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5~6岁农村儿童基于不同可信度特质和情景的信任判断
【作者】 王 洁
【机构】 山东省鲁东大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本研究以64名农村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儿童基于诚实和能力两种不同可信度特质和两个与信任有关的情景进行的信任判断的能力。试验程序分为人物特质介绍、控制任务以及信任情景任务三部分。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1)5~6岁农村儿童基于可信度特质和情景进行信任选择的能力存在情景差异:在诚实情景中的信任判断能力要好于在能力情景中的信任判断能力;(2)在能力、诚实两可信度特质与信任情景下的信任判断能力的发展,农村被试在年龄间无显著差异。
【关键词】 可信度特质;情景;选择性信任
1 、引言
信任作为人格特质中重要的一种在人发展的一生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的信任性发展最早出现在幼儿期,而信任作为儿童人格特质中发展较早的一种,是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儿童社会化、人格化发展的重要机制,对儿童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张兰萍,周晖,2009)。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幼儿并不是盲目的信任他人,而是表现出选择性信任(Clément, F . , Koenig , M . &Harris , P , 2004)。选择性信任是指个体面对不同的信息提供者及他们提供的信息时,能够依据自身的判断区分出信息提供者的可信赖度,从而有选择地信任某些信息提供者(张兰萍,周晖,2009)。这种选择性信任的能力在儿童三岁左右初步表现出来,直至四到五岁才达到相对稳定和成熟(Clément , F . , Koenig , M , &Harris , P , 2004)。
关于选择性信任的研究发现,儿童很早就已经能根据他人的某些特质来判断是否信任对方,而不是不加区别地信任他人。这些特质包括: 有能力,善良和诚实等。研究者把这些与可信度密切相关的特质称为可信度特质(Dietz , G . , & Den Hartog , D . N , 2006 )。本研究中,主要关注被试在诚实和能力两种不同可信度特质的发展特点。有能力是指个体在特定领域所拥有的技能或者竞争力(Mayer ,R . C . , Davis , J . H . , &Schoorman , F . D , 1995 );诚实是指个体能够忠于事物本来的面貌,准确的传递客观事实,不因为特殊目的而言行不一。
近来有关儿童的选择性信任研究中,通常不再单独关注可信特质,而是在一定情景中研究不同可信度特质的发展情况。这种与具体情景相联系的信任被定义为殊化信任(张建新,张清妙,2000)。综合可信度特质和情景是理解信任的关键。在本研究中,被试需要通过理解实验定义下具有不同可信度特质的人物,以及不同的选择性信任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完成不同可信度特质与情景的匹配。当前研究需要儿童同时考虑特质和情景两种线索做出信任判断,根据以往的国内外研究,儿童从大约 4~7 岁才开始发展特质理解的能力(王美芳,2003)。
现有研究多数只涉及在单一情景下儿童对分别拥有同一特质不同维度的人的信任选择。这种单维性虽然可以确定儿童能否根据不同特质匹配正确的情景,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个体不可能仅仅具有一种可信特质,多数情况下个体具有多种可信特质。当个体具有多个可信特质,尤其是当个体具有的可信特质并不同向,表现为一正一负时,例如有能力但是不诚实时,儿童还能否根据不同可信特质匹配正确的情景那?已有研究中,研究者通过研究4~7岁儿童发现5~7 岁儿童已经开始发展出匹配可信度特质和情景做出合理信任判断的能力: 即在与能力有关的情景中,更信赖能干的人; 而在与善意有关的情景中,更相信善良的人。但是5岁儿童的这种能显著低于6岁和7岁儿童(周海丽,周晖,2014)。我们可以从结论中看出,儿童根据不同情景正确匹配可信度特质的能力主要在5岁与6岁间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但是,在上述研究中,研究者选择的被试主要来源于广东、珠海等大型城市,但众所周知,在经济水平发展差异较大中,相关的教育发展,以及儿童身心发展会呈现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本研究主要将研究对象定位为农村儿童,通过实验探究农村儿童在有关特质的选择性信任发展中,是否在5岁与6岁儿童间仍然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本研究中,有关可信特质将继续沿用能力,同时引入新的可信特质-诚实。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山东省潍坊市某三所农村幼儿园一共选取64名被试(男性被试30名)。
2.2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取2×2的实验设计,其中一个自变量是可信度特质,包括两个水平,被定义为“有能力但是不诚实”的故事人物和“诚实但没有能力”的故事人物;另一个自变量是信任选择情景,包括两个水平,与能力有关的信任选择情景和与诚实有关的信任选择情景。因变量是被试在不同信任选择情景中选择情况。当被试在能力情境中正确选择“有能力但不诚实”特质和在诚实情境中正确选择“诚实但没有能力”的情况记1分,否则记0分。
