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小学语文中审美教育

【作者】 韩玉玲

【机构】 青海省西宁市观门街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本文论述了美育的实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美育的教育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提高基本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是非常重要的和必要的,美育包含施教者、媒介、受教者三个环节,审美教育的途径从主客观两大方面去把握,。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遵循教学规律,另一方面也应该合乎美学的规律,语文教育要坚持以美育人,提高学生纯正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关键词】 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教学情境;思想感情;审美情感

  一、美育的实质
  美育通常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吧审美活动变为自觉地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美育传统意义上有“颐情性”的功能。所谓“颐情性”,陶养情操,完善审美的心理结构;“养性”,包含之情意在内的整体整体心理结构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得到合理有效的整合。(美学基本原理,465页)。杨恩寰在《美学引论》中提出美学同道的观点;“审美心理的建构,人性的完整与自由的实现就是审美教育的实现,就是审美教育的实质,即终极目标。”语文教学中所呈现的形态,丰富多彩。
  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材料,通过自己的精心设计,用形象化的语言去激发学生头脑中的表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联想与丰富的想象,体味文中的情感和美的内涵,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美育内容,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审美能力呢?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应该从以下及方面入手:
  二、创造富有美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美感
  教师应有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情境,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多媒体应用等等…为学生教材的再现提供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许多文章都是作者耳闻目睹、亲临其境写下的真实感受。在诵读过程中,学生就会不自觉地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中,并与作者老师、同学一起共同分享美的感受。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所描写的意境美,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进行精心设计。如《草原》一课,理解来到草原看到的天、草原的地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卷时,作者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帮助学生体会:(1)作者来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他产生了什么想法?(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2)这种境界是一种怎样的境界?(蓝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原,白色的羊群,线条柔美的小丘……)(3)你愿意置身于这样的境界里吗?那就请你闭目倾听。(此时教师范读课文,利用多媒体播放《草原》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朗读中一起欣赏草原美丽景色)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意境美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美的内涵。
  三、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找出课文中与学生思想感情相联系的共同点
  1.精神美的挖掘教育
  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挖掘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美,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受到情操的陶冶,从而净化学生的心灵。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情感引读”来实现崇高壮美的挖掘,可以利用添加的词语或原有的语句创设强烈的情感氛围,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朗读中让学生通过“情感引读”,在读中想象。这样,“邱少云”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就会栩栩如生地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就能很好地品味课文中的崇高美感,起到塑造美好心灵的作用。
  2.自然美的挖掘与教育
  从争芳斗艳的奇花异草,到秀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到处都呈现出优美的姿态。她能给人轻松愉悦和心旷神怡的感受。挖掘与领略教材中所描绘的优美姿态,不仅可以让学生得到美的欣赏,还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日月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特别是第二、三、四自然段,更是优美文字的体现。教学时,也应从朗读入手,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基础上,形成优美感。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先采用填词朗读的方法来体验“日月潭很深,湖水(碧绿)……南边像(圆圆的)太阳,叫日潭;北边像(弯弯的)月亮,叫月潭”。接着帮助学生熟记括号内的词语,领略优美姿态。而且教师与学生可以轮换朗读括号内外的词。通过反复朗读,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从对美的欣赏上升到对美(大自然、祖国)的热爱。
  四、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其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1.美读
  《桂林山水》主要描写了桂林山水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它的美是显而易见的,意境优美,诗情浓郁。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那份优美的意境,调动学生的兴趣呢?首先,教师以优美的画面配以动听的音乐,让学生领略一番桂林山水的秀美,让学生从主观意识上喜欢这一美景,愿意去了解、欣赏它。其次,抓住美词美句,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当,欣赏语言文字的优美。而这些都应以朗读为基础,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间,教师还可以采取配乐朗诵的形式,增强学生理解美、感受美的能力,并在配乐朗诵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头脑中构成一幅有声有色的画卷。学生入境动情,与作者同享那诗意般的境界所给予的美,从而产生赞美、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再次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这就是审美阅读。
  2.在分析中理解美
  教材中,诗歌用字精练、传神,散文句式优美多样,记叙文对话很有个性。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推敲、欣赏一些美丽的词句,从而得到美的熏陶。琢磨传神的词语,重在琢磨其精妙。用词的精妙,指的就是它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如《鸟的天堂》一文,作者写道:“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色的颜色明亮地在我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笔者用品词析句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这个优美的句子,仔细品味其中词语的妙用:这段话写得非常生动,其中的“堆”字特别传神,它描绘了树叶一片挨着一片,层层叠叠的景象;“明亮”一词形象地写出树叶的色彩鲜明,有光泽;“颤动”一词把静态的榕树描写得栩栩如生。这样,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之下,感受到文章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语言的优美性,闭目想象,一棵茂盛的大榕树似乎就在眼前。
  3.在欣赏中感受美
  在教材中,有许多情文并茂的散文,它们往往以优美的语言取胜,而优美的语言总是依靠生动的句子来表现,教师若能捕捉这一亮点,再配以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美的存在,这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受景象的美,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雷雨》中描写雨后初晴的四、五、六自然段,作者把雨后的美丽景色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笔者在学生欣赏录音朗读之时,配上生动形象的课件,展示了雨后彩虹挂在空中,柳叶、小花干净精神,小鱼活泼可爱,以及湖边的美丽景色。学生欣赏之后,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在这美的感染之下,学生感受到了雨后初晴的美景,产生了爱美的情怀。所以,利用视觉、听觉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陶冶美的情操,启迪学生爱美的心智,达到润物无声的境地,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美的享受。
  4.在想象中拓展美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墩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墩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他强调的就是语文阅读中的想象。如果说理解可以再现形象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凭借事物的特点,展开想象,根据事物的发展进行推理想象,让学生驰骋想象的空间,去开拓最美的意境。如在教学《狼和小羊》一課时,狼凶狠狡猾,而小羊则温和善良,在课文结束时作者留下一个悬念给读者——狼向小羊身上扑去,那么小羊到底是被吃掉了呢?还是获救了呢?此时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善”,并体现出学生对“恶”的深恶痛绝。有的说:“狼一下子扑了个空,撞死在石头上。”有的说:“正在这时候,猎人赶来救了小羊……”无一不体现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善”的一面,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积累、贮存,并加以丰富的想象,使美的感受不断加深。
  在教学中,教师还利用一些美观实用的图画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叶圣陶指出:“图画不但是文字的说明,并且要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小学语文教材中,辅助插图非常多,也就是这些美丽的图画,吸引着小学生,以美的魅力使学生幼小的心灵陶醉,而且还可能给他们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
  语文教材中的美育因素是处处存在的。教师要善于发掘文中的“美”的因素,用美的形象去启迪,用美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审美的训练,带领学生在游览、参观、阅读等活动中受到美的感染,使之把美用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这样,既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向着美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在对学生语文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上下一番功夫,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语言文学知识,,使每个学生都善于运用语文这个这个工具,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