遍存在学习兴趣较弱现象。主要原因是:(1)客观上存在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不高;(2)特殊家庭孩子因为缺少有效监督,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
3、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
在调查中发现,有69.2%的留守儿童,有10.5%是单亲家庭,在调查中发现1.6%的监护人谈论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部分的外出打工,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大部分的外出父母由于常年在外,对孩子缺少关爱,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特殊家庭孩子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制止,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致使大多数特殊家庭孩子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亲人生了隔膜感。
4、良好道德缺失,容易产生行为偏差
调查中发现,当自尊心收到伤害时35.3%特殊家庭的学生选择反击,7.7%特殊家庭的学生选择报复。义务教育阶段的殊家庭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他们的自律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亲情缺失、监护人对特殊儿童管理不到位,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迁就、认可的态度,造成行为偏差。主要表现最在: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打人骂人,小偷小摸,没完成作业、上学迟到、逃学;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集体荣誉感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义务教育阶段的殊家庭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
二、教育山区特殊家庭学生,促使山区教师岗位成长的途径
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教育问题,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情况展开对应教学,在品德、生活和学习中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推动教师岗位成长
1、给特殊家庭孩子特别关爱,让他们在爱的关怀下健康成长
我国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打开学生心扉,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才能走向成功。特殊家庭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呵护和尊重,教师对他们的关爱要从内心深处去考虑他们需要,从心理和行动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当特殊家庭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查缺补漏,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确定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当他们家庭生活受到挫折时,教师尽力为他们解决一下实际困难,为他们买一些学习用品,动员班里的同学为他们献爱心,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帮助特殊家庭的学生消除自卑,增强自信,激发他们积极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爱的关怀下不断的健康成长
2、做好特殊家庭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推动孩子的情感健康发展
特殊家庭孩子心理存在问题,就得从心理着手,从思想品德的教育,学习的指导,帮助这些特殊家庭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教师对本班的特殊家庭学生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经常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为他们提出正视现实的具体的要求。对特殊家庭学生心理进行特别关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出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当的行为及时干预、正确的引导,并进行有关的心理辅导,做孩子的朋友等方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他们,使他们成为自立自强的学生,更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生活并不孤单,同时要引导留守儿童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内心的感受推动孩子的情感健康发展,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3、保持家校联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针对农村特殊家庭的孩子的教育,家长和教师应该进行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特殊家庭的孩子比较敏感,在实际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关注孩子的成长和身心发展。教师通过创建微信群、QQ群、家访等方式和家长之间构建沟通渠道,当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或者有新的状态时,就能够保证教师和家长很好的沟通,与家长分析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采取正确的管教方法,比如不管多么忙,家长每天都要询问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并检查他们的作业。如果家长不能给孩子辅导学习,可让孩子去问邻居的同学,或问能辅导他们学习的在家的人。外出打工的家长,除了挣钱外,还要关心自己的孩子,要经常和家里的联系,打电话了解孩子生活、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把父母当做倾诉的对象,引导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日常状态,实行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孩子,从孩子的心灵出发,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家长应该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在空闲时间可以进行一些相应的活动,增加家长和孩子之前的感情,给孩子更多的温暖。通过家校配合,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提高孩子学习成绩。
4、.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提高教育的有效和针对性