2.3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含三个方面,一是动画人物特质介绍,二是控制程序,三是信任情景任务。
动画人物特质中,包含两个特质不同的任务。A段动画中包含的人物为小红(针对男性被试的命名为小明),具有的特质为“有能力但不诚实”。动画中表现为她每次回答问题又对又快,但是她每次做错事情都不承认;B段动画中包含的人物为玲玲(针对男性被试的命名为浩浩),具有的特质为“诚实但没有能力”,动画中的的表现为她每次做错事情都主动承认错误,但是她每次上课回答问题都回答错误。
控制程序过程,待被试看完动画后询问被试“谁每次回答问题回答的又快又准?”、“谁每次都主动的承认错误?”。以此来检验被试是否真正看懂了解人物具备的特质。若被试回答正确,则继续试验;当被试回答错误时,再次观看视频,继续询问上述问题,若被试仍然回答错误,则记为无效被试。
在信任判断任务部分,采用能力情景故事和诚实情景故事。
2.4 实验程序与计分
根据不同情境儿童正确选择具有相应特质儿童记分。如果儿童在能力情景故事中选择学习能力强但不诚实的孩子,记为正确,以“1”表示,否则记为错误,以“0”表示; 在诚实情景故事中选择诚实但学习能力差的孩子,记为正确,以“1”表示,否则记为错误,以“0”表示。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有效性检验
通过分年龄对被试匹配情景与特质的得分与检验值1.5进行单样本T检验,得出结果如下表3.1:
表3.1 被试匹配情景和特质的得分差异: 与检验值1.5进行检验
注:*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
从上表可以看出,5岁与6岁被试匹配能力可信特质和信任判断情景的得分与设定的检验值1.5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499;p=.929)。说明所研究被试在能力可信度特质与情景的匹配中得分均没有显著高于随机化水平。5岁被试匹配诚实可信特质和信任判断情景的得分与设定的检验值1.5之间无差异显著(p=.134);6岁被试匹配诚实可信特质和信任判断情景的得分与设定的检验值1.5之间差异显著(p=.02*)。说明6岁被试在诚实可信度特质与情景的匹配中得分显著高于随机化水平(M=1.8750)。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发现6岁儿童在诚实情景中的表现要好于能力情景。
3.2 能力、诚实两种可信度特质下信任判断的年龄差异
通过表3.1,我们能够得出诚实可信特质下被试正确匹配情景的得分显著高于随机水平,接下来我们将通过统计5岁和6岁被试分别在诚实可信度特质下正确匹配与诚实有关的信任情景的得分T检验,得出结果如下表3.2:
表3.2 被试在诚实可信度特质下的信任判断的年龄差异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5岁和6岁被试分别在能力和诚实可信度特质中匹配与能力有关的情景的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P>.05)。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能力、诚实可信特质与情景的正确匹配能力的发展,5岁和6岁两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差异不显著。
4 、讨论
4.1 5~6岁儿童信任判断的个体差异
关于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发展研究发现,年龄影响幼儿选择性信任能力的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选择性信任能力的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其发展的起步期是3岁,过渡、转折期是4岁,高峰期是5岁(王颖,2012)。而通过可信特质与情景的正确匹配率的研究以判断儿童选择性信任发展水平的研究中,发现5~7岁儿童已经开始发展出匹配可信度特质和情景做出合理信任判断的能力: 即在与能力有关的情景中,更信赖能干的人; 而在与善意有关的情景中,更相信善良的人。但是 5 岁儿童的这种能显著低于6岁和7岁儿童(周海丽,周晖,2014)。我们可以从这个结论中看出,儿童根据不同情景正确匹配可信度特质的能力主要在5岁与6岁间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上述文献,分析本研究中能力可信度特质的得分情况,与随机概率下的检验值1.5无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上述文献的研究中,被试选取为珠海、广东等一线城市的儿童,由于城乡间发展差异,被试身心发展呈现不完全一致性。我们研究发现5~6岁农村儿童在能力特质方面没有出现显著差异,那我们可以考虑农村儿童这个显著差异的年龄阶段出现在几岁那?与城市儿童的发展到相同水平下的年龄差距是几岁那?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验证与说明。
