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

【作者】 劳善萍

【机构】 广西省钦州市灵山县第六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因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就会获得充分释放。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主动探究;培养能力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独立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任务之一,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大趋势。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未来社会将会越来越强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判断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对科学教育的着眼点,已从主张“是为了获得科学知识”逐渐转向主张“是为了获得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也就是鼓励学生去主动探究,获取科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阻碍,掌握所学的知识。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她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学生经过多方面的探究,就能够形成积极的探究态度和坚信自己探究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的探究数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呢?现就此问题谈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提供契机,促进主动学习
  1.倡导探索,促进主动学习
  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学习,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课时,先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各小组同学把课前准备的直径不同的四个圆,通过量、绕、滚的方法测量出各圆的周长,再用计算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各小组填好一张报告表,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由“是——也是——还是——总是”,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过程中,周长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胸。这样把学生推到探索新知的“第一线”,向学生提供探索的契机、设计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主要途径。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思索问题,并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在传统的课堂上,往往被过于严肃的“管教”和“八股式”的套话,把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压抑了下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在丰富多样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就会获得充分释放。教师要在以下几个环节真正留出“空白”,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不要徒留形式,走过场。⑴寻找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时留“空白”;⑵提问后留“空白”;⑶当学生对知识认识模糊时留“空白”;⑷在概括结论之前留“空白”;⑸出现错误之后留“空白”;⑹出现难解时留“空白”。只有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去自行探究,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 
  学生学习时,往往接触的不是现实的条件,而是一种情景,这是学生学习与科学家研究主要区别。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一种具有一定难度,而经过自身努力又能够解决的问题。恰当的诱发性的问题情境具有两个特点:⑴处在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学生对其可望又可及,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⑵有一定的情趣,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愉快学习的乐学气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探求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的情景。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单纯的数学知识往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会没有兴趣和激情。因此要从现代生产、生活实际出发,给出一些新鲜的、生动的、有趣的、真实的问题让学生解答。利用对问题的探究,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创设的情境,提出一些供学生讨论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检验某些数量关系,进一步探究数学思想,激发他们参与实践,培养能力。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课时,我让一位同学上台来给全班同学当模特,然后向学生提问:你们能否找到使这位同学左右完全相等的一条直线?先让学生找出眼睛、耳朵等的对称轴,学生发现鼻梁这条直线就是这位同学头部的对称轴,再找手、脚等的对称轴,然后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这样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同时也激起了大胆探索的兴趣,又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又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我把一张中国地图发给学生,提问:你想到哪个地方去旅游,知道它离我们有多远吗?顿时,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学生的思维陷入瓶颈之时,教师及时点拨,起到了水道渠成的作用。 
  2.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问题的情景。
  “数学充满着矛盾”。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交替不时在学生认知中造成冲突。教学中可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冲突,找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愿望。如“分数除法的教学”,分数除法的法则是“除以一个分数,等于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表面上看,分数除法很难同分数的加、减、乘法以及整数除法联系起来。但只要抓住“统一分数单位”这个连接点,创设问题情景,可以突破算理教学的难点。“分数除法是分数单位统一的前提下,分子的整数除法运算”,教学时,可以由学生大量地举例,归纳出法则。这种思路还可以迁移到小数的四则运算。 
  3.结合热点问题,创设问题的情景。
  像现实生活中的打折,股票等问题都可以用来创设问题情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如“五一”劳动节,商场里各种商品打折销售,请学生举出看到过的实际例子,然后选取一些典型例子进行分析解决,使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对股票感兴趣了,联系股市行情的升降起伏学习折线统计图,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明白股市变幻莫测,风险很大,要有足够的心里准备。还可以结合奥运会各国夺得的金牌数绘制统计表,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进行了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运用迁移规律,促进主动学习
  迁移规律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的目的不是把知识贮存于大脑之中,而是最终要化为能力,去解决不同情境的问题,这要通过迁移来实现。数学知识中相似点越多,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因此教学中教师出示新的学习内容时要尽量揭示它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数学知识的相似相通之处,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主动学习新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
  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时,就把以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知识迁移到新课的教学中来。我通过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运用熟悉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快速准确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运用迁移规律教学,不仅使学生轻而易举地掌握了圆的面积公式和解题方法,而且有利于把数学知识化深为浅、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比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迁移规律,促进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利用积极有效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乐中求知、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是愉快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应调动一切适宜的手段,通过多种策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
  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的声、色、光、动画等丰富的视听媒体优势,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可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感知。而根据需要设计的交互式多媒体课件,学生手眼脑齐动,兴致浓厚地进行自主探究,效果更显著。 
  2.通过游戏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德国教育家W.A.拉伊在他的《实验教育学》一书中指出:“通过游戏进行的教学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典范,因为这种教学合乎自然。”因为“游戏是一种本能驱力的表现。”所以,“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必须以本能驱力为基础,建立在通过游戏获得的各种能力之上。”乐于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同时也是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途径。引入游戏化的教学活动,不仅使数学学习趣味横生,而且有助于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比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的认识时,让学生在限定的一分钟内展开拍球、跳皮筋、记成语、默单词、背诗词等活动,在活跃的氛围中,学生们既体验了一分钟时间的长短,又感受到了时间的珍贵。尽可能地使我们的教学游戏化,不只是乐学的需要,更应该是我们改革数学教学的一种发展方向。 
  3.适当地组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竞赛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国外许多心理学家的实验研究表明,在竞赛过程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要好得多。”(潘菽《教育心理学》)在数学教学中,导入阶段的竞赛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胜负原因分析中寻找规律,从而激发探究新知的欲望;教学新知过程中的竞赛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勤于动脑的钻研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巩固阶段的竞赛,对于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是十分有益的;拓展延伸阶段的竞赛活动,则属于数学兴趣活动的范畴,可以培养学生将数学运用于实际生活能力,以及多种实践能力。当然竞赛不能太多太滥,要根据需要灵活组织,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竞赛的胜负,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避竞赛的不良影响。 
  4.组织动手动脑的操作活动,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常见的实物,以及电脑等各种凭借,引导学生多种器官协同活动,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强化学习主体意识,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操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意义建构过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这种效果要比单纯的抽象感知和记忆要好得多。比如,进行关于长方体的教学时,教师让学生利用自带的土豆进行实际的削切,在操作中具体地观察感受思考长方体棱、面、长、宽、高等特性,认真填写观察记录。操作完成了,关于长方体的知识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这样的教学,学生自始至终兴趣十分浓厚。
  外部环境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条件。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的任务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并与学生一起做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老师争论,或指出老师讲课中的失误及教材的不妥之处。这样课堂上就会呈现出一种积极的、向上的、自然的、和谐的新景象。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体现课堂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