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培养高一学生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校本研究
【作者】 刘 刚 来光荣
【机构】 河南省桐柏县实验高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我校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已有十年时间,从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活动的教学实践来看,很多高一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模式仍然停留于初中阶段,习惯于教师手把手的传授知识和被动学习,预习时看不懂教材,讨论时不会表达,缺乏问题意识,不会与人交流思想,大部分高一年级新生不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解决这些问题贸然开展自主学习,学生晕头转向,无所是从,课堂连有效都保证不了,更遑论高效。因此培养高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开展高效课堂的基础。我们课题组以历史学科为切入点就此问题开展校本研究,探索如何培养高一年级学生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
一、培养预习能力
在课堂合作探究环节,很多学生无话可说,或一边翻书临时预习,一边假讨论,或是由组内一两位优秀分子包办,其它人只是凑数,假讨论、低水平的讨论盛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预习能力欠缺,自主预习环节没有落实。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自主预习能力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预习的基础。没有经过阅读训练的学生把预习等同于浏览教材,预习完教材只留下零散模糊的印象,课堂合作探究时胸无点墨、无话可说。我们课题组借鉴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做法,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开设历史学科阅读课。高一年级主要训练最基本的三项阅读能力:⑴.阅读材料提炼核心词、关键句,划分层次,概括材料主旨的能力。(2)信息整理能力,在已获得的零散信息之间寻找联系,画思维导图,形成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整体认知。(3)教材批注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的难度、篇幅、知识量基本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材料。首先从历史教材中选取典型片段,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学生做模仿练习,小组讨论,相互检测阅读效果。学生具备了自主阅读教材的能力后,再选取课外典型习题中的材料进一步做拓展练习。
2.自主检测的能力。学生梳理教材后还需自主检测预习效果。第一步,复述教材内容,小组内相互点评、补充完善,自主检测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情况。第二步,做检测题,自主检测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第三,通过自主检测明确哪些内容已经掌握,哪些还未掌握。
3.明确课堂探究目标。整理预习的收获与疑惑,问题聚焦,明确课堂合作探究时要展示什么收获,与同学交流什么疑难问题。
二、培养课堂合作探究能力
在课堂探究环节,高一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会表达、不会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这三大问题导致课堂讨论效率低下。
1.学贵有疑,疑生新知,课堂合作探究首先要引导学生培养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养成勇于质疑、善于追问,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学生才会生发出不断探究新知的动力,课堂合作探究才能有疑可探。在课堂评价体系中要把提出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以课堂评价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
第一层级,启发学生追问基础性问题:围绕教材核心主干知识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问题导引下自主梳理基本史实,构建知识体系。以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中“冷战”这一知识点为例:A.什么是冷战(是什么)?B.美苏为什么会爆发冷战(为什么)?C.冷战是怎样形成的(怎么样)?
第二层级,启发学生追问拓展性问题:通过对比、联系、辨析把思维引向深入。还以冷战为例:A.冷战与热战有何不同(对比、联系)?B.关于冷战的起源,有人认为是美国挑起的,有人认为是苏联引发的,还有人认为是美苏共振的结果,请根据美苏冷战形成的过程谈谈你自己的见解(辨析)。
2.训练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能力。课堂合作探究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参与讨论的平台,但高一年级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说,不会听,不会质疑,小组活动中只能看别人展示。小组活动表面上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实际上往往沦为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场,组内其他学生自动边缘化,不但没有促进共同进步,反而拉大了差距。对此我校探索出三项解决方案:
(1)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训练思路,先整理思路明确要点再表达;?训练语言,用学科语言准确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训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力求用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2)学会倾听,准确完整的理解别人的观点,而不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思路中,只听片言只语。(3)学会质疑,以求异思维、批判思维来辨析他人观点的合理之处与不足之处。
三、培养总结内化能力
通过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习真正发生,但就此止步还远远不够——历史学科有大量识记型内容需要进一步强化记忆;历史教材知识点零散,需要进一步系统化,形成体系;培养概括、对比、论证等历史学科技能,不但要学会方法还要做大量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形成能力。这就需要把课堂最后5至10分钟分钟留给学生,指导其回顾整理所学内容并做巩固练习,将所学知识内化,形成新的认知。
在新课改大潮中,关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我校结合学情,遵从教育规律,从预习、课堂合作探究、总结内化三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探索出一套培养高一学生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操作规范,为开展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为2017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C17111326.
