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的价值及教学策略浅探
【作者】 李天虎
【机构】 广东省中山市海洲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给初中语文教学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升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性是老师们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初中语文群文阅读,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优化课程的结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文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浅谈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价值与教学策略的有关内容,希望可以对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水平的提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活动价值;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又称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将一组文章以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阅读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及理解能力的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不仅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和谐,而且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
第一,阅读教学方式的创新,能让学生的阅读状态发生变化,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进而能让学生在适应新教学理念的前提下满足阅读教学的新需求。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为能让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就要选择一些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文字,并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针对性的阅读教学活动,用以深化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第二,群文阅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群文阅读时,为加快阅读速度,多使用精读和浏览两种阅读方式,所以学生能在这两种阅读方式转化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细节和脉络有清晰的把握,能让学生的阅读感悟得到深化,从而能体会到文字之“美”、阅读之“乐”。第三,群文阅读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群文阅读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在对一组文章的阅读中,可以体会到不同作家,甚至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文体的语言的不同风格;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比较一组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就必须打开思维的闸门;而在比较阅读过程中,渗透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在增大阅读量的过程中,对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1.合理筛选文本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先对教学材料进行筛选,利用高质量的材料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编排,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在确定关联主题时认真分析,慎重选择。需要将群文阅读的主题作为核心,结合课堂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将群文阅读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在进行文本选择的时候,教师需要对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从而确定关联点,有层次地进行群文文本组合,能够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符合,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有效地开展群文阅读活动。
例如,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这篇文章时,开展阅读教学的目的便是要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和感悟,去体会作者在教育中所表现出的艺术性和作者自身的爱心。要向海伦·凯勒学习,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生活,要坚强地面对所有的困难。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这样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去体会失去视觉和听觉,甚至连说话的权利都失去了之后,作者仍然能够坚强地面对人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自己的生活,要让学生对作者的生命以及其对生活所表现出来的热爱进行感悟。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找出与这篇文章类似的,想要表达的思想比较接近的文本,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在失明并瘫痪之后凭借自己的毅力完成了巨作;而《音乐巨人贝多芬》当中所描写的便是贝多芬这一身残志坚的音乐家的创作的艰辛,描写了其与命运进行抗争的故事。这些相关的作品当中所描写的都是一些身残志坚的人物,都是在生命的旅程当中能够勇敢地进行抗争,能够将自己生命的花朵绽放到最美的故事。通过对这些文本进行阅读,能够非常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直面挫折、坚韧不拔的个人品质,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更加热爱的感情。
