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例谈多媒体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

【作者】 陈双庆

【机构】 广西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第五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的应用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上更是运用广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可以说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可许多教师在做实验时,仅仅依赖实验室中标配的器材和药品来完成课堂的实验教学,而很多没有仪器设备完成的实验,只能靠讲述去实现教学过程,多媒体在实验教学中的运用,容易被我们老师所忽略。本文就是通过事例,讲述如何运用多媒体服务于我们的实验教学,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 多媒体;化学;实验;运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如果没有通过实验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掌握的知识也只能是“灌输式”“填鸭式”的过程。化学常用的仪器、药品虽说也是上课的媒体,但是在初中化学的实验中,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药品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实验探究,对于一些抽象的或复杂的实验却无法应对。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也被越来越多的老师应用到教学中,可对于化学实验的教学,却容易让我们老师所忽略。以下就本人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实例,与大家共勉。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微观的粒子形象化
  在初中的化学里面,有许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都是建立在抽象的微观粒子上。如果我们单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也只能通过一些实验的表像和老师的讲解,来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过程中,对知识的接受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抽象思维没有那么发达,难以做到真正的理解和应用,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也只能靠死记。如果我们在对这些微观粒子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的影、音、图、像、文字等多种形式,对这些知识进行传授,就可以化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分子的性质
  我在讲到分子的基本性质这个内容时,对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个性质,采用的是两个卡通人物实验和对话的形式进行:分子的质量,A人物用一个托盘天平称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称不起,又称了两个、三个……一直称到1.67×1021个(大约一滴水)时,还是称不起,当称到20滴水时(也就是约20×1.67×1021个水分子),质量才1g,从而说明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很小很小,B人物找了全国约14亿人来数一滴水里的分子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数了3万多年才数完。通过这个动画,让学生认识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个性质,印象深刻;对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这个性质,我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把NH3分子和无色酚酞两种分子,模拟成两种不同颜色的球体,用多媒体控制使两种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运动的结果,看到分子彼此进入对方,展示后让学生说明扩散产生的原因,且描述分子运动的特点,再结合演示实验,观察试管中的气体颜色,增加实验的说服力;而分子间有间隔这个性质,我是采用flash动画,将水结成冰和变成水蒸汽时,水分子间的间隔发生改变,让学生感知,分子间不但有间隔,而且分子间的间隔会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物质的三态变化不是分子的体积改变,而是分子间的间隔改变。这样讲授的上课过程,会让学生的兴趣高涨起来,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化学变化的实质
  我们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化分和原子的重新组合。为了形象的解释分子的化分和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我在上课时采用了一段flash动画,模拟氧化汞的分解,氧化汞分子分成氧原子、汞原子,而2个氧原子重新组合为氧分子,许多的氧分子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氧气,许多的汞原子聚集起来,形成金属汞的过程;同时,也模拟了水的分解,水在通电后,1个水分子会变成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2个水分子会变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分别两两结合,形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得到了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许多的氢分子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氢气,许多的氧分子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氧气。这个过程,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变化原理。
  (三)离子的形成过程
  离子是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后形成的带电的粒子,本身原子都够小的了,更不用说电子了,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是怎么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的?这个得失电子的过程,如果通过多媒体技术的重塑,变成可以观察的直观现象,那么就很容易的加以理解了。我在上课时,就是利用了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的动画形式,把课本中的卡通人物形象“克隆”到课件中,把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最外层电子都想得到稳定结构的特点,生动、夸张地刻画出来,再通过卡通人物有趣的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掌握知识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物质的溶解过程
  物质溶解过程的微观解释,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的一个难点。哪些物质溶解时以分子形式存在?哪些物质溶解时以离子形式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是采用了直观、形象的动画手法,制作一些flash动画,把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分析得透透亮亮,包括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也就一目了然。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不能完成的实验轻松解决
  大家都知道,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实验,根据现有的仪器配备是无法完成的,比如CO的毒性实验、CO还原CuO,面粉或粉尘爆炸等。这时,我们可以发挥互联网的强大作用,下载一些视频,在学生学到这些内容时,在课堂上加以播放,通过学生的感观,认识它们的性质和特点。比如,我在讲授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时,课本中的“粉尘爆炸实验”效果很不乐观,不是没有明显现象就是根本爆炸不起来,我就下载了一段电视剧《伪装者》里的一幕:明家三兄弟与汪曼春约在面粉厂里谈判,最终成功除掉汪曼春,救下大姐,为了毁灭证据,阿诚在厂房里狂洒面粉,并点燃打为机,瞬间引爆面粉厂……场面轰动,气势磅礴,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和掌握,同时,也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上了一堂生动的示范课。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
  对于初中化学中实验室制取气体的研究,很多时候只是老师讲,学生听,动手的机会比较少,而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也不能马上反映出来,如果利用了多媒体技术,下载一些flash仿真仪器组装软件,利用化学图文设计来模仿仪器的组装和气体的制取实验,让学生利用对鼠标的控制,通过旋转、平移、重叠等操作,实现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组装,既增加了学生的动手、动脑机会,又能及时的对所学知识的反馈,一举多得。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信息技术极速发展的今天,作为交互媒体之一的计算机多媒体,已成为电化教学中常用的手段之一,用电脑制作的课件,具有现象明显、形象生动的视觉优势,多媒体的直观、形象、生动,能够较好地帮助教师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认识记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同时,大大缩短了课堂教学的讲授时间,真正做到把时间交给学生,这时,我们可以利用投影技术,把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投影出来,让学生加以巩固,课堂练习、作业也都可以让学生在当堂练、当堂评,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参与实验探究,我们必须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如果在课堂上,老师只是一味的讲,学生也只是一味的听,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效果可见一斑。如果能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或静态的演示,把教学内容用影、声、图像、文字等形式,直观、鲜明地呈现在投影屏幕上,则能使学生眼看、耳听、手记、心想,有效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功能的能动性,不仅使学习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系统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11):15-73
  [2]孙秀伟.新课改我们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效率.中小学业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2期
  [3]刘本娜.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化学教学难点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G6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