一、培养预习能力
在课堂合作探究环节,很多学生无话可说,或一边翻书临时预习,一边假讨论,或是由组内一两位优秀分子包办,其它人只是凑数,假讨论、低水平的讨论盛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生预习能力欠缺,自主预习环节没有落实。培养学生历史学科自主预习能力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预习的基础。没有经过阅读训练的学生把预习等同于浏览教材,预习完教材只留下零散模糊的印象,课堂合作探究时胸无点墨、无话可说。我们课题组借鉴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做法,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开设历史学科阅读课。高一年级主要训练最基本的三项阅读能力:⑴.阅读材料提炼核心词、关键句,划分层次,概括材料主旨的能力。(2)信息整理能力,在已获得的零散信息之间寻找联系,画思维导图,形成对教材基础知识的整体认知。(3)教材批注能力。
高中历史教材的难度、篇幅、知识量基本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材料。首先从历史教材中选取典型片段,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学生做模仿练习,小组讨论,相互检测阅读效果。学生具备了自主阅读教材的能力后,再选取课外典型习题中的材料进一步做拓展练习。
2.自主检测的能力。学生梳理教材后还需自主检测预习效果。第一步,复述教材内容,小组内相互点评、补充完善,自主检测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情况。第二步,做检测题,自主检测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第三,通过自主检测明确哪些内容已经掌握,哪些还未掌握。
3.明确课堂探究目标。整理预习的收获与疑惑,问题聚焦,明确课堂合作探究时要展示什么收获,与同学交流什么疑难问题。
二、培养课堂合作探究能力
在课堂探究环节,高一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不会表达、不会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这三大问题导致课堂讨论效率低下。
1.学贵有疑,疑生新知,课堂合作探究首先要引导学生培养问题意识。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有养成勇于质疑、善于追问,乐于探究的学习品质,学生才会生发出不断探究新知的动力,课堂合作探究才能有疑可探。在课堂评价体系中要把提出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以课堂评价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热情。
第一层级,启发学生追问基础性问题:围绕教材核心主干知识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问题导引下自主梳理基本史实,构建知识体系。以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材必修一《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中“冷战”这一知识点为例:A.什么是冷战(是什么)?B.美苏为什么会爆发冷战(为什么)?C.冷战是怎样形成的(怎么样)?
第二层级,启发学生追问拓展性问题:通过对比、联系、辨析把思维引向深入。还以冷战为例:A.冷战与热战有何不同(对比、联系)?B.关于冷战的起源,有人认为是美国挑起的,有人认为是苏联引发的,还有人认为是美苏共振的结果,请根据美苏冷战形成的过程谈谈你自己的见解(辨析)。
2.训练学生参与小组合作的能力。课堂合作探究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参与讨论的平台,但高一年级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说,不会听,不会质疑,小组活动中只能看别人展示。小组活动表面上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实际上往往沦为少数优秀学生的专场,组内其他学生自动边缘化,不但没有促进共同进步,反而拉大了差距。对此我校探索出三项解决方案:
(1)训练学生表达能力:?训练思路,先整理思路明确要点再表达;?训练语言,用学科语言准确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训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力求用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2)学会倾听,准确完整的理解别人的观点,而不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思路中,只听片言只语。(3)学会质疑,以求异思维、批判思维来辨析他人观点的合理之处与不足之处。
三、培养总结内化能力
通过自主预习、合作探究,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习真正发生,但就此止步还远远不够——历史学科有大量识记型内容需要进一步强化记忆;历史教材知识点零散,需要进一步系统化,形成体系;培养概括、对比、论证等历史学科技能,不但要学会方法还要做大量训练,才能熟练掌握,形成能力。这就需要把课堂最后5至10分钟分钟留给学生,指导其回顾整理所学内容并做巩固练习,将所学知识内化,形成新的认知。
在新课改大潮中,关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我校结合学情,遵从教育规律,从预习、课堂合作探究、总结内化三个方面入手,循序渐进、逐步推进,探索出一套培养高一学生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操作规范,为开展高效课堂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本文为2017年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CJYC1711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