2.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台湾李家同教授说到:“学生的文化刺激太少。大量阅读就是文化刺激的最大的来源,文化刺激对脑部的思考与活化非常重要。”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群文阅读应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阅读能够呈现的只是某种文化领域中的某个现象,如果向课外阅读延伸就能让学生获得更系统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解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传统的“一课一教”教学模式效率低,学生的阅读量明显不足,应该让学生把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迁移到课外,促进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群文阅读课内教学,学生和老师建立起对话的桥梁,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要搭建学生的知识架构,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课内群文阅读方法指导课外群文阅读,反之也可通过课外群文阅读丰富课内群文阅读。比如学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后,学生再用已有的阅读方法去读《巴别塔》和《西西弗神话》,就会意识到原来东西方的神对待人类命运是有区别的。读完《巴别塔》和《西西弗神话》后,再回归《愚公移山》的学习,学生也能够明白在无论在中西方要成功一定要脚踏实地奔向目标。课内群文阅读更多体现的是老师的“教”,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都不是很强,课外群文阅读更多的体现的是学生的“学”,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例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莫怀戚《散步》这篇散文,教师解读全文并组织学生阅读,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全班共享得出的主题有生命、和谐、尊老爱幼和责任等。林文煌的小说《三代人》描述的主题也是关于生命、和谐和尊老爱幼的。两篇文章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可比之处,比如《散步》最后一句“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和《三代人》最后一句“我发现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副担子的两头,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头的。”可以通过两者之间的异同对比来提升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一方面,通过这种课内和课外的对比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课内课外的情感反复熏陶,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3.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阅读思维包含概括思维、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评价能力几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各类思维因素的影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各类思维进行细致的培养,用以强化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处于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对文章的句子、词语和语境开展分析,并让学生在分析中进行细致的理解,能让学生把握其中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基调,进而能深化学生的理解度,使学生能清晰地认知词语或者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进而能让学生对文章的内涵有着较好的把握。群文阅读中,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寻找关键句的方式,将文章中最为精髓的部分提炼出来,然后将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更简洁精炼的表达,能提高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
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化石吟》的相关内容学习,教师通过对其中一段精彩文字的展示,让学生在细致阅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化石外形有更多的了解,然后重点体悟文章中使用的词语。教师可以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给学生展示化石,并带领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化石进行观察,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化石,并对比课本中描述杨桃的段落,进而能让学生对文章的知识内容有更深的认知,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有关风景的文章,让学生体会不同景观描述文章的观察角度,并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写作,从而能让学生的阅读层面扩大,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更好的深化。
4.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的教学和学习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而情感体验就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其中一个表现。群文阅读要深刻解读文本,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欣赏文学作品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与价值观建构的关键时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体味文学作品中多样的情感表达,是阅读教学所需要承担的任务之一。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正是阅读教学情感体验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一次尝试,教师可以以一种情感为中心,选取多篇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特色的文章,感受这一种情感的多样表达;教师也可以一种文学体裁为切入点,选取同一文学体裁中表达各样情感的文章,体会其丰富的情感内涵。
例如《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首都是关于母爱的散文诗,想要学生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这种情感,教师应该通过“连环套”的方式引领学生去感悟母爱的伟大。在教学中,教师播放一首女儿献给妈妈的歌《烛光里的妈妈》,结合林莉的一篇散文《小巷深处》和《金色花》及《荷叶·母亲》来感受不一样的对母爱情感的表达。这种通过音乐和群文阅读来创设情景感染学生情感的方式往往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情感体验离不开“读”和“品”,没有人可以替代学生的“读”和“品”,有些情感通过“读”和“品”自然而然就“悟”出来了。品读完课内的“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品读如《游子吟》一类的表达母爱的诗文及句子,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当然情感的体验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引,比如倾听了学生的感悟之后,教师抓住时机走进学生内心去敲击他那扇情感的门,那情感便会如涌泉般喷薄而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能是那一瞬间的,应该联系课内课外一些表达母爱的句子进行仿写练习,让这种体验流淌于笔尖,在流淌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
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以鉴赏诗歌当中的“乡愁”为主题,选取《乡愁》(余光中)、《一片槐树叶》(纪弦)、《北国之春》([日]井出博正)、《黑翅膀》(海子)四首诗歌来指导学生感受、赏析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风格的“乡愁”情感抒发,体会这一类“乡愁”诗歌的独特魅力。又如,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两首表达“思乡”情感的边塞诗时,以“边塞诗”这一特定的诗歌体裁为切入口,选取表达不同情感的边塞诗,拓宽学生对于“边塞诗”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课内两首诗歌的基础上,再品读表达报国豪情的《从军行》(王昌龄)、表达闺中少妇愁绪的《闺怨》(王昌龄)、表达战争罪恶的《兵车行》(杜甫)、表达赞叹边塞风光的《使至塞上》(王维),从以上诗歌中体会边塞诗的多种情感表达。