同时,通过我们的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在诚实可信度特质与诚实情景下的信任判断能力的发展,农村被试在年龄间存在显著差异,6岁儿童的正确信任判断的能力优于5岁儿童。关于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结合现行的学前教育的现状来分析。现行情况下,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更多的培养孩子的道德水平的发展,学习能力方面往往在学前教育阶段仅仅作为启蒙,而非真正的关注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可能对于孩子的表扬以及榜样的引导多是道德水平方面的。想对于表扬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而言,其实表扬更多的是实际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比如本文中所研究的诚实这种品质。因此在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会对研究被试造成诚实的个体更为可信的知觉。因此在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6岁儿童的正确信任判断的能力优于5岁儿童。
4.2 本研究的价值
信任是儿童身心以及社会功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信任与儿童的学业成绩、同伴关系、心理社会功能以及亲社会行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儿童信任特质的发展特点研究对关注与培养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信任发展水平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探究5岁、6岁儿童在诚实与能力两个不同可信度特质中的发展特点,补充了诚实作为除善良、能力以外的可信特质的研究,为更好的理解儿童人际信任发展提供了帮助。
本研究在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农村5岁、6岁儿童基于不同信任选择情景和可信度特质下的信任判断情况。在已有研究发现城市6~7岁儿童匹配可信度特质和情景做出合理信任判断的能力水平显著高于5岁儿童。本实验基于农村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儿童匹配可信度特质和情景做出合理信任判断的能力无显著差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城乡间儿童基于不同信任选择情景和可信度特质下的信任判断发展水平具有差异。具体的差异情况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加以佐证。但两者相结合可以发现城乡间儿童在选择性信任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均衡性,因此我们现行教育下应当考虑这种差异,在学前儿童的使用教材以及教学设计中,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儿童的身心实际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课本或者课堂设计,在恰当的年龄阶段有针对性的引导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是基于一定的情景,结合自身已有经验做出相应的信任选择。而儿童能否在不同的选择情境中正确匹配相应的可信特质对儿童日后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儿童在进入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在同伴关系相处以及社会工作中,需要根据交往个体特质不同做出在不同情境下的合作与否。甚至当个体成为领导阶层时,更需要根据不同特质将具有相应可信特质的个体分配至不同情景,以期更高效有力的完成组织协调。因此我们应当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应具备的可信度判断平均水平关注与培养儿童。
5、 结论
(1) 5~6岁农村儿童基于可信度特质和情景进行信任选择的能力存在着情景差异: 6岁儿童在诚实情景中的信任判断能力要好于在能力情景中的信任判断能力。
(2)在能力、诚实两种可信度特质与信任情景下的信任判断能力的发展,5岁与6岁两个年龄阶段无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王美芳.(2003).儿童人格特质概念的研究方法.心理科学进展,11,417-422.
[2]王颖.(2012). 3~5岁幼儿选择性信任能力的发展机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
[3]周海丽,周晖.(2014).4~7 岁儿童基于不同可信度特质和情景的信任判断.心理发展与教育,6,570-576.
[4]张兰萍,周晖.(2009). 幼儿基于信息判断的选择性信任的发展——持续性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 25,9-14.
[5]张建新,张妙清.(2000).殊化信任与泛化信任在人际信任行为路径模型中的作用.心理学报,32,311-316.
[6]Clément , F . , Koenig , M , & Harris , P .( 2004 ) .The ontogenesis oftrust , Mind&Language , 19( 4) ,360-379.
[7] Dietz , G . , & Den Hartog , D . N . ( 2006 ) . Measuring trust insideorganisations , PersonnelReview , 35( 5) , 557-588.
