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作者】 黄 忠

【机构】 云南省宣威市海岱镇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中学生的内心世界往往十分富多彩的,他们热情活泼,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极强。但是,由于中学生还处于一个生理和心理都相对不稳定的活跃阶段,所以,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认知能力的不足,使他们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和心理障碍。这些情感、意志人格或智力上的障碍,成为他们人生路上的拦路虎,不但使他们止步不前反而落后甚远,要给学生排除这些不良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素质,是每位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应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目的是培养他们的自觉性;果断性;敏捷性坚韧性;自制性。对于教师来说,必须把所有达到的目的始终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课改以来,要求教师努力学习新教材,转变教育观念,学生们也普遍的感到头痛,似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有的学生甚至发出一种哀叹:我在物理上花的时间和精力最多,而收获最少。产生这种想象的原因固然不少,因为中学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采取强制记忆的方法,是可以达到记忆目的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用自己的话把理解的概念表达出来。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以何种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由表及里的认识事物表面现象和本质特征,是教与学相互作用才能达到的效果。针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理,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及自制力,使学生不再认为所学的物理知识是孤立的一门学科。要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在新形势下,根据他们的成长特点,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教学工作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一、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把学生听课的最佳时间放在重点环节上,集中在教学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与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深入备课。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过去那种“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严重抑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被动接受、消极等待成为学生心理状况的主要特征。这种心理状况无益与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主动参加与课堂教学活动,除经常性的要求学生查找有关的物理历史,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科学家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在讲台评讲练习;让学生对一堂课做针对性小结,还要求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劳逸结合。例如:关于“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中的一个小实验:将两张纸自然下垂,叫一个力气大的同学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吹起,提出:这两张纸是分开还是靠拢?由此你会有什么猜想?让学生讨论后多数学生都认为会分开,当这位同学用力向下吹时,结果出人意料,然后教师用大小不同力量重复吹两次,纸的运动情况都一样,让学生有一种迫不及待的心理。结合三次实践,请同学们比较两种结果,并做出解释,最终这堂课获得了同学们高度评价。这样做,使学生体味到学习的愉快和成功的艰辛,从而充分肯定自身的价值,不断增强自我学习的心理需求。
  三、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心理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注重教学情趣
  在物理教学课堂中,用一段小故事导入新课,如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一节的教学;有时间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如“力的作用效果”一节教学中,通过动画展示在学生面前等,通过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和实验,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情趣,培养他们持久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的感知事物,提高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
  四、挖掘教学的内容的精神价值,对学生心理施加间接的影响
  如在课堂教学中,更多地利用物理学史料,对著名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伽利略等的重点介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培养学生胸怀坦阔、不计个人得是的品格,培养他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勇气;还可以通过对物理学科发展规律的认识,使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神秘感烟消云散,增强他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信心,为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打下扎实的基础。只有通过具体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心理素质才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有赖于各门学科教师的共同努力。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渗透心理素质教育,从提高学生认识、情感与行为技能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从本质上讲是“知、情、意合一”的过程,任何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能够实现对学生认知、感知、意知等素质的培养,都应当加强各种各样的心理训练活动,从而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创造能力,塑造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