为了特殊家庭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进行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在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之前,学校针对当前特殊家庭学生大量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了解特殊学生群体的成因、思想动态、心理特点,全面收集特殊家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资料,根据不同家庭情况,不同个性心理特征,常见问题的性质与表现,对学生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确定预防方案与帮教措施:比如单亲、贫困等特殊家庭学生因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一般家庭的学生相比,感情更敏感、脆弱,遇到问题处理方式更容易极端化,打电话,家访、面对面交流谈心等方式,对特殊家庭学生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及辅导活动。同时成立“特殊家庭学生”帮扶小组,教师、学生对有困难和问题的特殊家庭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在学习、生活上对其进行帮助,从而实现特殊家庭学生的有效转化。
5、培养特殊家庭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鼓励殊家庭学生,平时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文体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对特殊家庭学生疏导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是大有好处的。在活动中通过和同学交流与合作,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增长知识,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山区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性差异和家庭的特殊性,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方法,从而达到转变特殊家庭的学生目的,让特殊家庭孩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教师岗位上不断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婧雯,杨扬,李旭坤,屈睿涛. 偏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基础教育研究2017(19)
[2]杨朝考. 如何教育受特殊家庭环境影响学生. 中学教学参考2010(8)
[3]徐刚.农村贫困地区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方法初探. 速度(下旬)2015(5)
【关键词】 教育;特殊家庭学生;教师;成长
随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发展的加快,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影响了人们原有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导致我国农村中离异、单亲、寄养、留守、犯罪、贫困等不同形式的特殊家庭,近年来,农村山区特殊家庭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山区学校特殊家庭学生的比率也在不断增加,而这些特殊家庭的学生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以及亲情关怀,以至于在学习生活、人格心理、思想品德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问题。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势必给家庭、学校、社会,甚至给整个教育事业带来消极的影响,山区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也成为教育教学的关注的重点。教育好山区特殊家庭学生,使特殊家庭学生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也给教师岗位成长提供了平台。
一、山区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现状
特殊家庭学生是指相对于正常家庭而言的学生群体,生活在离异、单亲、寄养、留守、犯罪、贫困等家庭的学生。本文通过对上林县10所山区农村小学或教学点的特殊家庭学生664人进行问卷调查,大体分析归纳出山区特殊家庭学生教育现状如下:
1、缺乏应有的学习辅导,学习成绩相对较差。
调查显示有69.2%是留守儿童家庭,41.5%的监护人文化程度是初中,30.3%的监护人文化程度是小学,5.4%的监护人文化程度是文盲,父母有一方外出打工情况下,监护人由于忙农活,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顾及这些孩子,这些监护人大部分不能对孩子监督和家庭辅导;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父母不能对他们的直接监督和家庭辅导,而这些孩子的监护人由祖辈代替父母照顾孩子,受山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监护人学历偏低,无法承担引导和教育儿童的责任,无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较差。
2、学习态度较差,学习兴趣较弱
在调查中发现,43.8%特殊家庭的学生对学习只是一般兴趣, 6.7%特殊家庭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优秀占20.1%,及格的占57.7%,不及格的占22.1%。大部分特殊家庭的学生认为学习重要,但是他们学习态度和状态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普遍存在学习兴趣较弱现象。主要原因是:(1)客观上存在普通农村学校培养目标单一,儿童教育需求多元化,学习知识一旦脱离自身的发展基础和需求,学习兴趣不高;(2)特殊家庭孩子因为缺少有效监督,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较差,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
3、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
在调查中发现,有69.2%的留守儿童,有10.5%是单亲家庭,在调查中发现1.6%的监护人谈论心理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部分的外出打工,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大部分的外出父母由于常年在外,对孩子缺少关爱,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特殊家庭孩子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制止,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致使大多数特殊家庭孩子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亲人生了隔膜感。
4、良好道德缺失,容易产生行为偏差
调查中发现,当自尊心收到伤害时35.3%特殊家庭的学生选择反击,7.7%特殊家庭的学生选择报复。义务教育阶段的殊家庭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他们的自律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外界和其他人的负面影响。再加上亲情缺失、监护人对特殊儿童管理不到位,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采取迁就、认可的态度,造成行为偏差。主要表现最在: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打人骂人,小偷小摸,没完成作业、上学迟到、逃学;在家里不听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集体荣誉感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义务教育阶段的殊家庭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时期,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
二、教育山区特殊家庭学生,促使山区教师岗位成长的途径