[8] Mayer , R . C . , Davis , J . H . , & Schoorman , F . D . ( 1995 ) . An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 Academy of managementre view , 20( 3), 709 -734.
【关键词】 可信度特质;情景;选择性信任
1 、引言
信任作为人格特质中重要的一种在人发展的一生中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的信任性发展最早出现在幼儿期,而信任作为儿童人格特质中发展较早的一种,是儿童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儿童社会化、人格化发展的重要机制,对儿童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张兰萍,周晖,2009)。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幼儿并不是盲目的信任他人,而是表现出选择性信任(Clément, F . , Koenig , M . &Harris , P , 2004)。选择性信任是指个体面对不同的信息提供者及他们提供的信息时,能够依据自身的判断区分出信息提供者的可信赖度,从而有选择地信任某些信息提供者(张兰萍,周晖,2009)。这种选择性信任的能力在儿童三岁左右初步表现出来,直至四到五岁才达到相对稳定和成熟(Clément , F . , Koenig , M , &Harris , P , 2004)。
关于选择性信任的研究发现,儿童很早就已经能根据他人的某些特质来判断是否信任对方,而不是不加区别地信任他人。这些特质包括: 有能力,善良和诚实等。研究者把这些与可信度密切相关的特质称为可信度特质(Dietz , G . , & Den Hartog , D . N , 2006 )。本研究中,主要关注被试在诚实和能力两种不同可信度特质的发展特点。有能力是指个体在特定领域所拥有的技能或者竞争力(Mayer ,R . C . , Davis , J . H . , &Schoorman , F . D , 1995 );诚实是指个体能够忠于事物本来的面貌,准确的传递客观事实,不因为特殊目的而言行不一。
近来有关儿童的选择性信任研究中,通常不再单独关注可信特质,而是在一定情景中研究不同可信度特质的发展情况。这种与具体情景相联系的信任被定义为殊化信任(张建新,张清妙,2000)。综合可信度特质和情景是理解信任的关键。在本研究中,被试需要通过理解实验定义下具有不同可信度特质的人物,以及不同的选择性信任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完成不同可信度特质与情景的匹配。当前研究需要儿童同时考虑特质和情景两种线索做出信任判断,根据以往的国内外研究,儿童从大约 4~7 岁才开始发展特质理解的能力(王美芳,2003)。
现有研究多数只涉及在单一情景下儿童对分别拥有同一特质不同维度的人的信任选择。这种单维性虽然可以确定儿童能否根据不同特质匹配正确的情景,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个体不可能仅仅具有一种可信特质,多数情况下个体具有多种可信特质。当个体具有多个可信特质,尤其是当个体具有的可信特质并不同向,表现为一正一负时,例如有能力但是不诚实时,儿童还能否根据不同可信特质匹配正确的情景那?已有研究中,研究者通过研究4~7岁儿童发现5~7 岁儿童已经开始发展出匹配可信度特质和情景做出合理信任判断的能力: 即在与能力有关的情景中,更信赖能干的人; 而在与善意有关的情景中,更相信善良的人。但是5岁儿童的这种能显著低于6岁和7岁儿童(周海丽,周晖,2014)。我们可以从结论中看出,儿童根据不同情景正确匹配可信度特质的能力主要在5岁与6岁间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但是,在上述研究中,研究者选择的被试主要来源于广东、珠海等大型城市,但众所周知,在经济水平发展差异较大中,相关的教育发展,以及儿童身心发展会呈现不完全同步性,因此本研究主要将研究对象定位为农村儿童,通过实验探究农村儿童在有关特质的选择性信任发展中,是否在5岁与6岁儿童间仍然存在显著性差异。同时,本研究中,有关可信特质将继续沿用能力,同时引入新的可信特质-诚实。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从山东省潍坊市某三所农村幼儿园一共选取64名被试(男性被试30名)。
2.2 实验设计
本实验采取2×2的实验设计,其中一个自变量是可信度特质,包括两个水平,被定义为“有能力但是不诚实”的故事人物和“诚实但没有能力”的故事人物;另一个自变量是信任选择情景,包括两个水平,与能力有关的信任选择情景和与诚实有关的信任选择情景。因变量是被试在不同信任选择情景中选择情况。当被试在能力情境中正确选择“有能力但不诚实”特质和在诚实情境中正确选择“诚实但没有能力”的情况记1分,否则记0分。
2.3 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含三个方面,一是动画人物特质介绍,二是控制程序,三是信任情景任务。
动画人物特质中,包含两个特质不同的任务。A段动画中包含的人物为小红(针对男性被试的命名为小明),具有的特质为“有能力但不诚实”。动画中表现为她每次回答问题又对又快,但是她每次做错事情都不承认;B段动画中包含的人物为玲玲(针对男性被试的命名为浩浩),具有的特质为“诚实但没有能力”,动画中的的表现为她每次做错事情都主动承认错误,但是她每次上课回答问题都回答错误。