总而言之,在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之路上,要根据学情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使群文阅读教学成为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常用形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释:
[1]刘丽娜.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内,延伸于课外.2009
[2]倪文锦.群文阅读:阅读教学的内涵发展.2017
[3]何立新.群文阅读的教学化思考.2017
【关键词】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活动价值;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又称群文阅读教学,是指将一组文章以一定的规律组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阅读理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及理解能力的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不仅可以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和谐,而且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群文阅读教学活动开展的价值
第一,阅读教学方式的创新,能让学生的阅读状态发生变化,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了学生的阅读量,进而能让学生在适应新教学理念的前提下满足阅读教学的新需求。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为能让教学的内容更为丰富,就要选择一些与学生年龄特点相符的文字,并结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针对性的阅读教学活动,用以深化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第二,群文阅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在阅读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群文阅读时,为加快阅读速度,多使用精读和浏览两种阅读方式,所以学生能在这两种阅读方式转化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细节和脉络有清晰的把握,能让学生的阅读感悟得到深化,从而能体会到文字之“美”、阅读之“乐”。第三,群文阅读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和关键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群文阅读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在对一组文章的阅读中,可以体会到不同作家,甚至是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不同文体的语言的不同风格;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比较一组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就必须打开思维的闸门;而在比较阅读过程中,渗透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在增大阅读量的过程中,对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都有很大的帮助。
二、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1.合理筛选文本
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先对教学材料进行筛选,利用高质量的材料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合理的编排,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在确定关联主题时认真分析,慎重选择。需要将群文阅读的主题作为核心,结合课堂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将群文阅读活动有效地开展起来。在进行文本选择的时候,教师需要对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从而确定关联点,有层次地进行群文文本组合,能够与学生的兴趣点相符合,能够在教学工作中有效地开展群文阅读活动。
例如,在学习《再塑生命的人》这篇文章时,开展阅读教学的目的便是要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和感悟,去体会作者在教育中所表现出的艺术性和作者自身的爱心。要向海伦·凯勒学习,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生活,要坚强地面对所有的困难。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这样设定教学目标:让学生去体会失去视觉和听觉,甚至连说话的权利都失去了之后,作者仍然能够坚强地面对人生,能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自己的生活,要让学生对作者的生命以及其对生活所表现出来的热爱进行感悟。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找出与这篇文章类似的,想要表达的思想比较接近的文本,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在失明并瘫痪之后凭借自己的毅力完成了巨作;而《音乐巨人贝多芬》当中所描写的便是贝多芬这一身残志坚的音乐家的创作的艰辛,描写了其与命运进行抗争的故事。这些相关的作品当中所描写的都是一些身残志坚的人物,都是在生命的旅程当中能够勇敢地进行抗争,能够将自己生命的花朵绽放到最美的故事。通过对这些文本进行阅读,能够非常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直面挫折、坚韧不拔的个人品质,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更加热爱的感情。
2.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台湾李家同教授说到:“学生的文化刺激太少。大量阅读就是文化刺激的最大的来源,文化刺激对脑部的思考与活化非常重要。”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决定了群文阅读应该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内阅读能够呈现的只是某种文化领域中的某个现象,如果向课外阅读延伸就能让学生获得更系统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解读力、思考力和表达力。课堂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传统的“一课一教”教学模式效率低,学生的阅读量明显不足,应该让学生把在课内学到的知识、技能迁移到课外,促进能力的提升和思维的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通过群文阅读课内教学,学生和老师建立起对话的桥梁,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阅读方法,要搭建学生的知识架构,必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以课内群文阅读方法指导课外群文阅读,反之也可通过课外群文阅读丰富课内群文阅读。比如学了《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后,学生再用已有的阅读方法去读《巴别塔》和《西西弗神话》,就会意识到原来东西方的神对待人类命运是有区别的。读完《巴别塔》和《西西弗神话》后,再回归《愚公移山》的学习,学生也能够明白在无论在中西方要成功一定要脚踏实地奔向目标。