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浅谈初中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王海艳
【机构】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花口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工具性、应用性越来越突出。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关键词】 初中数学;培养;应用能力;兴趣;生活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其他学科的应用,帮助学生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比如学习方程的知识时介绍在物理学中的运动问题,地理学中的降水量、温度问题,化学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等中的作用,一次函数知识联系物理中的定律,经济学中的利息、外汇换算,化学中的定量计算,信息学中的图表等应用,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在各个领域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家在制造原子弹、导弹和卫星中的作用,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关,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好数学、用数学。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呢?
一、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并形成能力,进而应用好数学,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新课的导入上应该多下功夫,精心设计导语,如在定理的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例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设计问题:甲、乙两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个蓄水池,经费已有着落,但在选址上反思了分歧,甲村人希望建在a处,乙村人希望建在b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村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有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研究教学策略,自制与之配套的高质量教学软件,通过逼真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活泼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更好地掌握和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在教学中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让数学融合生活
“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上得来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趋凸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如在进行几何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问题:木房子为什么是三角形的?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谁能说说理由;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概念的提出、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理解它本身的价值。例如:绝对值概念抽象难以理解,新课导入时,设计在车站两辆出租车载乘客向相反方向行驶同样路程,收取相同的车费,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只考虑其距离而不考虑其方向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引出绝对值的几何定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绝对值的定义,并认识到学习它的必要性。这些问题贴近生活,一下子就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兴趣盎然的学习数学。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了“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习好数学”的心理,并形成内驱力。
三、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当然,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要期望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一两次的解决问题就能奏效,它需要经历渗透、交叉、反复、螺旋上升、逐级递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代数在三角、几何中的应用,图形在代数中的应用等等,只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应用意识就能得到培养。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体验成功的频率,有效激发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学生“终身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生活是数学不竭的源泉,在教学中关注现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把“实际”与“知识”联系起来,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才能把数学应用能力发挥最大化,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培养;应用能力;兴趣;生活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数学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其他学科的应用,帮助学生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比如学习方程的知识时介绍在物理学中的运动问题,地理学中的降水量、温度问题,化学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等中的作用,一次函数知识联系物理中的定律,经济学中的利息、外汇换算,化学中的定量计算,信息学中的图表等应用,还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在各个领域的作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家在制造原子弹、导弹和卫星中的作用,帮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关,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好数学、用数学。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呢?
一、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要让学生喜欢上数学,并形成能力,进而应用好数学,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兴趣。“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新课的导入上应该多下功夫,精心设计导语,如在定理的教学中,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例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新课导入中,设计问题:甲、乙两村要在公路旁合建一个蓄水池,经费已有着落,但在选址上反思了分歧,甲村人希望建在a处,乙村人希望建在b处,同学们请你们给予调解一下,应建在何处,到两村距离都是一样的?”同学们听后跃跃欲试,但又拿不出可行的具体方案。教师因势利导地说,我们只有学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知识,才能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进而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研究教学策略,自制与之配套的高质量教学软件,通过逼真的造型、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形象、活泼的形式来创设情境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更好地掌握和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在教学中理论紧密联系实际,让数学融合生活
“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上得来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趋凸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如在进行几何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离学生生活比较近的问题:木房子为什么是三角形的?汽车的轮胎为什么是圆的?谁能说说理由;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际揭示概念的提出、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理解它本身的价值。例如:绝对值概念抽象难以理解,新课导入时,设计在车站两辆出租车载乘客向相反方向行驶同样路程,收取相同的车费,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只考虑其距离而不考虑其方向的问题,直观形象地引出绝对值的几何定义,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绝对值的定义,并认识到学习它的必要性。这些问题贴近生活,一下子就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兴趣盎然的学习数学。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了“数学是有用的”,“我要学习好数学”的心理,并形成内驱力。
三、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应用意识,培养数学应用能力
当然,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提高和发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不要期望讲几节数学应用专题课、一两次的解决问题就能奏效,它需要经历渗透、交叉、反复、螺旋上升、逐级递进、不断深化的过程,使学生的应用意识逐步由不自觉、无目的状态,进而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目的的应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代数在三角、几何中的应用,图形在代数中的应用等等,只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应用意识就能得到培养。必须通过各种手段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他们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体验成功的频率,有效激发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为学生“终身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生活是数学不竭的源泉,在教学中关注现实世界中数学的应用,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把“实际”与“知识”联系起来,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才能把数学应用能力发挥最大化,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