控制程序过程,待被试看完动画后询问被试“谁每次回答问题回答的又快又准?”、“谁每次都主动的承认错误?”。以此来检验被试是否真正看懂了解人物具备的特质。若被试回答正确,则继续试验;当被试回答错误时,再次观看视频,继续询问上述问题,若被试仍然回答错误,则记为无效被试。
在信任判断任务部分,采用能力情景故事和诚实情景故事。
2.4 实验程序与计分
根据不同情境儿童正确选择具有相应特质儿童记分。如果儿童在能力情景故事中选择学习能力强但不诚实的孩子,记为正确,以“1”表示,否则记为错误,以“0”表示; 在诚实情景故事中选择诚实但学习能力差的孩子,记为正确,以“1”表示,否则记为错误,以“0”表示。
3 、结果与分析
3.1 实验有效性检验
通过分年龄对被试匹配情景与特质的得分与检验值1.5进行单样本T检验,得出结果如下表3.1:
表3.1 被试匹配情景和特质的得分差异: 与检验值1.5进行检验
注:*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
从上表可以看出,5岁与6岁被试匹配能力可信特质和信任判断情景的得分与设定的检验值1.5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499;p=.929)。说明所研究被试在能力可信度特质与情景的匹配中得分均没有显著高于随机化水平。5岁被试匹配诚实可信特质和信任判断情景的得分与设定的检验值1.5之间无差异显著(p=.134);6岁被试匹配诚实可信特质和信任判断情景的得分与设定的检验值1.5之间差异显著(p=.02*)。说明6岁被试在诚实可信度特质与情景的匹配中得分显著高于随机化水平(M=1.8750)。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发现6岁儿童在诚实情景中的表现要好于能力情景。
3.2 能力、诚实两种可信度特质下信任判断的年龄差异
通过表3.1,我们能够得出诚实可信特质下被试正确匹配情景的得分显著高于随机水平,接下来我们将通过统计5岁和6岁被试分别在诚实可信度特质下正确匹配与诚实有关的信任情景的得分T检验,得出结果如下表3.2:
表3.2 被试在诚实可信度特质下的信任判断的年龄差异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5岁和6岁被试分别在能力和诚实可信度特质中匹配与能力有关的情景的正确率均无显著差异(P>.05)。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能力、诚实可信特质与情景的正确匹配能力的发展,5岁和6岁两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差异不显著。
4 、讨论
4.1 5~6岁儿童信任判断的个体差异
关于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发展研究发现,年龄影响幼儿选择性信任能力的发展水平,具体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选择性信任能力的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其发展的起步期是3岁,过渡、转折期是4岁,高峰期是5岁(王颖,2012)。而通过可信特质与情景的正确匹配率的研究以判断儿童选择性信任发展水平的研究中,发现5~7岁儿童已经开始发展出匹配可信度特质和情景做出合理信任判断的能力: 即在与能力有关的情景中,更信赖能干的人; 而在与善意有关的情景中,更相信善良的人。但是 5 岁儿童的这种能显著低于6岁和7岁儿童(周海丽,周晖,2014)。我们可以从这个结论中看出,儿童根据不同情景正确匹配可信度特质的能力主要在5岁与6岁间存在显著差异。
参考上述文献,分析本研究中能力可信度特质的得分情况,与随机概率下的检验值1.5无显著差异,原因可能是上述文献的研究中,被试选取为珠海、广东等一线城市的儿童,由于城乡间发展差异,被试身心发展呈现不完全一致性。我们研究发现5~6岁农村儿童在能力特质方面没有出现显著差异,那我们可以考虑农村儿童这个显著差异的年龄阶段出现在几岁那?与城市儿童的发展到相同水平下的年龄差距是几岁那?这一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来验证与说明。
同时,通过我们的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在诚实可信度特质与诚实情景下的信任判断能力的发展,农村被试在年龄间存在显著差异,6岁儿童的正确信任判断的能力优于5岁儿童。关于这一结果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结合现行的学前教育的现状来分析。现行情况下,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学前教育更多的培养孩子的道德水平的发展,学习能力方面往往在学前教育阶段仅仅作为启蒙,而非真正的关注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可能对于孩子的表扬以及榜样的引导多是道德水平方面的。想对于表扬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而言,其实表扬更多的是实际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比如本文中所研究的诚实这种品质。因此在生活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会对研究被试造成诚实的个体更为可信的知觉。因此在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发现6岁儿童的正确信任判断的能力优于5岁儿童。
