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多管齐下,共促良好习惯的养成

【作者】 胡玲玲

【机构】 英德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走进新时代,大多数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部分学生在娇生惯养环境成长下,有部分学生遵规守纪意识缺失,个别学生日常行为不符合规范要求,简单的说教在他们的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在这新形势下,如何让新生代养成良好的习惯,正成为新的课题。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创新,行动督促,活动指引,家校联合等一系列措施,多管齐下,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与时俱进,制度创新,有针对性地规范行为习惯
  俗话说无规矩无以成方圆,入学之初,针对学生学习目的不强、学习态度散漫、生活无规划的问题,落实精细化管理,用制度管理人的理念。先给他们立立规矩,通过级会,班会的形式,宣传我们学校新的规章制度,让学生有章可循,多次反复地提醒、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之不知不觉地形成习惯。
  (一)创新规章制度,以规范学生行为,形成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针对学生的作息情况,制定《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办法》,让学生根据作息时间表,做时间的主人,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灵活地处理好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养成遵守秩序的习惯。
  2.针对晚自习的问题,制定《晚自习学习与纪律指引》,加强晚自习纪律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针对扎堆玩手机的现象,大力整顿和规范学生手机的使用问题,制定《学生手机的管理办法》,与家长、学生取得共识,学生所带手机在规定时间内交年级代管,周六再领回使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手机使用习惯。
  4.针对违纪多的现象,根据《广东省中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制定《中学生德育考核办法》,《中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办法》让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觉遵规守纪。
  (二)允许反复,坚持“违纪-教育-纠正-反省”的模式督促学生,进而使之慢慢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教育过程中,某些学生自制能力差,可能会出现多次反复违纪的现象,这时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允许学生的反复,耐心教育。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违纪-教育-纠正-反省”的模式,使学生懂得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来源于自我约束,从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加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耐心教育,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二、班主任督促,约束学生行为,促进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每天第一眼看到的一定是我们班主任,学生最信任的一定是我们班主任,学生有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我们班主任。作为一线的班主任我们深知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只停留有内容上、宣传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
  (一)班主任每天从早读课开始,就要规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调“开门五件事”。
  第一件事,进入课室前,听听学生的读书情况,及时督促学生早读,落实诵读任务,让学生逐步形成到班即朗读的好习惯。
  第二件事,进入课室时,点人头,没到位的,打电话通知家长,及时督促其到校上学。让学生不迟到,不旷课,以养成守时惜时的好习惯。
  第三件事,巡视课室时,看看学生座位周边的卫生情况,及时督促学生打扫卫生,让学生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好习惯。
  第四件事,巡视课室时,适时询问班干部,关注前一天班级的情况,根据学生的表现,督促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让学生养成守纪律己的好习惯。
  第五件事,巡视课室时,看看学生精神状况,适当找班里心理、成绩波动大的学生进行谈心,帮其找出主客原因,从学习方法、行为习惯等角度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以养成爱学习、会学习的好习惯。
  俗话说:“养成一种坏习惯只要一天,而形成一种好的习惯需要一生”。我们要从学生身边的点滴小事抓起,久而久之,使学生将外来的强制性的行为习惯转化为内在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
  (二)班主任要敢于啃“硬骨头”,约束甚至感化特殊学生,争取逐个击破,让遵规守纪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
  在现实教育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每个班都会有个别特殊的学生,特别是单亲,留守儿童,孤儿等,往往给我们班级管理带来非常大的麻烦,他们大多没有纪律意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甚至还带动其他同学一起违反纪律,这些学生为数极少,但他们的不良行为给同学的负面影响却不小。他们成了一个班学生能否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作为班主任,要特别关注他们的状况,争取逐个击破,激励其他学生,以促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首先,探究原因,探寻方法。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特殊生并不是天生的不守纪律,他们特立独行的原因很多:个性的散漫,家庭的教育,其他同学的影响……只有找准病源,才能对症下药。
  其次,采取特殊措施,循循善诱。对特殊生的点滴进步都要有所反应:告知家长;口头表扬;物质奖励;广播宣传表扬等等。以真诚换取真心,满足他们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放大学生人格中积淀的优秀元素,努力表现他们积极向上的一面,使之内化为自己的品格,一步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结合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契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1.学校层面,结合创《广东省卫生城市》的评选活动,各年级开展卫生评比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讲究个人卫生的习惯。
  2.年级层面,结合《评选最美少年》评选活动,各班级开展评比活动,美德养成习惯。开学初,在教室的墙上设立“最美少年”评比的栏目,从行为、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评比,把学生平时的良好表现都记录在上面,?通过记录长期表现,树立典型,榜样教育等形式,以评选活动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3.班级层面,利用《主题班会》,结合本班实际,让学生认识到好习惯带来的益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自觉性。  
  四、以现代通讯工具为媒介,家校联合,纠正督促,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善于利用现代通讯工具为媒介,巧借家长的力量,把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方法指导渗透其中,进行宣传,纠正督促学生行为习惯。
  第一,利用校讯通,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孩子的心里话》等一系列活动,向家长宣传:“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请家长配合,在家严格督促,耐心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习惯。
  第二,建立班级家长微信群,互通信息,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平时,班主任可以通过微信群,把学生的作业情况及在校表现反馈给家长,让家长把学生在家的表现向班主任汇报,及时进行交流,达到双向互动,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行为习惯教育不是无足轻重的细微末节,而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基础和重点。从小处说,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可能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从大处说,只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新时代的建设者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迈向新的征程,中国梦才能最终在我们手里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