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教育学生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教育学生的启示

【作者】 薛 倩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关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最近看到老一辈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成功教育学生的范例,结合时下业届人士倡导的“绿色批评”,颇有些感触。
  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小学校长时,一天,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人,遂将其制止,并请他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候。王友带着准备挨训的心情准时来了。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一见面陶先生却掏出一块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准时来了!”王友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接着,陶先生又掏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越发惊讶。陶先生又掏出第三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人,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这时,王友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作为从事学生教育工作的老师,我们从中能受到哪些启示呢?
  启示一:私下批评比当众批评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面对泥块砸人的王友,陶先生没有当众批评,而是让他单独去了他的办公室。陶先生在这里采取了私下批评的方式,因为他明白,一般情况下,私下批评方式更容易让学生坦然接受。在王友看来,陶先生没有当众批评,已给了他足够大的面子,这也是促使他最终主动承认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启示二:“冷处理”有时比“热处理”效果好
  制止了王友的错误行为后,陶先生没有急于实施批评教育,而是让他正常参加学习,放学后再到校长室等候处理。陶先生在这里采用了“冷处理”的办法,所留的时间空间非常重要。在这个时间空间里,王友的正常学习得到了保证,同时可以想见,其内心一定很不平静,必定做了一定的自我反省和修正,因为王友是“带着准备挨训的心情准时”到的校长室。如果是这样,那么批评教育的作用实际已达成了至少一半。陶先生在这段时间内也没闲着,他对下一步如何实施有效的批评教育,肯定也做了充分地思考和准备。也许正是这段缓冲的时间,成就了这个典型的批评范例。
  启示三:批评要建立在充分调查了解的基础上
  从谈话中发现,陶先生在缓冲的时间内,放下手中工作,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对事件过程进行了调查了解,所有才有“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人,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的谈话。我想,这是王友之所以流泪认错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他看来,陶先生不但没有冤枉他、委屈他,反而给了他最充分的理解和信任,甚至是某种尊重事实的肯定,怎不叫人感动!作为一校之长,陶先生这种实事求是的作风、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严谨认真的精神又是多么可贵!
  启示四:批评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面对王友较严重的错误,陶先生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声批评,没有暴风骤雨般声色俱厉地训斥,自始自终的和颜悦色以及几句简单的、极富人情味的谈话,似和风细雨拂过王友的心田。与其说是批评,不如说充满智慧、艺术、爱心与尊重的交流。“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刻住了手,说明你很尊重我!”可见,在陶先生的眼里,尊重是多么的重要。他非常清楚,自尊心是学生上进的一种动力,应力求保护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
  启示五:表扬式批评比单纯性批评更容易打动学生
  对王友的错误,陶先生没有采用简单的说教,而是调整思路,挖掘了事件中王友的四个优点:“你准时来了”、“你很尊重我”、“你有正义感”、“你已认错”,并用四块糖果(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对孩子而言,糖果算的上是奢侈品了),不断给予肯定和赞美。难怪王友由开始的不安、疑惑转而惊喜,最后留下眼泪。这泪水,有悔恨,但更多的应该是感动。在他看来,事情完全“出乎他意料”!学生犯了错误,怎么可能不批评,反而表扬呢!何况不但有精神的肯定,还有物质的奖励,态度又是那样的诚恳,怎不叫人潸然泪下!他不知道,这里蕴含着多大的艺术!陶先生深知,孩子怕的不是训斥和抱怨,而是赏识和感动,表扬比批评更能打动学生,会让学生在批评后更自信,更有利于错误的改进。
  启示六:批评要注意把握火候,点到为止或适可而止
  当王友哭着承认错误时,“陶先生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说了一句:“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我们看到,整个过程中,陶先生只有简单的四句话,前后不超过十分钟,非常简洁与精练,火候把握得十分到位。在他看来,只要学生知道错了,愿意承担责任,就可以了。几句话能解决问题的,就不必多说,点到为止;批评已经奏效的,就不必再次提起,适可而止。
  显而易见,陶先生的批评教育艺术与时下人们提出的“绿色批评”理念是一致的,它并不是完全的新生事物,只不过是赋予了新鲜的、合适的称谓而已。所以我们在研究这一理念时,应充分挖掘和吸收前辈们在这一领域的已有成就,使之愈加成熟,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让学生享受更安全、更环保、更有营养的批评,让他们在我们充满艺术地呵护下愉快、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