课内群文阅读更多体现的是老师的“教”,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都不是很强,课外群文阅读更多的体现的是学生的“学”,既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例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莫怀戚《散步》这篇散文,教师解读全文并组织学生阅读,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全班共享得出的主题有生命、和谐、尊老爱幼和责任等。林文煌的小说《三代人》描述的主题也是关于生命、和谐和尊老爱幼的。两篇文章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可比之处,比如《散步》最后一句“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和《三代人》最后一句“我发现小孩和老者好像那位先生肩上的一副担子的两头,再艰苦他也不肯放下任何一头的。”可以通过两者之间的异同对比来提升语言的理解与应用能力。一方面,通过这种课内和课外的对比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课内课外的情感反复熏陶,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3.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阅读思维包含概括思维、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和评价能力几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各类思维因素的影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各类思维进行细致的培养,用以强化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处于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意识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需要对文章的句子、词语和语境开展分析,并让学生在分析中进行细致的理解,能让学生把握其中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基调,进而能深化学生的理解度,使学生能清晰地认知词语或者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进而能让学生对文章的内涵有着较好的把握。群文阅读中,教师能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寻找关键句的方式,将文章中最为精髓的部分提炼出来,然后将文章中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更简洁精炼的表达,能提高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
例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化石吟》的相关内容学习,教师通过对其中一段精彩文字的展示,让学生在细致阅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对化石外形有更多的了解,然后重点体悟文章中使用的词语。教师可以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给学生展示化石,并带领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化石进行观察,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化石,并对比课本中描述杨桃的段落,进而能让学生对文章的知识内容有更深的认知,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有关风景的文章,让学生体会不同景观描述文章的观察角度,并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写作,从而能让学生的阅读层面扩大,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更好的深化。
4.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的教学和学习应该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而情感体验就是语文学科人文性其中一个表现。群文阅读要深刻解读文本,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到“欣赏文学作品时,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情感与价值观建构的关键时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体味文学作品中多样的情感表达,是阅读教学所需要承担的任务之一。群文阅读的教学方式,正是阅读教学情感体验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一次尝试,教师可以以一种情感为中心,选取多篇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特色的文章,感受这一种情感的多样表达;教师也可以一种文学体裁为切入点,选取同一文学体裁中表达各样情感的文章,体会其丰富的情感内涵。
例如《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首都是关于母爱的散文诗,想要学生深入理解作者表达的这种情感,教师应该通过“连环套”的方式引领学生去感悟母爱的伟大。在教学中,教师播放一首女儿献给妈妈的歌《烛光里的妈妈》,结合林莉的一篇散文《小巷深处》和《金色花》及《荷叶·母亲》来感受不一样的对母爱情感的表达。这种通过音乐和群文阅读来创设情景感染学生情感的方式往往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情感体验离不开“读”和“品”,没有人可以替代学生的“读”和“品”,有些情感通过“读”和“品”自然而然就“悟”出来了。品读完课内的“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品读如《游子吟》一类的表达母爱的诗文及句子,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当然情感的体验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引,比如倾听了学生的感悟之后,教师抓住时机走进学生内心去敲击他那扇情感的门,那情感便会如涌泉般喷薄而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可能是那一瞬间的,应该联系课内课外一些表达母爱的句子进行仿写练习,让这种体验流淌于笔尖,在流淌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
再如,学习余光中的《乡愁》时,以鉴赏诗歌当中的“乡愁”为主题,选取《乡愁》(余光中)、《一片槐树叶》(纪弦)、《北国之春》([日]井出博正)、《黑翅膀》(海子)四首诗歌来指导学生感受、赏析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风格的“乡愁”情感抒发,体会这一类“乡愁”诗歌的独特魅力。又如,学习《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夜上受降城闻笛》两首表达“思乡”情感的边塞诗时,以“边塞诗”这一特定的诗歌体裁为切入口,选取表达不同情感的边塞诗,拓宽学生对于“边塞诗”的情感体验。在学习课内两首诗歌的基础上,再品读表达报国豪情的《从军行》(王昌龄)、表达闺中少妇愁绪的《闺怨》(王昌龄)、表达战争罪恶的《兵车行》(杜甫)、表达赞叹边塞风光的《使至塞上》(王维),从以上诗歌中体会边塞诗的多种情感表达。
总而言之,在群文阅读教学的探索之路上,要根据学情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方法,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使群文阅读教学成为语文学科阅读教学的常用形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注释:
[1]刘丽娜.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内,延伸于课外.2009
[2]倪文锦.群文阅读:阅读教学的内涵发展.2017
[3]何立新.群文阅读的教学化思考.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