4.2 本研究的价值
信任是儿童身心以及社会功能发展的重要因素,信任与儿童的学业成绩、同伴关系、心理社会功能以及亲社会行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对儿童信任特质的发展特点研究对关注与培养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信任发展水平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探究5岁、6岁儿童在诚实与能力两个不同可信度特质中的发展特点,补充了诚实作为除善良、能力以外的可信特质的研究,为更好的理解儿童人际信任发展提供了帮助。
本研究在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农村5岁、6岁儿童基于不同信任选择情景和可信度特质下的信任判断情况。在已有研究发现城市6~7岁儿童匹配可信度特质和情景做出合理信任判断的能力水平显著高于5岁儿童。本实验基于农村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发展研究结果显示农村儿童匹配可信度特质和情景做出合理信任判断的能力无显著差异。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城乡间儿童基于不同信任选择情景和可信度特质下的信任判断发展水平具有差异。具体的差异情况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加以佐证。但两者相结合可以发现城乡间儿童在选择性信任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均衡性,因此我们现行教育下应当考虑这种差异,在学前儿童的使用教材以及教学设计中,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区儿童的身心实际发展水平,设计不同的教学课本或者课堂设计,在恰当的年龄阶段有针对性的引导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都是基于一定的情景,结合自身已有经验做出相应的信任选择。而儿童能否在不同的选择情境中正确匹配相应的可信特质对儿童日后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儿童在进入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中,在同伴关系相处以及社会工作中,需要根据交往个体特质不同做出在不同情境下的合作与否。甚至当个体成为领导阶层时,更需要根据不同特质将具有相应可信特质的个体分配至不同情景,以期更高效有力的完成组织协调。因此我们应当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应具备的可信度判断平均水平关注与培养儿童。
5、 结论
(1) 5~6岁农村儿童基于可信度特质和情景进行信任选择的能力存在着情景差异: 6岁儿童在诚实情景中的信任判断能力要好于在能力情景中的信任判断能力。
(2)在能力、诚实两种可信度特质与信任情景下的信任判断能力的发展,5岁与6岁两个年龄阶段无显著差异。
参考文献:
[1]王美芳.(2003).儿童人格特质概念的研究方法.心理科学进展,11,417-422.
[2]王颖.(2012). 3~5岁幼儿选择性信任能力的发展机制.硕士学位论文.沈阳师范大学.
[3]周海丽,周晖.(2014).4~7 岁儿童基于不同可信度特质和情景的信任判断.心理发展与教育,6,570-576.
[4]张兰萍,周晖.(2009). 幼儿基于信息判断的选择性信任的发展——持续性及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 25,9-14.
[5]张建新,张妙清.(2000).殊化信任与泛化信任在人际信任行为路径模型中的作用.心理学报,32,311-316.
[6]Clément , F . , Koenig , M , & Harris , P .( 2004 ) .The ontogenesis oftrust , Mind&Language , 19( 4) ,360-379.
[7] Dietz , G . , & Den Hartog , D . N . ( 2006 ) . Measuring trust insideorganisations , PersonnelReview , 35( 5) , 557-588.
[8] Mayer , R . C . , Davis , J . H . , & Schoorman , F . D . ( 1995 ) . Anintegrative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 , Academy of managementre view , 20( 3), 709 -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