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
2-277
投稿邮箱:jyyj79@126.com
历史沿革:
现用刊名:教育研究
创刊时间:1979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作者】 宋少翠
【机构】 山东省栖霞市官道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包含着全新教育思想的教学实践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它能启人心智,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关键词】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在释读中发现问题
在释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已掌握的预习步骤和方法,于反复通读全文、自学生字、解释词语、整体感知与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同时,注意发现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提高释读的质量,也为教师在掌握学生自学程度、探明学情的基础上,接下来根据学生的未知,并抓住其中的主要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认真而有重点的阅读,最大程度地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供了可能。如《丰碑》一文中,有一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前衣着、神态的话,在组织学生释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整体感知文本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尤为重视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果然,学生于释读中敏锐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天气严寒无比,而军需处长的穿着为什么那么单薄破旧?被严寒冻死一定是十分痛苦和恐惧的,可他的神态却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这是两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也是阅读本文必须要理解和回答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旦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走进了人物内心世界,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及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然也就理解了。
二、从生活与课本中设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探究性阅读能否很好开展,关键是确定探究课题。至于如何才能选准选好探究课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探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如《飞天》就是一个从生活中寻找到的好课题。我们班在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期间选择开展了这一课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在电视里、互联网上相关材料较为丰富,另一方面,本课题切合时宜,与学生生活较贴近,容易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他们分别从“古老的传说”、“‘神五’跨越”、“‘神六’辉煌”、“永远的梦想”等内容作为探究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学习。作为教师,我们的目的更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航天知识、探究广袤宇宙的兴趣。这一角度的选题,不仅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而且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了渠道。
三、通过学生质疑提炼出探究课题
探究课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才能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探究课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而最终形成探究课题,实为最佳策略。如研读《小珊迪》,在深读阶段,教师问学生你有哪些疑问希望在深读课文时解决吗?学生提了不少,如:
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不可?如果小珊迪不急于还钱,他就不会死,难道他不需要钱吗?“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小珊迪不是哪种人?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些疑问都与“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关,便自然提升出研读的课题是:“小珊迪是一个( )的人?”学生填写了“饱受饥寒”、“关爱弟弟”、“善良”、“诚实守信”、“将信用”、“不贪小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研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交流研读体会。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珊迪的诚实、守信和善良的美好品质。
四、开发学生综合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要站好位置。因为,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极其密切的认知关系,教师要丢弃“解惑”职能,保持“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态势,保持一种认可与耐心的氛围,等待学生去自主地探究发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首先应在课题探究过程中,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收集的方法。如在《鲸》一课的探究性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相互沟通明白自己不仅能够从书店、图书馆、网上搜寻相关材料,更可以去采访自然教师或其他人获得大量宝贵的资料。其次在对有关材料进行筛选的同时,组织学生先就选择的材料进行广泛的阅读与深入的讨论,结合课题实际确定子题目进行分析研究。当然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更应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进行,因为我们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会经常遇到探究内容远远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能力的情况,这时指导教师可边教边导。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到引路人的作用,注意从宏观上把握课题,对课题探究深度和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定向引导,通过“导”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学习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当然,教师更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性研究能力,使小学生在科研启蒙阶段养成严格要求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研究素质。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在教改新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学生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杜威与中国教育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8):9697.
[2]欧阳运兰.课内外语篇深度互动的语文阅读教学[J].新智慧,2018(12):9495.
[3]吴神.浅谈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追寻[J].读写算(教师版),2017(36):125.
【关键词】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语文教学;学习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能有效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的兴趣,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引导学生在释读中发现问题
在释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已掌握的预习步骤和方法,于反复通读全文、自学生字、解释词语、整体感知与把握文本主要内容的同时,注意发现并提出不懂的问题。这样,既有助于提高释读的质量,也为教师在掌握学生自学程度、探明学情的基础上,接下来根据学生的未知,并抓住其中的主要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认真而有重点的阅读,最大程度地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供了可能。如《丰碑》一文中,有一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前衣着、神态的话,在组织学生释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整体感知文本主要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尤为重视启发学生质疑问难。果然,学生于释读中敏锐发现并提出这样的问题:“天气严寒无比,而军需处长的穿着为什么那么单薄破旧?被严寒冻死一定是十分痛苦和恐惧的,可他的神态却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这是两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也是阅读本文必须要理解和回答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旦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走进了人物内心世界,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格及作者的写作目的,自然也就理解了。
二、从生活与课本中设定学生感兴趣的课题
探究性阅读能否很好开展,关键是确定探究课题。至于如何才能选准选好探究课题,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坚持把课题的选择确立在学生的兴趣爱好之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小学生对课题的探究始终保持巨大的内在动力,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并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如《飞天》就是一个从生活中寻找到的好课题。我们班在神舟六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期间选择开展了这一课题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一方面,在电视里、互联网上相关材料较为丰富,另一方面,本课题切合时宜,与学生生活较贴近,容易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他们分别从“古老的传说”、“‘神五’跨越”、“‘神六’辉煌”、“永远的梦想”等内容作为探究的切入点,进行了深入有效的学习。作为教师,我们的目的更在于激发学生学习有关航天知识、探究广袤宇宙的兴趣。这一角度的选题,不仅能够克服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中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倾向,而且为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开辟了渠道。
三、通过学生质疑提炼出探究课题
探究课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才能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探究课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质疑中加以提炼、升华,而最终形成探究课题,实为最佳策略。如研读《小珊迪》,在深读阶段,教师问学生你有哪些疑问希望在深读课文时解决吗?学生提了不少,如:
小珊迪为什么非要“我”买他的火柴不可?如果小珊迪不急于还钱,他就不会死,难道他不需要钱吗?“当我想到孩子那诚恳的面容,想到他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小珊迪不是哪种人?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些疑问都与“小珊迪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关,便自然提升出研读的课题是:“小珊迪是一个( )的人?”学生填写了“饱受饥寒”、“关爱弟弟”、“善良”、“诚实守信”、“将信用”、“不贪小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写,研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交流研读体会。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小珊迪的诚实、守信和善良的美好品质。
四、开发学生综合探究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项综合性学科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要站好位置。因为,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极其密切的认知关系,教师要丢弃“解惑”职能,保持“引而不发,跃如也”的态势,保持一种认可与耐心的氛围,等待学生去自主地探究发现。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性研究能力。首先应在课题探究过程中,教会学生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阅、收集的方法。如在《鲸》一课的探究性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相互沟通明白自己不仅能够从书店、图书馆、网上搜寻相关材料,更可以去采访自然教师或其他人获得大量宝贵的资料。其次在对有关材料进行筛选的同时,组织学生先就选择的材料进行广泛的阅读与深入的讨论,结合课题实际确定子题目进行分析研究。当然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更应在教师具体指导下进行,因为我们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会经常遇到探究内容远远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能力的情况,这时指导教师可边教边导。一方面,通过有针对性的知识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层次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到引路人的作用,注意从宏观上把握课题,对课题探究深度和进度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定向引导,通过“导”的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学习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当然,教师更需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性研究能力,使小学生在科研启蒙阶段养成严格要求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研究素质。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在教改新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现学生主体,能使他们的个性、创造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1]张华.论杜威与中国教育改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48):9697.
[2]欧阳运兰.课内外语篇深度互动的语文阅读教学[J].新智慧,2018(12):9495.
[3]吴神.浅谈小学语文深度学习的追寻[J].读写算(教师版),2017(36):125.