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 王莹莹
【机构】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石麟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了解不同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 语文教学;调动;兴趣;情感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借助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再快乐中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氛围,起到教学语言、教学结构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创设教学情境,去影响和改变学生情感的内容和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做到该喜则喜、该怒则怒,或高亢激昂,或如泣如诉,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促进其思维的升华。如,教学《丰碑》一课时,课文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长征途中,那段历史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让学生理解甚至“进入”当时的特定环境,上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一支红军队伍犹如一条长龙艰难地行进在雪山之中,他们装备极差,积雪过膝,战士们极度疲劳,步履维艰,有的拄着木棍,有的走不动了坐在石块上喘着气,有的走着走着就跌坐在雪地里……这些画面再配以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解说辅助教学,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条件的恶劣、战争的残酷,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再如《詹天佑》一文在教学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为学生准备了详实的关于詹 天佑的身世及工作情况,当时旧中国的内忧外患等资料,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并且通过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使学生从心底深刻地感悟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教师如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课件制作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具有形象、生动、真实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保护有益的动物》一课的教学中,上课教师先播放一段介绍几种小动物生活习性的录像,录像片为学生展示了“蜂鸟传播花粉,为植物受精”;“螳螂捕食苍蝇”;“啄木鸟捉虫”;“老鹰捉旅鼠”等生动的场面。在这些有趣的情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老师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哪些动物呢?这些小动物都是对人类有益的。再如教学《卫星比武》一文时,这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要求学生掌握侦察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营救卫星这几种人造卫星的外形特点和用途。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这些高科技知识,我课前上网查阅、搜集了大量国内外关于人造卫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了一个资料库,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拓展了知识面,了解到了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学生从情感上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科学的教育,同时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
三、品读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过程是向学生展现文彩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懂文章。熟读精思才能领会文意,品读赏析,才能体会语言的内涵,使学生在阅读中的享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一比喻句时,一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就很形象了。先在屏幕上显示在蓝蓝的夜空有一轮弯弯的月牙,然后在屏幕左侧又出现一只小船,小船缓缓移动与月儿重合,这一生动的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直观,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这一句话。再如讲授课《桂林山水》时,我改变了以往的通过对内容分析,词语解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抄练的老方法。创设了“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时,老师描述:“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图画”,随即播放一组桂林山水画于学生机上,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漓江宁静的美,老师先让学生轻轻地朗读该段,又把情境延续下去,屏幕上点击动画部分:“漓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屏幕上两个孩子登上小船,“老师和你们一起坐上小船,跟着这两位小向导,‘去荡舟漓江’吧!”学生们盯着画面,小船在划动,这时又从耳机里飘出轻轻地哼。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运动觉感受的是优美的曲子,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想象悄然展开,直至曲终画尽,课堂里还一片宁静。教学手段的美感,使学生仍沉浸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文中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一次陶冶。
参考文献:
[1]吴传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42期
[2]徐陈;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年09期
[3]韩社兴;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4年09期
[4]于书华;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33期
【关键词】 语文教学;调动;兴趣;情感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借助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再快乐中学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放在学习环境四大要素的首位,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创设一定的教学氛围,起到教学语言、教学结构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创设教学情境,去影响和改变学生情感的内容和品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做到该喜则喜、该怒则怒,或高亢激昂,或如泣如诉,从而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促进其思维的升华。如,教学《丰碑》一课时,课文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长征途中,那段历史背景与学生所处时代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让学生理解甚至“进入”当时的特定环境,上课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红军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爬雪山的行军画面:一支红军队伍犹如一条长龙艰难地行进在雪山之中,他们装备极差,积雪过膝,战士们极度疲劳,步履维艰,有的拄着木棍,有的走不动了坐在石块上喘着气,有的走着走着就跌坐在雪地里……这些画面再配以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解说辅助教学,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条件的恶劣、战争的残酷,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激起了情感上的共鸣。再如《詹天佑》一文在教学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为学生准备了详实的关于詹 天佑的身世及工作情况,当时旧中国的内忧外患等资料,为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并且通过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使学生从心底深刻地感悟到“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我们的一切意图,一切探求,一切理论都会落空。”教师如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就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课件制作文字、图像、声音、动画于一体,具有形象、生动、真实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保护有益的动物》一课的教学中,上课教师先播放一段介绍几种小动物生活习性的录像,录像片为学生展示了“蜂鸟传播花粉,为植物受精”;“螳螂捕食苍蝇”;“啄木鸟捉虫”;“老鹰捉旅鼠”等生动的场面。在这些有趣的情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后老师揭示本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哪些动物呢?这些小动物都是对人类有益的。再如教学《卫星比武》一文时,这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要求学生掌握侦察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卫星、营救卫星这几种人造卫星的外形特点和用途。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这些高科技知识,我课前上网查阅、搜集了大量国内外关于人造卫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了一个资料库,根据学生的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这样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拓展了知识面,了解到了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学生从情感上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科学的教育,同时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
三、品读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过程是向学生展现文彩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读懂文章。熟读精思才能领会文意,品读赏析,才能体会语言的内涵,使学生在阅读中的享受到美的熏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这一比喻句时,一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就很形象了。先在屏幕上显示在蓝蓝的夜空有一轮弯弯的月牙,然后在屏幕左侧又出现一只小船,小船缓缓移动与月儿重合,这一生动的演示化抽象为具体直观,使学生轻松地理解了这一句话。再如讲授课《桂林山水》时,我改变了以往的通过对内容分析,词语解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抄练的老方法。创设了“假想旅行”的情境把学生带入桂林时,老师描述:“到了桂林,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山光水色,就像一幅图画”,随即播放一组桂林山水画于学生机上,学生带着追求美的目光,欣喜地看着,入情地听着,老师以导游的身份范读了课文。为了让学生感受漓江宁静的美,老师先让学生轻轻地朗读该段,又把情境延续下去,屏幕上点击动画部分:“漓江畔,有好些小船正等着我们呢!”屏幕上两个孩子登上小船,“老师和你们一起坐上小船,跟着这两位小向导,‘去荡舟漓江’吧!”学生们盯着画面,小船在划动,这时又从耳机里飘出轻轻地哼。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运动觉感受的是优美的曲子,音乐的旋律丰富了视觉的感受,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想象悄然展开,直至曲终画尽,课堂里还一片宁静。教学手段的美感,使学生仍沉浸在漓江宁静之美的体验中。课文的意境体验到了,文中语言的神韵感悟到了,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得到了一次陶冶。
参考文献:
[1]吴传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42期
[2]徐陈;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年09期
[3]韩社兴;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4年09期
[4]于书华;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3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