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历史课堂中探究式学习的应用

【作者】 王圣花

【机构】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育才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应试教育下的历史课堂一味强调接受式学习,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其教学目标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但使学生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伴随其过程的主要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苦燥乏味,其结果造成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厌倦,甚至抵制、扼杀了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在新课程改革下应当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会学,它关注的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它要求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筛选、归结、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史实、概念、同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这要求我们教师不要一味“奉送真理”而是要教人“发现真理”。
  探究式学习已成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念与行为方式,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切入口和落脚点。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一线的初中历史教师,就如何在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进行了尝试,请专家指教。
  一、教师牢固树探究意识,并身体力行,做学生榜样
  学生探究意识不是与生俱来,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风格的教师,就会培养出迥然不同的学生。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那么老师首先应该牢牢树立,并不断学习研究,最后实践于课堂中,长此以往的潜移默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就会萌芽,最后发展为根深蒂固。在学习《法国大革命》时,我没有急于处理课本内容,而是引导学生探究法国大革命的特点,突破点就是标题中的一个“大”字,“法国大革命”的“大”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表现出很强的求知欲望,并进行了大胆猜想,有的说时间长,有的说参与的人数多,有的说革命的影响大……,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了课本内容的探究。又如在学习《外交事业的发展》一课中,首先了解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除此之外,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外交成就还有哪些?”学生纷纷列举,之后再进一步深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取得这么多成就的原因有哪些?”“你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未来中国在国际上会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学生互相讨论,各抒己见、活跃异常。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的视野变得开阔,思维得以发散,对问题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开始透过历史表面现象,抓住历史本质。探究意识随之萌芽。
  二、加强课前预习,培养探究意识
  “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前提,所以上每一节课之前,都要求学生提前预习,预习内容分为两块,一是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并不是置历史知识于不顾,如果这样,那么这种探究就是无源之水;二是鼓励学生在预习中能提出新颖的、跟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让人感兴趣的观点。对于后者,学生最初提出的问题可能会是五花八门,有的甚至牵强附会,此时教师一定要投之以欣赏的眼光进行肯定,这毕竟是学生心声的抒发,是可贵的真实情感的流露。例如:“电视中塑造的诸葛亮跟历史中的诸葛亮有什么异同?、“如果没有虎门销烟,英国还会发动鸦片战争吗?”、“郑和下西洋显示了明朝在航海史中的巨大优势,那为什么改变世界面貌的却是哥伦布呢?”、“西安事变中为什么不杀掉蒋介石呢?”……我们且不说这些问题是否幼稚,是否有深度,单是孩子们不局限于课本,敢于去思考、去质疑,这就让我们很欣慰。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有了教师的鼓励,他们会更加努力的去拓宽思路,开创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
  三、创设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
  历史学科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发展规律是由远及近,而学生的认知规律却是由近及远,这种相悖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研究历史问题的情境和氛围,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探究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引申中迁移问题、发展能力。通过问题促使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进行分析思考。
  创设历史情景的手段有很多,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彩的图片、现代化的多媒体(历史电影片段的展示、情景音乐的渲染等)、参观博物馆、文化遗址、角色扮演……在情景教学中,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个体,思维不再被局限于几十平方米的教室,而是飞向了广阔的大千世界。
  例如:学习古埃及历史时,我利用多媒体显示了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图片,并出示了大量的数字材料,学生在巨大的天文数字和壮观的图像面前惊叹不已,并表现出了巨大的好奇心:“古埃及法老的尸体为什么要放在金字塔里呢?”、“木乃伊是怎么制作的呢”、“金字塔是如何修建的呢?”、“金字塔象征着什么?”……特别是第三个问题,学生们争先恐后的表达着自己看法,有的说是百万奴隶血汗的结晶,有的说是史前文明的遗产,还有的说是外星人所为……历史课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一下子被拉近了,学生的思维亦被激活。 
  四、精心设计练习题,培养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除了在预习、课堂授课环节外,在练习题中也应该涉及。当然练习设计必须让学生始终处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成为问题探究的积极参与者、实施者,并体现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经常用给学生布置评价历史人物的题目。比如李鸿章之我见等等。如果仅限于课本的教材,学生很难对历史人物作出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评价。所以类似的作业,我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课后搜集整理他的生平资料,最后形成自己的观念。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对历史人物应当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的分析,懂得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离开当时历史时代。这个阅读、筛选、整理、形成观念的过程使孩子的探究能力得到很大的锤炼。
  五、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应该注意的事项
  (一)、探究活动要注重实效,绝不能哗众取宠,做表面文章。
  在听过的一些公开课中,部分教师就出现这样的问题,把整个课堂放给学生,教师却让人感觉置身事外,热热闹闹的表面上透露出散乱。教师没有做到收放自如,使课堂流于形式。
  (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恰到好处的发挥。
  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绝不是鼓励学生信口开河。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他们现有的知识容量、认识水准、生活阅历有限,从而影响了他们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判断。这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归纳、点拨,引申、提升,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处理好基础知识和探究话题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不是说基础知识就可以忽视和偏废,因为基础知识是学生能力增长的土壤。只有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学生才能透过表面历史现象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挖掘。
  探究式学习是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一线历史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新课标准的指导下,不断研究和实践探究式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人才。为此,我们一直行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