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教育问题,教师需要结合学生情况展开对应教学,在品德、生活和学习中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推动教师岗位成长
1、给特殊家庭孩子特别关爱,让他们在爱的关怀下健康成长
我国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没有水。”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打开学生心扉,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教育才能走向成功。特殊家庭学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呵护和尊重,教师对他们的关爱要从内心深处去考虑他们需要,从心理和行动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当特殊家庭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查缺补漏,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确定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当他们家庭生活受到挫折时,教师尽力为他们解决一下实际困难,为他们买一些学习用品,动员班里的同学为他们献爱心,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帮助特殊家庭的学生消除自卑,增强自信,激发他们积极学习的热情。让他们在爱的关怀下不断的健康成长
2、做好特殊家庭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推动孩子的情感健康发展
特殊家庭孩子心理存在问题,就得从心理着手,从思想品德的教育,学习的指导,帮助这些特殊家庭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教师对本班的特殊家庭学生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经常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症结,为他们提出正视现实的具体的要求。对特殊家庭学生心理进行特别关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卡,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作出详细记录,对他们不正当的行为及时干预、正确的引导,并进行有关的心理辅导,做孩子的朋友等方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他们,使他们成为自立自强的学生,更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生活并不孤单,同时要引导留守儿童通过书信,日记来抒发和内心的感受推动孩子的情感健康发展,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3、保持家校联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针对农村特殊家庭的孩子的教育,家长和教师应该进行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特殊家庭的孩子比较敏感,在实际对他们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关注孩子的成长和身心发展。教师通过创建微信群、QQ群、家访等方式和家长之间构建沟通渠道,当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或者有新的状态时,就能够保证教师和家长很好的沟通,与家长分析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采取正确的管教方法,比如不管多么忙,家长每天都要询问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督促孩子完成家庭作业并检查他们的作业。如果家长不能给孩子辅导学习,可让孩子去问邻居的同学,或问能辅导他们学习的在家的人。外出打工的家长,除了挣钱外,还要关心自己的孩子,要经常和家里的联系,打电话了解孩子生活、心理、身体、学习等方面的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把父母当做倾诉的对象,引导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孩子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日常状态,实行换位思考。这样,才能够更加详细地了解孩子,从孩子的心灵出发,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如,家长应该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在空闲时间可以进行一些相应的活动,增加家长和孩子之前的感情,给孩子更多的温暖。通过家校配合,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提高孩子学习成绩。
4、.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提高教育的有效和针对性
为了特殊家庭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进行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在建立特殊家庭学生档案之前,学校针对当前特殊家庭学生大量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了解特殊学生群体的成因、思想动态、心理特点,全面收集特殊家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资料,根据不同家庭情况,不同个性心理特征,常见问题的性质与表现,对学生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确定预防方案与帮教措施:比如单亲、贫困等特殊家庭学生因为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一般家庭的学生相比,感情更敏感、脆弱,遇到问题处理方式更容易极端化,打电话,家访、面对面交流谈心等方式,对特殊家庭学生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及辅导活动。同时成立“特殊家庭学生”帮扶小组,教师、学生对有困难和问题的特殊家庭学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在学习、生活上对其进行帮助,从而实现特殊家庭学生的有效转化。
5、培养特殊家庭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鼓励殊家庭学生,平时多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文体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对特殊家庭学生疏导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是大有好处的。在活动中通过和同学交流与合作,增进同学之间的情感,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增长知识,促使身心健康发展。
山区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个性差异和家庭的特殊性,因人而异地选择教学方法,从而达到转变特殊家庭的学生目的,让特殊家庭孩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更新自己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在教师岗位上不断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婧雯,杨扬,李旭坤,屈睿涛. 偏远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基础教育研究2017(19)
[2]杨朝考. 如何教育受特殊家庭环境影响学生. 中学教学参考2010(8)
[3]徐刚.农村贫困地区特殊家庭学生教育方法初探. 速度(下旬)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