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美术欣赏》课程信息化教学研究

【作者】 米粟栗

【机构】 山东省青岛艺术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上,既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终身教育,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就是学生在获取职业技能、职业知识和就业机会的同时,还要有在未来职业生涯中主动参与社会和适应社会的发展的能力。《美术欣赏》课程是中职学生的公共艺术必修课程,也属于人文教育课程,人文教育是生命意识教育与学生健全人格养成的根本,承继了中国传统重器识修为的教育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为学而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辅导者,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多渠道开发完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资源,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活动给教师的角色转变提供了条件,学生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对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进行挑选与重组,大量的图文视频资料充实课程网络,让学生“情随美动,境由心生”,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在同样的学习时间中更容易实现多元化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了将学习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的目标。
  一、重视多元与发展的网络信息化课程教学理念
  作为网络课程,绝不是单纯地依赖网络,更不是简单地把教学资源拼凑在一起,而是应该以科学的理念为导向,合理的进行规划设计。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发展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个人审美素养,美术欣赏是学生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坚持促进中职生开拓创新的价值观,生活观念日新月异,美术的表现形式和设计理念也在不断变换更新,通过网络信息化课程,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还要始终坚持以真、善、朴为标准的健康审美观,即:重科学、尚真诚;重教化、尚伦理;重本色、尚自然。坚持根植本土、多元兼容的课程观,通过本土美术资源的介入,使学生学会从身边的生活中寻找美、体验美,同时兼容中外经典美术作品,以多元文化的视角接纳世界美术文化。坚持以情带感、全面客观的评价观,强调情感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形成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观。正是基于以上设计理念,美术欣赏网络信息化课程教学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二、强调科学的课程体系和独特的欣赏视角
  网络信息化课程不同于传统的文字教材,它重在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宽泛的学习平台,科学的课程体系和独特的欣赏视角是其彰显特色的本质。我们按照美学规律将美育渗透进美术教学,着重从学生的感知、联想、情感、创造四个方面进行美育渗透。信息化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透彻理解社会背景和艺术家思想的前提下自主思考,学生不仅能站在作品之外欣赏,还能把自己的情感和意识融入作品之中,使学生受到美的感动,尝试到获得成就感的快乐。
  1.以“比”为纲
  课程设置层次分明,深入浅出,采用中西美术比较的独特视角,探究美术发展规律,感悟美术文化特征。由于世界上的美术作品横跨国度、题材多样,这就构成了世界美术的多元性,因此本课程就是从多元文化的视角,以中西美术文化比较的方法,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刻的认识理解美术文化的内涵特征,提升学生审美境界。
  2.以“史”为序
  美术作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既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所以本课程以历史发展的时代为序,展示美术发展的进程与特征,明确美术文化的延展性,脉络清晰,通俗易懂。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脉络主线,有利于学生把历史文化作为人类财富的源泉,进而去理解美术文化,不断丰富对美术作品的认识。
  3.以“典”为例
  课程精选了世界美术史中最经典的优秀作品,涵盖古今中外,根植于本土,以点带面,让学生多看、多想、多说,了解各美术门类的形式特点和艺术特征,使学生的审美直觉更加敏锐,进而思辨艺术的本质,感悟美的真谛。
  4.以“赏”为悦
  本课程重视引导学生赏析的角度与过程,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原则与方法,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体会美感的丰富与深邃,从中获得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审美经验和审美享受。在艺术的熏陶和影响下,使学生的个体感官和心理得到平衡与和谐的发展,使心理结构得到调适,进而建立起美的情操和人格,提升审美素养。
  5.以“法”为效
  本课程根据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合作学习,深入浅出地完成教学目标。课程中的绘画和雕塑部分,很多作品的题材选自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有着较强的生活化和戏剧性,在教学中运用角色扮演法,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精神内涵,起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采用任务驱动法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境和感悟问题的情境,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目标明确、环环递进、不断完善。
  三、体现丰富的信息化交互形式和资源优质共享
  网络信息化课程可以是学生自学用,也可以是教师备课用,因此网络平台的交互性及可操作性极强,充分体现网络课程的互动交流优势。互动平台设计贴合学生年龄特点,贴合时代生活需求,具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时尚特征。课程网站独立,不受其他平台影响,可以对任意页面添加评论互动功能,可以做到加密留言,试题库做到在线自测,可以做到在线打分、提示错误。题库可以无限分类,题目任意组合。互动限制灵活,评论开关和审核一键完成。作业布置、上传、批改功能完善,后台自动打包汇总。同时,Word文档、PPT文档、视频网页内嵌显示,方便查看。
  信息化教学拥有强大的资源中心,教材、教案、学案、课件、试题库、图片库、视频库、词条详解、科研论文等全面在线,设计的教案、学案、习题格式统一,课件制作规范,风格统一,美观大方。增加了大量的艺术家传记电影和文化艺术视频资料,为解读美术作品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对于课程中出现的知识点和专业名词,都有相应的词条详解链接,为使用者提供了最准确、最实用的下载资源,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
  使用网络信息化课程教学的实践证明,由于知识储备量大幅度增加,所以教师备课的效率明显提高,同时,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显著提高,促进了师生双方的发展和进步。网络教学还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在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可以在网络课程平台上独立完成搜集知识——整合知识——强化知识的全部过程,同时,在教师适当合理的教学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还能够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美术欣赏是对学生进行一种知识掌握的综合化、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审美意识与创造能力并重的美术文化的润泽教育,信息化教学架起了教与学沟通的桥梁,它不仅体现出符合中职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课程设计理念,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本土文化特色,而且形式上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方法和手段,搭建网络信息化平台,提高教学效果并具有辐射推广作用。科学的课程体系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教学资源也方便快捷地应用于师生双方,是以大美术理念为指导的多视角、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方式,从根本上增强学生自我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因此,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美术欣赏》课程信息化教学,必定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中职公共艺术课程更快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