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引导文本语言提升语用训练能力

【作者】 卢显娣

【机构】 广西贺州市平桂区公会镇大姚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教材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只有紧扣文本的语言形式,引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肤浅走向深入,才能将语用训练落到实处。阅读教学可以从四个方面来递增语用训练的整体价值,提升语用训练能力:深入涵泳,在诵读品味中提升语言的增量点;开据教学资源,在写作典型价值点中聚焦;契合认知需要,在学生认知生产点钟聚焦;统整聚合,在放大细节中点燃语言的爆发点。
  【关键词】 阅读教学;语用训练;文本语言

  语文教学中语用训练的价值,就在于引领学生借助文本规范精妙的言语形式来感悟、洞察文本的语言特征和运用规律。因此,阅读教学就需要充分发挥教材文本的范例价值,引领学生深层次的地领悟文本的内在情感和意蕴。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递增语用训练的整体价值。
  一、深入涵泳,在诵读品味中提升语言的增量点
  语文综合能力包含了听说读写四大维度,其中诵读是学生的意识与文本语言进行零距离接触的重要途径。正所谓“涵泳工夫兴味长”,要想习得文章“三味”,就必须要在品味涵泳上下功夫。
  如《春风吹》这篇课文写道:“春风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虽然篇幅短小,但作者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并分别以“绿”“红”“来”醒”四个字展现了不同的状态,将春意黯然的特点描写得淋漓尽致。由于这段文字的表达,在遣词上有着独特的艺术性,与学生一般性的语言有着一定的差别,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在深入诵读的基础上进行品味与涵泳,让学生意识到这段文字不仅借助了春风来展现春天的烂漫,这样的描写还预示着事情朝着更光亮的一面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诵读品味中,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强化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入解读,更让文本的语言嵌入到学生的意识中,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效值。
  二、开据教学资源,在写作典型价值点中聚焦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将教学的重心设定在课文所彰显出来的最为核心的写作方法上,将有限的教学精力放在刀刃上。
  如《白杨》一课,作者着力描写了在茫茫的戈壁滩上,如此荒凉,如此恶劣的戈壁滩上。却屹立着一排排勇敢的卫士,它们就是一棵棵白杨树,白杨树高、大、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真是哪儿需要它就到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而是借助白杨树的特点来比喻父亲在这恶劣环境的边疆上艰苦的工作。这种借物喻人的手法贯穿于整篇文章的始終,是全文最为突出,最为典型的写作策略,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为此,教师依循着“聚焦事物,探寻特点、补充资料,对接特性、由物及人,深化认知”的方法,引领学生全面感知了文本借物喻人这一写作方法的特质,并为学生拓展运用了借物喻人这一写法的其他文本,丰富了学生的内在认知。
  紧扣文本的核心特点展开教学,契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聚焦于此,就将阅读教学的核心圈定在本质属性的范畴之内,保证了阅读教学始终行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三、契合认知需要,在学生认知生产点中聚焦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研制、教学目标的设定都要依托于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为此,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就可以设定在学生内在能力的生长点上,以提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很多学生在面对众多并列关系的事物时,暴露出缺乏顺序性的弊端。他们总是依照自己的认知随意安排写作素材,使得文章始终处于混乱状态。为此,在教学《学与问》这篇课文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运用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勤学好问的习惯。分别从哥白尼喜欢“问”,并通过“问”打开了探求科学知识的道理,走上科学之路。成为科学家。其次,北宋大科学家沈括问妈妈同是桃花,开花的时间却相差这么远呢?请教妈妈没有结果,再做深入思考,最后悟出温度差产生的,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要问思相结合。教师将此作为这篇课文第一千多个事例教学的重要内容进行聚焦引导子生自主探讨,这两个事例都很重要。学与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实际上就是利用了开篇之势和压轴状态来进行感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之所以将内容顺序作为聚焦价值点,就是依托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与思考,从而使得一节课的教学都作用于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上,将阅读教学与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了有效统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
  阅读教学不需要对文本内容和写作作策略全面开花,而应在智慧选择的前提下,选择文本中最为典型的价值和资源,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与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视角进行感知,让课堂教学不断深入,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
  四、统整聚合,在放大细节中点燃语言的爆发点
  文本阅读中,整体感知有助于了解文本的基本大意和作者的创作思路,聚焦细节有助于洞察文本的丰富情韵。因此,语用训练就需要从文本表达的细节入手,唤醒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爆发点,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祁黄羊》这篇课文为了彰显祁黄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避亲仇,不计私人恩怨,以大局为。全文以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为线索,作者将描写的笔力全部聚焦于祁黄羊外举仇人解狐担任中军尉的过程,在祁黄羊外举解狐的时候,吾悼公深感意外,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怎么会举荐他呢。”整个语段都关注了人物的细节描写,但很多学生都提出问题,祁午不是他儿子吗,你为何不马上举荐他的儿子做中军尉,要叫一个自己的仇人做呢?其实更加凸显了祁黄羊是一个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做事如此公心。更表现出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公,唯才是举的人,就必须看重人才,所以才会外举仇人解狐为中军尉,通过文中的词语和句子其实巧妙地写出了祁黄羊出于公心,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让学生通过角色表演的方式理解文章细节的内在意蕴,并借助与前面语言的统整联系,使学生深入地感受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
  总之,教材是引领学生进行品味、联系、涵泳的重要资源。教师只有紧扣文本的言语形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肤浅到走向深入,才能将语言训练从原来模模糊糊的一大片转为清清楚楚的一条线,真正为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